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陆寿筠:感性直觉 综合直觉 
作者:[陆寿筠] 来源:[作者惠赐] 2021-09-15


所有的理性思辨都以直觉认识为原始基础。科学中的公理就是这样的原始基础。“在传统逻辑中,‘公理’是没有经过证明,但被当作不证自明的一个命题。因此,其真实性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被当做演绎及推论出其它命题的起点。当人们要求证明一系列命题的可靠性时,因果关系毕竟不能无限地追溯,而一定有个尽头,就是必须停止于无需证明的公理。通常公理都很简单,且符合直觉,如:a+ b = b + a’”(参见维基百科:“公理”)。
既然所有理性推演都以某种直觉感知为逻辑起点,这就意味着,错误的直觉可以导致虚假理性,即实际上是非理性的、错误的结论。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这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的,也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自我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追求一己利益最大化,从来就不是人们经济行为的唯一动机。“生财有道”从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格言和行为准则,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要不是“小人”,就会懂得他我关系相依、一体性,而躬行“合理公道”这样一个待人原则,不会不合理地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将“自我利益最大化”打扮成“理性”,乃是那些无限制追逐资本扩张的少数人、以及他们雇佣的“经济学家”们(不包括顺从天道平衡原则的企业家)将自己内心自私的心理“直觉”向外投射,认为所有的人都像他们一样地只为自己着想,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将“直觉”上存在于内心、但说出来却不好听的动机,藏在好听的“理性”二字后面,以为这样就可以自欺欺人,物质财富、精神安宁两不误。
从这样的逻辑起点演绎出来的经济学坑了多少人、造了多少孽,这已经众所周知,无需多言。这就告诉我们:对所有所谓理性的“世智辩聪”(佛学用语)引出的结论,必须追踪索源,检验一下作为其逻辑前提的直觉认知是否经得起推敲。若一开始的认知就是可疑的,那么对所有的后续结论都要打个问号,切不可盲信否则就是上了“理性主义”的当。现实实际证明,这种盲信的社会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不是所有直觉都仅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理性思辨的结果也可以成为高层次直觉的基础,这种高层次直觉可称为“综合直觉”,因为它是在综合了诸多层次上(包括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结果、而又超越了那些层次才达成的直觉悟识。这里摘录佛教学者两段有关的叙述:
“佛教把学习理论与修持实践相区别,也把解悟与证悟加以区别。佛教要求修持者从解悟提升到证悟,证悟是解悟的升华、目的。”
“(般若)从本质上说,是超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一种神秘直觉……现量是以排除思考分别的认知能力,去认知对象的自相,是一种直接觉知,即直觉。”(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下卷,第1035页。)
“智顗(隋代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的圆融三谛作为一种修持的观法,实质上就是直觉的方法。圆融要求直觉,直觉才能圆融,圆融就是直觉。圆融三谛观的规定性是:(1)时间上的同时性,即在同一时间内证悟空、假、中,而不是有次第地先观空,再观假,最后观中,其间并无时间的间隔,也就是无阶段无过程的顿然而悟。(2)操作上的直入性,即主体超越思虑言语,直接渗透到现象的本质,契入空、假、中的本性。这是主体心灵的体悟、证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般认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宗教认识实践活动。(3)内容上的整体性与互含性。空、假、中三概念不是分别孤立的而是整体地构成证悟内容,空、假、中之所以能够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三谛之间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存在相互包含的关系。这种整体性和互含性,也是智颛直觉内容的新特点。”(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下卷,第1194页。)
上面谈到的“解悟”就是通过理解,即通过概念和逻辑推理,达到理性层次上的悟,“证悟”就是直觉;在解悟的理性基础上,即基于解悟、又超越解悟,直接感悟到真相,这种直觉可以称之为“综合直觉”。在智颛看来,“直”就直在证悟的时候“空、假、中”三谛的“同时性”“直入性”“整体性”和“互含性”,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步骤上都没有任何分割区别,达到完全的“圆融”。
上述文字证明了“综合直觉”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以上关于“感性”“理性”“直觉”及其互为前提、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说明了这些概念与所有概念一样所具有的相对性。因此,对于“理性”也不能迷信。
理性总是以感性直观直觉经验为前提和出发点、以综合直觉基础上的终极理性为其最高成就、唯一准绳、和终极归宿,需要接受圆熟的终极信仰的约束、终极理性的评判、和人类历史性实践的检验。理性思维所依赖的形式逻辑,仅仅适用于形下现象世界(即经验世界)、根本无法承担关于世界超验本相的形上言说这一重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佛家所说的“求法者,应无所求”(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下卷,第481页)这一句的前后两半在文字逻辑上显然是相矛盾的,不合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但是,那恰恰是揭示了修行者从有所求到无所求这一心灵历程的关键转折之点。所以,在高扬理性的同时,必须批判和否定迷信工具理性、科学理性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
从感性直觉、到理性思辨、到综合直觉这三个阶段不是互相断裂的跳跃,而是互相连贯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浅表到深层的一个认识升华过程,三者之间的互渗互补是形成圆熟的终极信仰、终极理性和合理有效的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前提。
道信仰则是完成了上述三个阶段的升华过程、达到了终极理性高度的圆熟的终极信仰,是足以克服理性主义、科学主义、驾驭一切意识形态的最高信仰、最高理性。
(摘自《道法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人类意识形态革命》哲学篇第四章第三节;该书由香港东方文化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购买可加微信zhai20050718。)



相关文章: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三)
·陆寿筠:道家太极视野中的儒法之争
·陆寿筠:一个爱恨三角——法家、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二)
·陆寿筠: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之一)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