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刘梦溪:中国的“近代”何以开始得那样晚 
作者:[刘梦溪] 来源:[] 2008-10-26

     

       晚清以还的百年中国,令人思索的问题实在太多。其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西方早在16世纪就有工业革命、就开始了近代的进程,为什么我们的“近代”开始得那样晚?到1840年鸦片战争人家打我们才开始“近代”?

     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面,没有为走向近代准备好充分的社会与文化的机制。我说的是“社会与文化的机制”,没有笼统地说中国文化本身。因为这是学术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宋朝和明朝,城市经济相当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有的研究者论证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说明朝中叶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萌芽,历史材料可以找到一些证据。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外来势力的入侵,中国自己也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我认为最多这只能算是学术上的一种假说,因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没有提供验证。事实是,中国始终没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学术界没有争论的是,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演进的速度实在太漫。仅是一个帝制社会的时代就走了三千多年。为什么如此?道理安在?我以为有两个因素,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个是原因是,每当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便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典型的有两次,一是宋朝之后的元朝,一是明朝之后的清朝。两次都曾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大的破坏。元朝时间短,只有97年,这里先不去说它。清朝267年,有的研究者喜欢讲“康乾盛世”,但在所谓“盛世”之前,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康熙22年平定三藩,差不多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都是在圈地、劫掠、战乱中度过的,其对生产力的破坏可以想见。

     就是所谓“盛世”时期, 问题也堆积如山。满汉矛盾是个大问题,乾隆时期,任用官吏,督抚中不准许有汉人。再就是大兴文字狱。何况对外交往的“闭关”,也是“盛世”统治者的决策。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来中国,想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商务关系。带了许多礼物,据说价值13千英镑。两广总督郭世勋奏报,说英国人听说皇上八旬大寿,特来“叩祝”,并带礼品“进贡”。既然是“进贡”,当然可以接见。但在觐见的礼节问题上发生了争论。中方坚持,英使一定要行跪拜之礼。英方不同意,说只有对上帝才能下跪,对英国国王也只是行单膝下跪吻手礼。马戛尔尼农历七月十五到京,争论逾月,最后中方妥协,同意屈一膝觐见。但对所提出的贸易要求,清廷一律拒绝。后来马氏回忆此一经历时说,以他们的看法,再没有比中方如此的做法所犯错误更大的了。

     可是,当清代中期的统治者正陶醉于“盛世”的“繁华”之时,西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呢?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焦碳炼铁技术;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北美独立宣言发表;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成功。西方的科技革命带动的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般突飞猛进。

     但中国还在为外国使臣要不要行跪拜之礼争论不休。

     到晚清,我们在近代科技文明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已经落后差不多三百年。我很诧异,现在的我们的史学家,为什么要花那样多的气力去歌颂所谓的“ 康乾盛世”?即便是“盛世”,又和今天的我们以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关系?须知,中国失去与外部世界平等对话、良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机会,就是从康熙和乾隆的“盛世”开始的,是他们的闭关锁国种下了祸根。

     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 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推倒了前一个王朝,换上后一个王朝,一切又照原样重复一遍,历史并没有真的前进。农民起义实际上是传统社会的自我调节器。正面地看,农民起义对统治集团吸取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此循环的结果,使得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容易发生改变,新的社会因素不容易诞生。

     当然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还有其它一些综合因素,比如皇权过重,统治者虚骄、妄自尊大等等。还有更主要的,是长期与外界隔绝,只知有中国,不知有世界。等到江河日下,国将不国的时候,总算知道有世界了,还囿于传统,不肯放下架子。

     曾纪泽在光绪初年出使英法之前,先写信给法国使馆,提出要求:说他此行带眷属,但他的夫人只可以与西国的女宾往来,不能与男宾“通拜”、“通宴”,尤其不能行握手之礼。他说此事与中国“名教攸关”,希望对方能“委屈商酌,立有一定规矩”。林畏庐有一首诗叫《瞌睡汉》,其中说:“华人只争身份大,铸铁为墙界中外。挑衅无非在自高,自高不计公家害。”本来已经接受了地球是圆的说法,仍然认为中国是在地球的“中央”,其它国家不过是“四夷”。知道了有世界,还不肯正视,用臆想蒙骗自己。这样的文化和社会的机制,能不发生危机吗?

     中国20世纪的一百年,或者说自晚清到民国以来的百年中国,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发生危机并逐渐解体的过程,也是现代文明体系建构的过程。这是一个混合着血和泪的极端痛苦的过程,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大。换句话说,晚清时期的中国是被人家拉着拖着打着骂着羞辱着蛊惑着走上一条“情非所愿”的路。说“情非所愿”,是因为每一步都是人家逼出来的,是“应变”,而不是自觉自愿地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国力虚弱、宗法制度作祟,是不是在文化上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值得仔细的探讨。

相关文章:
·胡春雨:中国文化精神的廉洁底色
·翟玉忠:儒家与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翟玉忠:找回中国本土政治经济理论
·翟玉忠:中国科举制弥补了西方民主制之不足
·李启咏:学术殖民、知识霸权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