笔者从2009年开始学习、实践中医养生,至今已有七年。这些年来,不断感到健康状况逐步改善,而最近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所以,总想写点什么来为中医养生打抱不平,批驳一下近数十年来盲目崇洋者们对传统中医的歪曲和打压,但今天才感到要付诸文字。先说说对中医养生的认识和实践,学习养生以前的身体状况因为比较冗长,放在最后说。笔者自幼就相信中医,因为我的一位近亲曾经是乡下一方名医,在我婴孩时代曾以一贴中药救我起死回生。至于对西医、以及西化中医局限性的认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是在移居美国以后才开始的。一方面是由于领教了美国主流医疗实践的令人失望之处:只管仪器检查、局部诊断、只从外部找病因,不想也不懂得从身体全局某处失调中找内因,说不清楚就说是某某病毒入侵;因此常常不知道根本病因,也就不知如何去治,只得听之任之;或者将现象当做本质、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用药不是调动身体内在能动性,而是采取对抗方式,从外部将病症压下去,而根本不触动病因(如将止痛药当做万灵丹);而且依赖无机的化学药品,普遍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往往时髦过一阵就不得不将其淘汰),结果是旧病未去,新病又成;或者动辄使用手术刀,将患部割除了事,或者换上假的部件;也从来没有针对身体全局状况进行调养、从根本上提高和调动身体抗病能力这样的概念和做法,除了不问人们的体质、年龄,一律式地提倡长跑之类的剧烈运动——还是对抗思维,与自己的心脏、与地心吸力相对抗。结果都是损毁了生命体的有机整体性和内在能动性,让整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且不说以利润、而不是以民众的健康为首要动力的医药商业化运作,导致过分依赖仪器检查、药品滥用和外科手术,让人们越来越负担不起昂贵的医药、医保费用。这已经不是笔者个人的看法,而是包括越来越多的本地美国人在内的广大民众普遍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西方人兴趣的原因。随着思想探索的深入,笔者逐渐认识了贯穿中西所有学术的两种哲学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对于传统中医的思想内涵=以前没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是自己的健康危机和外援欠缺迫使我不得不走上学习中医养生以自救的道路。按笔者的理解,以《黄帝内经》为原典的华夏医学博大精深,思路开阔,重视人天和合、身心和合、阴阳和合,这是中国传统整体论哲学世界观在医学上的体现。所以中医养生不仅仅是吃一点补药、或者做一些体育锻炼,而是涉及从饮食、作息、生活方式、习惯、到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从人天和合的观念出发,就要注意按照自然的季节和时辰安排和调节作息、饮食(如按季节和时辰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进补或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如“冬吃萝卜夏吃姜,晚吃萝卜早吃姜”)、和环境的协调(如炎夏不宜贪凉、空调不宜开得过低,也不宜吃过冷食物,反而要吃些姜、喝热茶,正如沸水中的玻璃杯突然掉入冰水会爆裂一样 ;夏天正常的出汗反而有利于健康)。作息方面至少要做到早睡早起,下决心改变经常开夜车、日夜颠倒的工作习惯,更要远离追逐酒肉声色的所谓夜生活。这些年来,笔者改变了经常读写到半夜的习惯,将原来半夜做的事搬到清晨来做,晚上也不再看电视连续剧(看新闻、视频都可以上网,而且主动权操在自己手里)。随着年岁日增,还有意识地不在黄昏干“重活”(如写作、翻译等)。坚持每晚(农历时辰)十点左右上床,清晨五点左右起床,午间小睡一小时。因此,整天身体舒畅,精神矍铄,工作效率也较高。从身心和合的观念出发,就要懂得养生首先在于养心,只有同时注意修养心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养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数年前开始练习打坐,试着实践修心练气。先是尽力排除杂念,继而学习腹式呼吸,注意倾听和顺从自身机体自动吐气纳气的节律,不以任何主观意念去干扰或左右呼吸的节律和气流的方向。练了一段时间以后,无论是坐着或躺下,只要身体一放松并静下心来,就会感到,随着自然的一呼一吸,一股股的深长之气,自动地、连续地从下腹部向上升起。可是,估计是多年前的胃部手术将上腹部的任脉“割断”了,因此从下腹部升起的气流始终到不了胸腔。但最近有一天忽然感到,这样的气流竟然已经到达胸腔,直冲喉头。由于没有高人指点,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任脉被打通了?如果这不断上升之气就是所谓“真气”或称“生命能量”,那是不是说我虽然没有任何主观作为,但反而能不断地从天地间得到生命能量的补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同时又体验到了“无为无不为”的大道境界了?我不敢盲目自信,姑且存疑。虽然我的养心实践仍属初步,与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不嗔不怨、心平如镜的目标境界还有不小距离,无论如何,我切实感到养心的成果和必要。以前我走路时经常会感觉脚下疲软,特别是在各种养生功法做得较多、较烈的日子里,尤其在午饭后需要消耗更多气血的时候。但近年来走路时始终感到步履轻盈(也与注意调节养生活动量和功法的烈度有关),按俗话说就是“气很足”,即使快速走五分钟、十分钟,也不感到气急心跳。这多少应该与数年来坚持打坐、静心养气的修炼有关。从阴阳和合观念出发,饮食、服药要注意寒凉温热平衡、酸碱性平衡、饥饱平衡。食物和药草都有寒热温凉性质的区别,西医所依赖的化学药品均属寒性;而据一种说法(扶阳学派),人体也大多属寒性体质(故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养生就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食品药物的性质加以调和平衡,使身体内外都保持温和状态,让机体始终保有足够的热量,以保障生命体运作对于能量的需求(据此,那些不恰当的露肩、露膝、露脐之类所谓“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穿着习惯自然是有害于健康的了)。人的体质还有酸性、碱性的区别。健康体质应呈弱碱性,而动物蛋白均属酸性,酸性体质就要消耗碱性的钙质以达到体内的中和平衡。肉类吃多了,骨质就容易疏松。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喝牛奶最多、因骨折骨痛而接受骨盆手术和换膝手术的老年人也最多的原因。因此,饮食应以素食为主,少食肉类。同时,中国古话说:每餐宜食七分饱,或曰“常带三分饥”,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更不要暴饮暴食(消化食物本身也是要消耗气血的——这是生命体内部的供需平衡)。阴阳和合还体现在其它诸多方面,上文说的人天和合、身心和合也属广义的阴阳和合;同时这也体现在下文要重点提到的经络学说和五行学说之中。这些年来笔者遵循以上三大“和合”观念,逐步改变了生活方式。从小的改善开始积累,到最近身体状况的突破性转折,相信首先是与上述的改变有关。我深信:无论有病无病,三大和合是防治一切疾病、增进身心健康的基础。任何人,无论古今中外,如不信此道,一定自讨苦吃,绝无例外。(摘自《道法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人类意识形态革命》附录三,第二节;该书由香港东方文化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购买可加微信zhai200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