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当西方逻辑“大理石理性”遇见中国名学“青铜智慧” 
作者:[季彦] 来源:[] 2025-02-17

当希腊哲人在帕特农神庙前演绎三段论时,东方的稷下学宫里正进行着“白马非马”的思辨激荡。翟玉忠先生的新著《中国名学:中国古典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以惊人的学术勇气,将这两种文明思维形态置于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在概念与意象的交织中,勾勒出中国逻辑学独特的认知图式。这部著作不是简单的比较哲学研究,而是一场颠覆认知的思想实验——当西方逻辑“大理石理性”遇见中国名学“青铜智慧”,被遮蔽的文明基因正在苏醒。

 

1、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认知囚笼

自严复将“Logic”译为“名学”以来,中国学界便陷入了“有逻辑还是无逻辑”的伪命题困境。翟玉忠先生以智者的敏锐,在《墨经》的“类取类予”“以类行”中发现东方逻辑的推理形态,在公孙龙“离坚白”的论辩中捕捉到概念分析的智慧冲动。那些被黑格尔判定为“初级思维”的命题,在跨文明的透视中显露出惊人的思维深度。

书中对“正名”思想的诠释尤为精妙:当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不仅是伦理规训,更是建立认知秩序的思维法则。作者揭示出“制名以指实”背后完整的符号学体系,以及“约定俗成”原则中蕴含的实践理性。这种祛魅式解读,使中国名学摆脱了“朴素辩证法”的矮化标签,重现其作为完整思维范式的本来面目。

 

2、重建中国逻辑的认知坐标系

《中国名学》的突破性在于,它超越了碎片化的概念考据,构建起中国逻辑学的三维坐标系:以“象思维”为纵轴,勾连《周易》的卦象推演与中医的辨证施治;以“名实之辩”为横轴,贯通儒家的伦理正名与法家的刑名之术;以“辩术”为竖轴,串联名家悖论与禅宗机锋。这种立体化建构,使散落在诸子典籍中的思维珍珠,终成璀璨夺目的认知项链。

在数字时代的语境下,书中对“类”概念的现代诠释更显深刻。当西方逻辑执着于外延清晰的集合论,中国逻辑的“取类比象”思维,恰恰为人工智能的模糊推理提供了古老的思想资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与计算机的算法流程图,本是人类认知之树上的并生枝桠。

 

3、激活文明对话的思维密钥

翟玉忠先生并未止步于学理建构,而是将名学研究转化为文明对话的实践方案。在全球化遭遇认知裂变的今天,书中对“通意之悖”的解析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不同文明陷入“言不尽意”的交流困境,中国逻辑“以象尽意”的思维传统,恰为破解“巴比伦语言混乱”提供了东方智慧。

这种思想实验在“辩者论题”章节达到高潮:作者让芝诺悖论与庄子“一尺之棰”展开跨时空对话,使埃利亚学派的存在之辩与惠施的“历物十事”产生量子纠缠。这种充满张力的叙事方式,不仅复活了古代思辨的现场感,更在文明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站在人类认知革命的临界点,《中国名学》揭示出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当西方逻辑在分析哲学的精密化中渐显疲态,中国名学“得意忘言”的思维传统,正以其浑融的智慧为陷入碎片化的现代认知提供整合方案。这部著作不仅是逻辑学研究的范式突破,更是一次文明基因的重新编码——在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的斑驳纹饰里,我们终将找到破解后现代认知迷局的文明密码。

 

(《中国名学》可在京东、当当上买到;欲购作者签名版请加微信:zhai20050718)


相关文章:
·当西方逻辑“大理石理性”遇见中国名学“青铜智慧”
·《中国名学:中国古典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出版书讯
·翟玉忠:东西方学术范式的不同
·翟玉忠: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
·翟玉忠:中国科举制弥补了西方民主制之不足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