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借助逻辑推理,演绎、归纳而得出的理性认识,源于而又高于通过感官直观经验得到的感性认识。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作为集体的人类,其存在只是无限存在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其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也是非常地有限的。这决定了,人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事物仅仅依靠感官就能一目了然,而必须借助于概念、推理,才能将感性认识提升到较为有效的理性认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都能时时事事超越感性的局限,对社会现象得出理性的结论。例如,在评估某一历史现象时,不少人就是超越不了个人所经受的遭遇和感受。首要的原因是:摆脱不了基于个人利益的好恶感情的驱使,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甚至受到了冤屈,所以就予以否定、耿耿于怀。凡是有利于这种否定的言论,一概不质疑、不深究,一概信以为真。而对于不利于这种否定的事实真相,一些人宁愿装聋作哑,被个人得失蒙蔽了理性的亮眼。第二个原因是:一些人跳不出感性直观的狭窄视野,迷信自己的感官经验,不善于理性的思考。这两个原因可以归结到一个根源,那就是缺少圆熟的终极信仰/终极理性。理性有“工具理性”与“终极理性”之分(最早由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他指出除了工具理性以外,还有其他理性形式,如“价值/信仰导向的(value/belief-oriented)”理性。“价值理性”这个说法是经过简化的中译。为了与终极信仰挂钩,也可称为“终极理性”。)工具理性着眼于运用理性的功利性效果,终极/价值理性注重其价值观信仰动机。所以后者与信仰有较多的重叠,前者则存在着背离特定信仰的潜在可能性。而在传统话语中,“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常常被看作是与“理性”相对立的。上面所述那些不能跳出个人得失或肉眼视野、对事物作出理性判断的人们,就是因为他们缺失圆熟的终极信仰/终极理性的缘故。在信仰层次上,他们不相信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缘起性、亦即终极空性,因此执着于一己一时的得失。在理性层次上,他们不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大自然的相依一体性,亦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与一切存在的相互关联性、总体趋衡性,不认识凡是顺从大社会、大自然相依一体、总体趋衡这个大方向的就是真、就是善,违逆这个大方向的就是非、就是恶。这就说明了:圆熟的终极信仰/终极理性是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所以,终极理性应是统率工具理性、科学理性的。所谓“工具理性”或“科学理性”是在心物二元分立的认识前提下,对事物加以分别、界定、概念化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推理,通过演绎或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事实上人类对事物进行分别、界定的过程完全是被人的特定意识结构(身体的物质结构和心灵的精神结构,人类群体的共有结构和个人的特有结构)所制约和规定,因而得到的认识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扭曲、走样。无论人们的终极信仰是什么,在器用的层面上,为了生存繁衍的需要都不能不将万事万物作为可以利用的对象加以认识,不得不追求虽然走样、但在一定条件下仍然有效、有用的知识。也就是说,这样的理性、知识既是受功利主义目的支配,又是受理性主体的认知结构限制,因而并不是绝对可靠的。故而可称之为“工具理性”,说明那不是最高层次上的理性,不是终极性的大智慧。科学,只是一个工具,不等于天地大道。知识也只是小聪明,不等于智慧。“知识就是力量”,但这个力量不一定给人类带来福利,也可以带来灾难。只是有些灾难已经很明显了,被觉察到了;有些灾难还没有被发觉,或者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察觉。总之,工具理性、科学、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迷信、放纵,而必须接受终极理性、或曰“天理”、即天地大道的规正,除非甘愿受其惩罚。大道不败,信不信由你。终极理性的精神境界不一定必须通过概念思辨来达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通过直觉感受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如:过去在乡下,一些不识字的老农,一年四季与泥土打交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来秋去,农忙农闲,脑子里没有“自然”“阴阳”“消长”等概念,但是凭其几十年的感性直觉,无需通过概念思辨,也能直悟到人天一体、阴阳消长的浑然境界。他们很多人的心灵境界近乎终极理性的高度,所以能在劳碌、清贫、又平淡无奇、但最贴近自然的生活中,能保持一种乐天、洒脱、怡然自得的心态,几乎从来都没有听说有抑郁、躁郁之类当代流行的心理疾病症状。倒是生活现代化、科学教育普及化以来,人们脑子里充满了工具理性的观念,充满了碎片化的原子思维、机械化的铁板思维、缺少层次维度的直线思维、平面思维,反而离开那种天地、他我浑然一体的终极境界越来越远,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感受到过上面所说的那种境界。虽然物质享受之丰富与过去有天壤之别,但精神极度贫乏,缺乏终极信仰/终极理性,因此造成今日心理疾病如此流行之局面,很多人心理失衡,忧郁、空虚、浮躁、极端、乃至疯狂而不自知。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概念推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但上述文字说明了:感性直觉与理性境界也不是隔着万丈深渊,更不是截然对立的。(摘自《道法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人类意识形态革命》哲学篇第四章第一、二节;该书由香港东方文化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购买可加微信zhai200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