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太极图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4-10

摘要:无论是爱国的韩国人,还是渊博的中国易学家,几乎都不会想到:太极图不仅属于中国,属于亚洲,更属于全世界!作为人类阴阳观念的具象形式,今天东西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都包含这一重要的文化因子。


过去五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出现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量高度发达的文明体系被灭绝或被严重破坏。典型的是1492年,哥伦布偶然登陆美洲,新旧大陆的大规模交通展开以后,美洲文化被当作“异教”被系统毁灭。如1562年7月,在曼尼城(Maul,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美里达市南郊)中心广场上,西班牙神父狄亚哥•迪兰达(Diego De Landa)烧毁了成千上万的玛雅古籍抄本、故事画册和书写在鹿皮上的象形文字书卷,因为他认为书中记载的全是迷信和魔鬼的谎言。直到两百多年后,西方人才开始关注古代美洲文明,但除了太多的谜团,我们已经很难深入了解美洲广大地区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体系了。

除了疯狂地焚书,现代西方文明摧毁其他古老文明主要通过学术教育。以中国为例,二十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学生通过将中国本土文化哲学化、史学化、专科化,几乎彻底摧毁了中国内圣外王一以贯之的道统。即使在二十一世纪“国学热”的今天,主流学界仍将以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西学”称为国学——名实混乱到了极点!

其次,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客观上要求不同族群心理上的民族认同,这使现代大多数学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以本民族为中心构筑世界史和本国历史,其结果是各式各样的“中心论”。典型的就是过去几十年来遭到学界猛烈批判的“欧洲中心论”(或称“东方主义”)。

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学者、特别是人文领域的学者习惯于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他们研究方法倾向于“求异去同”,对人类文明中的共同、共通的各种元素视而不见。

这些人常常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本土文化,也没有纯粹的外来文化,自从现代智人六、七万年前走出非洲,并迅速向全球扩张以来,人类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就是在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中发展的——除了荒无人烟的南极,整个地球就是不同文化因子自由流动的有机整体,没有纯粹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没有纯粹的中国文化和玛雅文化——中华内圣外王的道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尽管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段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我们很难说哪个文明是高级的,哪个文明是低级的,不同文明都是人类重要文明成果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以中国文化研究为例。如果没有世界眼光,不能超越西周王官学以来长达三千年的中原汉地文化传统,我们很难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遗憾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宗教狂热、民族偏见、学科分界常常遮蔽理性的阳光。

最后,十九世纪末流行起来的进化观念容易使我们对古代文化产生认识偏差,认为现代知识体系是先进的和理性的,越是古代其知识体系越是落后的,原始人总是生活在食不果腹的困苦之中。尽管大量事实表明,两三万年前的原始先民有着极高的灵性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也有相当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艺术创造,他们没有文字书写,却有着比现代人发达得多的口头文化传统。在南部非洲的布须曼昆人部落,“虽然这些游牧民不会读书、写字,但他们能够学习和记忆——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若将他们经由口头世代相传的广闻博识写成书,估计可写出数千卷。”【1】

科学家先入为主地把原始人万物有灵思想当作迷信,但这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信条。美国萨满基金会的的迈克尔•哈纳博士和山德•哈纳博士撰文指出:“自然科学从来没有反驳过精灵存在的理论……由于自然科学的不参与,使得关于精灵存在的研究主要留给了萨满。超越数千年,在独立地产生于不同的五个大陆的无数不同文化中,他们和处于生死关头的病人一起进行了无数次的医疗试验,试验的结果始终如一地支持精灵实在的理论。因此之故,遍及世界的本土萨满实践的基本原理是异常一致的。”【2】

比较起来,现代人实际上灵性水平更低了,理性知识更多了,甚至到了信息爆炸的程度。

人们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人类早期的知识及知识传承体系亦有其高明之处。面对埃及金字塔以及世界各地恢弘的巨石建筑,我们就知道古代的科技水平在某些方面同样高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现代人类是否还有创造经典的旺盛能力——如同两千五百年前轴心时代东西方先贤一样!

在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易经》的研究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跨越国家边境、民族界线和学科壁垒,我们才能对中国文化有个粗浅的了解。

众所周知,阴阳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阴阳鱼”太极图是它形象化、艺术化的表达。“常识”告诉我们:

公元1134年,理学家朱震(1072-1138年)在为宋高宗讲解《周易》时,第一次向高宗展示了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传的太极图,(图1)朱震在其《汉上易传•表》中明言此图传自北宋道士陈抟。


1.png

     图1  周氏太极图;图片来源:张其成,《易图探秘》,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78页。


周敦颐因此图作《太极图说》。周氏太极图由多图构成,与后世流行的“阴阳鱼”太极图相差极大。周氏太极图主要是来自旧本《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图2)和“三五至精图”,(图3)清代学者毛奇龄(1623-1716年)对此曾详加考证。【3】


864971855412417612.jpg

图2 道家所传水火匡廓图;图片来源:张其成,《易图探秘》,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81页。


60731177189259385.jpg

图3 道家所传三五至精图;图片来源:张其成,《易图探秘》,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81页。


太极图传自道家的说法让一代儒宗朱熹大为不满,他根据周敦颐的朋友潘兴嗣为周所作的墓志铭判断:太极图实为周敦颐自作!该墓志铭相关部分写作:“(周)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朱熹断句为:“(周)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问题是,周敦颐根本没有作过《易说》,他以易阐述儒学,深得孔门心法要领,作《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两篇,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说》和《通书》。事实是连朱熹本人都没有见过子虚乌有的《易说》。所以这段话本应断句为:“(周)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后来,太极图源自道家还是周氏自作的争论竟然千年不绝,一直持续到近代。【4】

事实上,至少从目前拥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我们很难确定周氏太极图的基本图式到底来自哪里。《宇宙人文论》是彝族记述宇宙生成,万物产生的天文历法典籍,其中一篇题为《实勺的产生》,讲天地产生和五行生克关系,附图如下:


2.png

图4 彝族经典中的阴阳五行示意图;图片来源:《宇宙人文论》,陈英、罗国义翻译,民族出版社,1984年3月,第83页。


不难看出,上图与道家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没有根本的差别。在其它版本的《宇宙人文论》中,有些表达阴阳概念的图示更像水火匡廓图。(图5)


3.png

图5 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中更似水火匡廓图的图片。图片来源:王继超、陈光明主编,《彝文典籍图录》(上),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5月,第227页。


由于周氏太极图构图较为复杂,所以流传不广。世人皆知的 “阴阳鱼”太极图最早出现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当时称为“易先天图”。(图6)明末,学者章潢、赵仲全称此图为“古太极图”——由此,太极图真正实现了“名实相副”。


5.png


 

图6 南宋张行成《翼玄》中的易先天图;图片来源:张其成,《易图探秘》,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93页。


今天,张行成所收录的太极图成为人类最熟悉的符号之一,早已超越国界——韩国人和蒙古人甚至将它放到了国旗上。(图7)


6.png

图7  韩国国旗(左)和蒙古国国旗(右)。图片来源:张云山,《伏羲之道》,岳麓书社,2015年8月,第95页。


然而,无论是爱国的韩国人,还是渊博的中国易学家,几乎都不会想到:太极图不仅属于中国,属于亚洲,更属于全世界!作为人类阴阳观念的具象形式,今天东西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都包含这一重要的文化因子。


为了给读者一个整体印象,笔者以世界各地典型的太极图形式为标志,作了下面这张“古代太极图全球分布示意图”。(图8)

154221017372145732.jpg

 

    图8 古代太极图全球分布示意图。从这张图上我们能够看出,太极图不是世人随意画出的,它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规整的“阴阳鱼”太极图只分布在欧亚大陆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化中;西伯利亚、非洲及世界各地的萨满文化中,还保存着太极图最原始的形式多层螺旋,代表盘蛇;大洋洲和南、北美洲的太极图纹饰发育得不是很完全,没有看到“阴阳鱼”太极图。


注(略)


    (节选自翟玉忠先生《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二元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分野》(图文版),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读者可以通过当当、京东等网站购买。)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东西方学术范式的不同
·翟玉忠:钱穆在台北素书楼上孤独的呐喊
·翟玉忠: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
·翟玉忠:拒绝学术“软埋”,贯通经子
·翟玉忠:儒家与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