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百年来,西方的文化殖民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以前的宗教殖民,它使基督教成为一种全球宗教,尽管在旧大陆的伊斯兰世界和中国并没有基督教化;二是20世纪以后,西方开始以学术殖民全球,结果却相当成功。在中国和伊斯兰世界,除了政界和宗教界反对全盘西化,这些地区的学术整体上全盘西化了——西方近乎实现了教化全球!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学界匍匐在西方理论殿堂之下。他们将五千年厚积的本土古典学术不断“清零”,却对西方学术体系不加辨别地全盘接纳。中国现象转译为韦伯、福柯、哈贝马斯等西方大师的理论注脚。这种学术“买办”行为导致中国经验永远被困在西方理论的牢笼里,中国人永远丧失知识生产的主体性——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叙事被强行移植到江南丝商研究时,明清经济史便沦为韦伯理论的附庸。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因此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表面上,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话语也逐渐与国际接轨。然而,在这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人文社会科学界正悄然走向蒙昧主义。 1、以西为师:文化殖民的产物 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然而,这种改变并非完全自主的选择,而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压迫下的被动接受。正如萨义德(Edward Said)在《东方学》中所指出的,西方通过建构一种“东方主义”的话语体系,将非西方世界塑造成落后、愚昧、需要被教化的对象,从而为其殖民扩张提供法理依据。 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界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西为师”的学术取向。西方理论被视为普世真理,西方方法论被视为学术研究的金科玉律,而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则被贬低为落后、封闭、不合时宜的存在。这种取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还是哲学、文学、历史学,西方理论几乎垄断了学术话语权。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从西方理论中寻找解释框架,而忽视中国的本土经验与传统。 “以西为师”的学术取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的产物。它不仅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体现,也是中国学界自我阉割、自我殖民的结果。在这种取向的支配下,中国本土学术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障碍,而非核心资源。此观点的荒谬之处在于,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将工业化等同于去传统化,从而彻底否定了中国本土学术的当代价值。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不可能照搬外来模式,而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传统文化并非现代化的障碍,而是现代化的重要资源。试想,没有数千年的大一统政治结构,以及大一统之下超大规模的统一市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何以产生那么多世界级大企业。 就在2025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仍强调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他说,中国拥有一个超大规模市场,拥有14亿人口,任何1%的需求看起来可能是小众的,对应的就是1400万的大市场。宏观数据看,中国一年有近50万亿元的消费,有超过50万亿元的投资,进口的商品和服务也是超过20万亿元的。如果不搞统一大市场,相当于自废武功!【1】 而大一统政治经济体系的背后是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作为数千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否定中国本土学术,无异于自断根基,自毁长城。 2、伪名盛行:思想乱码的根源 迷信西方导致学者们远离中国现实,只知有西,不知有中,学理上深陷“名实相怨”的泥潭。具体表现为大量有名无实的“伪名”与贬低自我的“鄙名”如思想病毒般蔓延——将“专制”之名强加于礼乐制度,用“封建”鄙名污名化郡县体系,以“人治”乱码解构德主刑辅的治理智慧…… 在中国古典逻辑体系名学中,“名”与“实”是一对核心范畴。名者,实之宾也;实者,名之主也。名与实的关系,不仅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秩序与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中,却充斥着大量“伪名”与“鄙名”。这些“伪名”与“鄙名”如同逻辑乱码,严重干扰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导致学人思想混乱。 所谓“伪名”,指那些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概念与理论。这些概念与理论往往源自西方,经过简单的翻译与移植,便被套用到中国问题的研究中。例如,“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后现代主义”等概念,在西方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内涵,但在中国学界却常常被滥用,成为标签化的学术符号。这种滥用不仅扭曲了这些概念的本意,也遮蔽了中国问题的独特性。 所谓“鄙名”,指那些贬低中国本土学术与文化传统的概念与理论。这些概念与理论往往以“科学”“理性”“进步”为名,将中国本土学术贬低为“封建”“落后”“迷信”。例如,将儒家思想等同于封建礼教,将中医理论等同于巫术迷信,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等同于专制独裁。这种贬低不仅忽视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也助长了学术界的自我殖民化倾向。 “伪名”与“鄙名”的盛行,导致学术研究的空洞化与标签化,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与功利主义。学者们热衷于追逐新概念、新理论,而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探讨。热衷于发表论文、申请项目,而忽视了对学术质量的严格要求。这种风气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创造性,也削弱了学术界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3、根基丧失:返本开新的困境 西方学术的内在理路是排他性一神教,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想框架中,中国学人潜意识里接受了“西是中非”的逻辑,这种自我否定、文明断根的直接后果,是我们的学术研究沦为无源之水。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不知中国古典政治学黄老法家为何物;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不知轻重术在哪里;研究儒家文化的学者,甚至不知中国道德体系的理论框架! “返本开新”是东西方文化复兴的普遍规律,指通过对古典学术体系的重新诠释与创造性转化,为当代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创造力爆发期轴心时代的重要性,那是思想创新的母体。他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2】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中,传统往往被视为落后的象征,而非创新的源泉。这种对传统的否定,切断了中国学术的历史脉络,削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本土古典学术体系并非落后,而是高度集成、高度复杂、高度圆融的智慧结晶。以儒家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伦理学说,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义”“智”“信”等核心价值,不仅为个人修养提供了指导,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框架。再以中医理论为例,它是一种医学体系,同时包含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文化传统。中医理论强调“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核心概念,不仅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方法,也为健康养生提供了理念。 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中,这些本土学术体系往往被忽视甚至被否定。学者们更倾向于从西方理论中寻找答案,而对自家珍宝弃如敝履。 在这场蒙昧主义学术狂欢中,学人相信只要整合西方文明成果就能解释和指导中国现实,尽管他们连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模式都不能在学理上说清楚。他们的研究仿佛正在重演《庄子》“混沌开七窍而亡”的现代悲剧——当学术殖民的利刃剖开文明母体,当话语乱码撕裂认知经络,当“西方取经”斩断文化根系,我们失去的是学术自主权,是中华文明存续的精神基因。 这是国本,警惕啊! 醒来吧,中国学界! 注释: 【1】《中国国务院研究室:不搞统一大市场相当于自废武功》,网址: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50305-5969883,访问日期:2025年3月12日。 【2】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