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五年前刊于《环球时报》的一篇短文,它不超过千字,但提到的重大概念和命题却近二十个之多。如果作者能将这些重大概念和重大命题及其间的逻辑关系阐述清楚,达到自洽圆融,令人信服,那么该文将是一篇佳作。但实际结果不是这样,全文不但没有将标题所示的主题思想说清楚,而且文内有些命题是有问题的,会引起思想的混乱。要说明的是,这位作者写过不少很好的文章,该文不能代表其思想和写作的全部。笔者写此评论的目的只是就事论事,澄清思想,总结教训,别无它意。
短文的主题是:没有人文精神主导的科学技术会成为具有破坏性的力量。文中提到的重大概念和命题有: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精神” 、“可靠性和确定性”、“科技崇拜和科学迷信”、“科学的终极是哲学,哲学的终极是宗教”、“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类终极关怀”、“人类的审美、道德和价值观”、“进步人类”(对比)“黑暗力量”、“人类对地球无节制开发”、“物种灭绝、环境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极可能由第一生产力变成第一破坏力”、“人类智慧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科技的副作用”、“人类中心主义”…… 该文对上述这些概念大多没有具体的阐述,甚至连概括性的解释都没有,更看不到关于它们与主题之间(直接或间接的)逻辑关系的演绎。一方面是像满天星斗那样嵌入了这么多与主题若接若离的概念和命题,另一方面却缺失对于涉及主题的关键概念“人文精神”的内涵作深入开掘(甚至连“人文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都没有交代),因而留下了大片黑暗的夜空。这一缺失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是由于该文作者的思维还不够充实的缘故。 所谓“人文”,顾名思义,应该是指“人类文化”吧。这是一个外延极广的概念,所以需要站在比人眼中的世界更高的层次上,也就是超越形下世界的形上终极制高点上,才能看清“人文精神”这个概念应有的内涵。但是,以上众“星”中的一颗特重量级星星,即一个特大命题“科学的终极是哲学,哲学的终极是宗教”,表明该文作者的思维没有达到这样的制高点。所以他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满天星斗来填充和掩饰思维缺失的夜空。 为此,笔者试着将自己对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形上形下两个基本层次的贯通理解,包括对于科技、人文精神、哲学和宗教的认识,概括如下(下述论点的具体阐述请见笔者在新法家网站本人专栏的诸多有关博文),作为关于人文精神探讨的一家之见: 一、上述所评短文将科技说成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科技是由人掌握的。 二、人也不是第一生产力,因为人本身也是自然演化的产物。 三、人眼中的自然(包括人本身)是由有限的人的意识功能勾勒、化现出来的,已经留下了人意识的烙印,而不是纯客观的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意识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本属一体、无法分离。所以,道家以外基于心物二分、心物对立的一般哲学学说都不能达到圆满自洽。 四、宗教的信仰对象也是人意识的产物,也没有超越上帝(心)与世界(物)的二分(上帝悬浮于“世界”之外,而不在其创造的世界之中),因此仍不能代表形上终极真相。 五、只有老子所阐述的“道”,即那个“不可道”的“常道”、那个混沌“大象”(“大象无形”)才是心物不二的、也即一元的终极真相(“道生一……”) 。所以,非宗教的道信仰才是对世界最圆满彻底的认知。道家所说的无形大象也就是是佛家所说的“毕竟空相”(但佛家具有出世倾向,缺少形上形下的贯通)。 六、中国黄老学派非宗教的道信仰不仅是对于无形大象的形上信仰,还包含了对于形下世界阴阳平衡之道的认知:“万物负阴而抱陽,冲气以为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这种信仰和认知应该就是值得提倡的人文精神。 七、上述形上形下一以贯之的道信仰是承载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哲学伦理基础,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是应该主导和规范科技发展的原则精神。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科学的终极是哲学”。 八、对于道、佛的宗教式信仰(求神拜佛),不但能满足理性思维能力较低者的信仰需求,而且承载着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因此为人类社会所必需。但宗教式的信仰需要非宗教的道信仰的规范和引导,才可避免受到社会邪恶势力的利用,而危害人类。所以,宗教决不是、不应看作是“哲学的终极”。只有非宗教的道信仰才是哲学的终极。 (作者系旅美学者,新法家网站英文版总编,著有《人类向何处去:新世纪意识形态之较量与重组》,该书由九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被称为“一部继往开来、开创体系的理论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