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探讨了中华文化涵化天下的军事因素,读来令人振奋;伟哉中国军人!
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我们可以先去了解汉匈战争中一场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战例。由于汉武帝任人唯亲,任命的出征将领全是其舅子老表,这些人甚至是文盲和半文盲,以至于当时最着名的军事家李陵竟然榜上无名,李陵曾和司马迁一道掌管皇家图书馆,因而有机会饱览在民间无法见到的大量中国古兵书,成为了当时的兵法大家。不服气的李陵找汉武帝论理。因为匈奴人是全骑兵,步兵追不上骑兵,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汉军也是以骑兵打骑兵。汉武帝告诉李陵,他知道李陵的才干,但骑兵已全部派出,没兵了。参战心切的李陵只好压缩自己的期望值,要求汉武帝给他5000步兵,他愿意以5000步兵横行匈奴。这是一个很低的要求, 汉武帝无法拒绝,就给了他5000步兵,于是一代兵法大师就带着他这点可怜的家当踏上了遥远的征程。最后这只小部队在远离汉境的匈奴腹地和匈奴王亲自指挥的十几万匈奴主力骑兵遭遇了。人员对比是30:1,兵种是骑兵对步兵。按古代中国军事家们的研究,如果是一对一,因为骑兵转身和躲避匀不灵活,所以骑兵不是步兵的对手。但如果列阵而战。十个步兵也不是一个骑兵的对手。这是一场战斗实力对比达300:1的战斗。按军事常识, 匈奴人一次冲锋就足以把这5000人抹掉。但这5000名中国步兵用娴熟的战斗技巧明确无误的向所有了解这场战斗的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军队卓越的战术水准。 匈奴人发起了一次次狂涛般的冲锋,但冲多少人上去,汉军射多少人下来。匈奴人仍然坚忍不拔的继续发起反复冲锋,冲锋到最后, 匈奴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汉军的军阵巍然不动。最后惨重的伤亡终于让狂热的匈奴人清醒了。意识到这是一场超越他们能力的战斗,再冲下去,除了扔下更多的尸体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再也没有一个匈奴人敢于进入汉军弓弩火力的射程,只敢远远的在汉军弓弩火力的射程之外兜圈子。面对这5000汉军步兵的凶悍,匈奴王在震惊之余立刻意识到,如果匈奴举一国之力尚不能对付这区区5000名汉军步兵,匈奴将丧失和大汉帝国对话的资格。面对强攻不下的局面,匈奴王别无选择,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只能命令部队继续死缠住汉军,不惜以士兵们的不断伤亡的来消耗汉军的箭支。甚至不惜焚烧草场,火攻汉军。但连徒孙都算不上的匈奴人的火攻,在深通兵法的中国军人面前简直就是班门弄斧,李陵一道放火燃烧下风方向的草场的命令。就让匈奴人白费了表情。但骑兵一旦避战,步兵便无可奈何。而且是一只孤立无援的孤军。李陵开始带着他这5000人边打边撤。其间不断打垮匈奴人利用各种地形,各种时段和各种气象条件进行的偷袭。。经过十多天边打边撤的战斗,这只小部队从匈奴腹地逐渐撤退到离汉朝边境仅三天行程的地方。此时尚有3700余名士兵(每天战斗减员不足百人),并且携带着全部伤员,装备,淄重。如果能得到及时的补给,这支部队几乎还能和匈奴人无休无止的打下去。和李陵保持交战的匈奴骑兵则仅剩八万余人。仅战死在汉军阵前不远处,汉军士兵们不用冒多大风险就能割到手的匈奴人的首级既达一万余具(汉承秦制。首级是军功的凭证)。死在远处无法安全的割到的首级和带伤逃掉的匈奴人则更多。仗打到这个份上,匈奴王几乎就要绝望的放弃了,他已经调来了了周围能够调来的所有部队,已经举国兴师来战这五千人了,他仍然拿这五千人毫无办法。他更怕这五千且战且退的汉军步兵,只是汉军猎杀他的圈套的一个诱饵。
但人算不如天算。李陵手下的一名小校尉因为受了顶头上司的羞辱,竟然负气变节投降了匈奴。白送了匈奴王一份大礼。小校告诉匈奴王。这是一只没有外援的孤军。最要命的情报是,箭且尽。这份致命的情报决定了李陵和他手下的这3700余名士兵们的命运。匈奴王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时李陵的通信兵早已成功的冒死突破了匈奴骑兵的封锁及时的送出了求援信,但镇守边关的将领虽有三万之众,竟然也不敢接应。(该将领后因此被汉武帝处死)此时匈奴王的耐心,坚持和付出的巨大伤亡终于得到了回报。这支携带了大量备用箭支的远征军的弓弩箭支射尽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子弹打光了。最后终于被匈奴骑兵冲垮。为了挽救被俘的几百名士兵的生命, 李陵以释放被俘士兵为条件,投降了。 李陵原来打的主意是诈降,然后趁隙逃脱。但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立刻迫不及待的杀了李陵全家。搞得李陵有家难回。只好留在匈奴。而匈奴王经历了和李陵的这场血战之后,对李陵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听说汉武帝杀了李陵的家人,立刻把亲女儿嫁给了李陵。 李陵虽然还活着,但作为一代军事大家的李陵已经死了。在汉匈战争中,李陵没有帮过匈奴王半点忙。所以我不认为他是汉奸。而和李陵的这5000汉军步兵血战之后,匈奴王再也没有勇气和汉军的任何一支部队决战,此后所有的战斗都是在躲避不及的情况下被迫应战。足见此战对匈奴人自信心的打击。(关于李陵的战绩,《史记》 的记述是不准确的,大家应该去看《汉书》 ,匈奴王自己也认为,如果匈奴倾一国之力都不能对付区区五千名汉军步兵,匈奴将丧失和大汉帝国对话的资格。 司马迁就是因为试图阻止汉武帝屠杀李陵的家人而受的宫刑。《史记》 是汉武帝生前成的书。稍微用用脑子就行。《汉书》 也为汉武帝屠杀李陵的家人找了个是事而非的台阶。因为史官们必须为当朝皇帝的太爷留下面子。 而且从司马迁对长平之战的记述看,他缺乏应有的军事常识。对秦军的包抄和断尾的兵力至少少写了一个小数点。毕竟被包围的是一支上百万的虎狼之师。当然也不能全怪司马迁,因为秦始皇把所有的史料都烧光了)
通过这个战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中国军队不仅不是一支弱不禁风的军队,反而拥有人类古代战争史上最卓越的战斗品质,这是整个人类古代步兵战斗史上的一座无人可以超越的丰碑,唯一和李陵的步兵战阵实力接近的是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其顿方阵,但亚历山大从未进行过实力如此悬殊的战斗。这五千名汉代步兵的战斗实力竟然超过明朝一亿多人口的总和!这场战斗明白无误的向今天的人们表明了弓箭在古代中国军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军队作战仰仗的是强弓劲弩,而不是武功。军队应该依靠弓箭还是武功作战,西方人也曾迷盲过,但英国人通过15世纪和法国人在百年战争中的一次战斗搞清楚了这一点,交战双方是一万名英国弓箭手对四万名操武功的法国甲士, 交战的结果是四万名法国甲士不仅没能赢得胜利,反而被英国弓箭手全数歼灭,从此英国人认识到了弓箭的价值,全国人人习射,连妇女都把练习射箭作为时尚。 对弓箭的高度重视使英国人在15世纪迅速的崛起,成为欧洲的强国。而中国军队至少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选择强弓劲弩为主战装备了。《周易·系辞》载,早在黄帝时期华夏民族就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华夏民族事实上是弓矢的原始发明国,华夏民族的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建立在弓矢之利的基础之上的。这显示了中国人的专业和内行。华夏民族对弓箭的高度重视还体现在先秦时期的男孩成人仪式上——《射礼》!在规定的距离上射中规定大小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你射不好箭,你根本就不配被称作男人!
《荀子》为我们留下了春秋时期中国军人标准装备的记录: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矢五十枚,持长戈,配剑,衣三属之甲,赢三日之粮。《六韬》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支部队的装备情况:一师(一万人)应装备强弩六千具。剩下的四千人中,绝大部分是弓箭手。这是一支全员皆射的军队!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战术原则是一样的,仅拥有人数优势,却没有火力优势的军队是无法赢得战争胜利的。而中国人对这一点非常在行。之所以选择弩而不是弓作为主战装备,跟美国人在民间转轮手枪人手一只时,陆军的制式武器仍然是前装滑膛枪一样。能在敌人能伤到自己之前放倒敌人,这种优势是射速所无法替代的。而弓的搭配和二战中步枪和冲锋枪的搭配原理是一样的。当然,在马克芯机枪发明以前,步兵要完全依靠火力阻止骑兵的冲锋是不现实的,同时匈奴人在和欧洲人交战时也显示了其极强的火力,被欧洲人称为“死亡之雨”。要了解中国人是如何解决抗击骑兵冲击和防弓箭的战术问题的,就必须要了解中国人的战术思想——列阵而战。
首先是中国人列阵而战的理由:(1)一千个人轮流发动的攻击,远不如一百个人同时发动的攻击有效。士兵的数量固然重要,但以何种方式把士兵们组织起来投入战斗同样重要,只有万刃俱刃,才能形成势不可挡之势。(2)列阵而战可以在交战线上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使士兵们始终能够保持几个人打一个人的作战态势,如果战阵的壁厚是五人,则至少能够保证五人对一人的优势。现代空战理论认为:双机编队对单机作战的胜率,不是2:1而是4:1,五人对一人的作战胜率是多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下,但肯定不是10:1,也许至少是20:1。前提还是敌人的阵形必须同样密集(移动中的敌人,由于不能取坐阵,无法发挥后排士兵的战力,所以用移动的方式去攻击取守势的敌军时永远只能是N个1:5)。否则如果队形疏松点就不是5:1了,可能是10:1,20:1甚至更多。(3)可以为士兵设计出良好的防护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士兵的伤亡(4)可以使勇者不独进,怯者不独退。是一个战场纪律问题。维持住阵形就等于维持住了战场纪律。
齐孙子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战阵史料,方阵和圆阵是所有战阵的基础,方阵是空心的。过去史学家的解释是便于战车驰骋。但威震天下的马其顿方阵也是空心的,而马其顿人是不用战车的。真正的原因是,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聪明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战阵中心的士兵既看不到敌人,也无法攻击敌人,战术价值为零。战阵越大,战斗力浪费越严重。所以战阵必须是空心的。罗马人排出的战阵是实心的,说明罗马人在战阵上是外行。而选择战剑为主战装备则是白痴了,因为这是单打独斗的装备,根本无法进行战术协同。更无法抗击骑兵的冲击。如果一个人手持战剑想攻击中国军阵中的任何一名士兵,他会遭到至少50支长戈的同时攻击,上千支强弩的抵近射击,在此之前还先要穿越上万支强弩的n次齐射。那不是进攻,是白白的送死!
所以弩是战术协同最好的装备,长戈则是战术协同最好的短兵装备。也是密集的战阵中唯一能够有效的使用的短兵装备。是唯一符合中国军队战术思想的短兵武器,所以弩和长戈是所有中国军队唯一的标准装备。为了抗击骑兵和车兵的冲击,中国长戈很多直接就装有青铜矛头,没装的也有削尖硬化处理过的木尖。后来更是直接进化成了矛戈和一的戟。当然其实装不装青铜矛头差别都不是太大,因为使用长戈的矛尖来对付骑兵或车兵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锤子买卖。在杀死敌人的同时,必然折断。欧洲人的骑兵在使用长矛的训练中,就必须要学会在刺中敌人的同时及时的放开手中的长矛。否则就会被反冲力冲下马来。长矛只在刺出的瞬间是有效的攻击动作。而长戈在收戈时同样能卸下敌人的手臂和脖子。而且能很方便的勾下战车上的车兵或战马上的骑兵。或者干脆勾断马腿。并且在任何位置时都能立刻变向进行啄击。而且所用金属不多(青铜在先秦时期称金,足见其珍贵程度)。这是一种所费不多,而又如此优越的装备。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费效比最高的武器。所以成为了中国人的终级武器。
正是罗马人在军事上的低能。导致了东罗马人在匈奴骑兵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这是必然的结果。至于战阵的壁厚,按拿破仑的战争经验,能不能迅速组成他由马其顿方阵改编而成的营方阵,组织起密集的刺刀丛,是步兵能否成功抗击骑兵冲击的不二法门。 拿破仑营方阵的壁厚是六人。中国步兵方阵的壁厚有两种可能,一是最后排士兵的长戈能支援到第一排士兵。二是所有士兵能同时放箭。鉴于中国人对弓弩的高度重视,第二种可能性最大。中国人的阵姿有站阵和坐阵两种,站阵的士兵安全发射的纵深是两人,后排从前排肩位之上射击。坐阵的士兵可调整幅度大些,纵深三人吧。加上中国军队最小的编制是伍,所以五人壁厚的可能性最大。其它的阵形即可能是由小方阵小圆阵按不同的排列方式组合而成,也可能是方阵和圆阵变化而成,比如雁行之阵很可能就是小方阵延对角线像大雁飞行时一样成人字形展开。这样的阵形射击死角最小,所有士兵都能同时射击。圆阵则是由方阵变化而来的,因为圆阵消除了方阵脆弱的角部。八卦阵则可能是圆阵简化而成的正八边形的战阵,它既消除了方阵脆弱的角部。也比圆阵布列更容易,也更易于在移动中保持阵形。
战阵之所以会发展成由小阵组成的复合阵是古代战法研究的必然结果,由于列阵而战的好处多多,如何布阵和如何攻破敌人的军阵就成为了所有军事家们研究的主要课题。破阵原则上有两种方法:一是装备破阵,二是战术破阵。装备破阵一是用巨大的战车去冲击敌阵,这种战车可能是从后面由人力或畜力推动的战车。其制式可能像很多人合力推动的一柄装着轮子的巨大的长矛。当然后面便于多人形成合力的也装着轮子的推车长柄和战车的连接应该是绞接,否则无法应付地形的起伏。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普通战车的战马前加装撞角,再为战马和战车加装装甲的重型战车。不过前一种更势不可挡。而后一种能够以巨大的规模发起攻击。这种战车在《尉僚子》中叫冲车。类似现在的坦克突击。二是使用巨弩或石弩去轰击敌阵。类似现在的炮击。这是最好的方法。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这些巨形装备没有机动能力,无法长途行军。所以只有临时打造,只有以逸待劳的防守方,才能提前准备。而这需要时间。而且这些装备如果没有巨大的存储库。在日晒雨淋的露天很快就会报废。二是战术破阵。这就是矢锋之阵。其特点就是阵型一定要像尖刀的外形一样,正面必须尽可能的窄小,但刀身很厚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拿破仑的纵队战术。依靠人数上的优势集中于一点压垮敌阵。为了避免被敌人的矢锋之阵攻破,就必须把战阵分成若干小阵,这样当某个战阵遭到敌人矢锋之阵攻击时,该阵即可在军官的指挥下整体后退,而两翼的军阵则压上,对敌阵的两翼实施侧击和围击。此外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战阵一但被攻破,军队就完全丧失战斗力,也必须要在大阵之中套小阵,这样即便大阵被攻破,士兵们仍然可以依托小阵继续战斗。其思路类似于现代战舰设计中的水密仓防沉设计。守阵和破阵的研究的结果就是千变万花的中国古军阵名称的来源。此外在中国军阵的阵前应该会布下粗树枝制成的障碍物和绊马索。作用类似于现代的铁丝网,用于撕裂敌军的冲击阵形,减缓敌军的冲击速度,压缩敌军的冲击正面,让敌军挤成一团。为射倒敌人赢得时间。在行军状态下,这些东西则装载在淄重车上,战时可以迅速布设。最后,中国军阵前肯定会布下拒马。最简单的拒马是两端削尖了的长木桩,面向敌军攻击方向倾斜着深插入土中,最复杂的拒马则安装在战车上,这种战车叫守车。环绕在战阵外围。
《六韬·战步》载: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注:行马即拒马的中国古军事术语)这是先秦古籍中对战阵比较完整的记载之一!
《孙子十一家注,军争篇》引语:《军志》曰:止则为营,行则为阵。
《孙子十一家注·势篇》引语:《军志》曰:阵间容阵,足曳白刃,对间容队,可与敌对,前御其前,后当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鱼贯,立为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奔进,退为速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具救。
中国军队的作战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先是所有士兵进行齐射,这种齐射甚至可以精确到每进行一轮齐射敌军战马或步兵能跑多远的地步。当敌军冲到距离不足以进行下一轮齐射的距离时,军官将根据敌军被杀伤的稀疏程度,命令第一排或前两排或前三排或前n排的士兵放下强弩,拿起长戈短兵相接,用密集的长戈屠杀稀疏的敌军。前排士兵采用坐阵,一方面是为后排士兵留出射界,另一方面是让前排士兵的长戈的尾端能牢牢的抵在地上,以免被刺中骑兵的反冲力冲倒。而后排的士兵则继续放箭。而且也应该是弩手居前,射速快得多,也受过更好的射击训练的弓箭手居后(弓的射击速度是每分钟6-8发,仅双排弓箭手的火力密度就能达到每四到五秒钟一发的火力密度,如果加上前排弩手的火力,这完全就是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是一部效率极高的杀人机器!而且三名弩手配两名弓箭手的比例正好和《六韬》提供的中国军队的弩手和弓箭手的比例相当)。没受到攻击的背面阵位的士兵则进行超越战斗阵位士兵头顶的超视界拦阻射击,如六百步射,五百步射,四百步射,三百步射等。当然如果拒马设置得足够密集牢固,而攻击的敌军又是清一色的骑兵,则所有的士兵都可以进行不间断的射击。而对于步兵冲击,由于其冲击速度较慢,弓弩火力本身就足以致命。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布置在阵前的铁棘篱,专扎步兵的脚掌。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地雷(见《尉僚子》)。这恐怕是没有哪个不通阵法的民族的军队经得起这种一次几千一次几千的射杀的主要原因。 弓的强度最多只能达到四石(一石合今天的30斤,一说为120斤),十二石的强弩其强度已经超过了人类双臂的力量,因而很可能就是人类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单兵武器——蹶张弩,大腿的粗细是手臂的四倍,力量也大体差四倍,用双腿的力量开张的蹶张弩的强度最大可以达到弓的八倍,史书的记载射程是六百步。中国军队中之所以用步这个并不精确的单位来衡量距离而不是精确的丈或者尺,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协调士兵列阵,移动阵,变阵的战术标准!男人的步距是六十厘米(一说一步为左右各跨一步,为1。4米),六百步是360米。当然在这个射程上已经不可能对单个的目标进行射击了,但这是一个列阵而战的时代,士兵们的目标是把箭射到敌人的人堆里去。而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借助望山(瞄准器)完全做得到这一点。考古发现也证实,这时的中国箭头的外形已演变成三棱的流线型,这主要是为了配合蹶张弩巨大的射程。使箭支能获得良好的弹道性能,同时也是配合蹶张弩强大的威力,用于射透一切厚重的甲胄。
拿破仑的火枪手的射程仅120米,英国军官的研究是:最娴熟的士兵在训练场上也只能达到每两分钟射击一次的速度。战时手忙脚乱,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标准。战场上捡到的最夸张的枪,竟然反复装填了17颗子弹。而弩的装填速度至少比火枪快四倍。如果不考虑火炮的因素,当然火炮的装填速度更慢,射速最快的野战炮也至少要五分钟,所以中国军队实际上拥有比拿破仑的火枪兵凶猛得多的火力。也就是说即使是拿破伦时代水准的欧洲军队,如果遭遇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军队,也必败无疑!毫无悬念!
战阵在移动时由于不能取坐阵,无法发挥后排士兵的战力。而且士兵们无法在移动时为强弩上弦装填,战力急剧下降。因此除非交战双方都以移动的方式相互接近,否则用移动的方式去攻击取守势的敌军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战斗。取守势的军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战斗力。"严阵以待"这个词绝不是浪得虚名的。这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则竭"的典故能够产生的原因。
万弩俱发,箭如雨下,箭如飞蝗,箭矢蔽天,这些文字记述是古代战争中,中国军队炽烈的冷兵器火力最真实的写照。而中国军阵的设计目标是士兵们必须在如此严酷的战场条件下生存下来。所以良好的弓箭防护能力是所有中国军阵的第一要素。为士兵提供保护的有战车,但主要是盾牌,古代中国盾牌有三种规格,大,中,小。大盾牌为车载盾牌,用途之一是在布列一些阵形时象城垣一样环绕在外围(类似美国人对付印地安人时用马车构成的环形防御)。中盾牌为站阵盾牌,小盾牌为坐阵盾牌。而且从齐孙子对马陵之战的描述”立盾牌以为城垣”看,中国盾牌和欧洲弩手的盾牌很可能一样,带脚架,可支在地上。盾牌在行军状态下应该是装载在战车或辎重车上的,这可能是中国军队一辆战车配七十二名步兵的原因,也就是说这只是行军配置,不太可能是作战配置。
关于中国的军阵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吴起的一名英勇的士兵在一次作战中,勇敢的冲出战阵,斩敌首三具而还。斩首三具是大功,但擅自脱离阵位是重罪。下属的将领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这名士兵。就请示吴起。吴起的裁决是:斩首三具不足以赢得战争的胜利。但擅自脱离阵位,却会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会危及整个战阵的安全。进而危及战争的胜负。功不足以抵过。所以当斩。这是一支要求所有的士兵克尽职守,协同作战,拒绝任何个人英雄主义的军队!
军阵是人类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战术成就,是火力和装甲防护最完美的结合,是人类第一次彻底的战术革命!是人类古代战争中的装甲师!除了缺乏足够的机动力这一现代化工业才能赋予的要素,它几乎拥有人类现代装甲部队作战的所有优点,是人类冷兵器时代最杰出的战术成果!实际上正是对阵法研究的深入发展,直接淘汰了车兵!面对拥有各种障碍物和拒马保护下的军阵,战车根本就冲不上去,而论及火力,车兵由于不可能像步兵一样密集排阵,战时会遭到密集的战阵中的士兵们密集的集火射击,毫无生存的机会。从此在中原大地上业已驰骋了数千年的车兵,才不得不退出中国军队主力兵种的地位!拥有全身披挂马甲的四连环战马和车载盾牌的车兵的命运尚且如此,用冲击能力和防护更加弱小的骑兵来攻击中国军阵就更是找死!
了解了这些,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春秋时期,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北方的众多小诸候国们依靠其弱小的国力(春秋时期的军制,天子六师,方伯三师,诸候二师,这些北方的小诸候国,最多一师)也有能力不要外援,独力打垮匈奴人的进攻。至少从神农氏时代起直到春秋时期,整个中国北方一直有几十个方百里的小诸候国,这些多如牛毛的千乘之国,没有一个是被匈奴人灭掉的。事实上是没有哪个不要命的民族敢和任何华夏民族的军队正面交战。而且这些诸候们还是用偏师在应付着,没有哪个诸候屑于用主力去对付蛮族。而周文王征服犬狨全民族仅用了两三师之众。周穆王则以7000人的车兵就可以横扫整个北方草原!齐国的管子仅凭两,三师之众就把入侵的北狄骑兵杀了个片甲不还,在实施了残酷无情的追击之后,干脆就顺手灭掉了北狄。晋国则成了打匈奴专业户,专门以从匈奴人手里掠夺土地为乐事。以一个方百里的小诸候国,从匈奴人手里拓土千里,打成了春秋第一大国。燕国以一个子爵方五十里的弱小国力,仅凭一师之众从匈奴人手里拓土千里,打成了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更是以一个西周大夫的弱小国力仅凭不足1师的弱小军队,独立打垮了20多万犬戎骑兵,为周王室彻底的收复了周幽王扔掉的全部华夏国土!秦,晋,齐,楚,燕能够最终称雄中原,其决定性的因素竟然都是因为它们都地处边疆,有便利的条件去专捡软柿子吃,通过征服四方的蛮夷而拥有了比中原各国更大的国土和更多的人民。而不像中原各国,每一城一地的得失,都不得不经历殊死的战斗,拼死的博杀。扩张成本极为高昂。才得以轻易的坐大,在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中最终成为了赢家!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最弱的燕国,对匈奴人也仅视为讨厌的苍蝇,只是不得不,时不时挥舞一下蝇拍来驱赶这讨厌的骚扰而已。而匈奴人也从来没有胆量敢和任何华夏民族的军队正面交战。至于战国七雄中的强国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之后,在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全国青壮年几乎死光的情况下,仍然有能力以李牧一支数万人的偏师威震匈奴,仅一战既杀匈奴十万余骑,只有匈奴王和身边的十多骑仅以身免,仅一仗就把匈奴人彻底的打成了惊弓之鸟。打得匈奴人只要一听到“李牧”两个字便足以不顾一切的狂奔逃命。实际上如果不是躲得快和拥有比赵军更优良的战马, 能从赵军残酷无情的追击之下逃生,匈奴这个民族在当时就会被赵国的残兵败将收拾掉!而蒙恬的十万秦军更是以箭矢蔽天的凶猛火力一战既杀匈奴人三十万骑,这仗打得匈奴人即使在秦末中国乱成一锅粥时都没胆子敢染指中原!
事实上中国人的军事学术水准远远的超越了他们的时代,不知道是出于对于大自然的深入观察,还是出于对军事学术的深入研究,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歼灭一只军队并不需要费力的在战场上把对手撕成碎片,只需要咬死对手的喉管就可以窒息对手,轻松的置对手于死地。长平之战就是一次典型的窒息猎杀战。秦军就是在最后一刻也没有能力在战场上把赵军撕成碎片,但却歼灭了这个强大的敌人。中国的军事动员体系也到了几近完美的程度,不仅能全民皆兵,而且能全民预备役,这种动员水准,即便是在当今世界,也只有以色列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做到这点。这种全民皆兵不是毛倡导的民兵,而是受过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配备完整齐全的装备,并配备了足够的合格军官的正规部队。
此外,中国人对骑兵和车兵的研究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骑兵和车兵被主要用来在侦察部队和情报网的引导下打击敌人的补给线,摧毁敌人的补给基地,被视作割断敌人喉管的利刃。在进行主力决战时,被用来猛烈冲击敌阵的侧翼和腹背。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高度提倡:兵法尚权,机者难得易逝,一旦战机有利,必须马奔不息,实施无情的追击,务必一劳永逸的彻底消灭敌人。用廉颇的话说则是:兵者,有利则速进,无利则慎行。也就是说和老辣的中国军人作战,你只能选择战而胜之,否则等待你的就是全军覆没的命运。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这种一战灭一国的精彩战例。乐毅在济西之战后千里追击,全歼齐军主力,一举占领齐国全境,田单在即墨之战后千里追击,全歼全部入侵燕军,一举光复齐国全境。廉颇在鄗之战后五百里追击全歼六十万入侵燕军,一举合围燕都蓟,迫使燕王割五城求和是其中最辉煌的三个最卓越的经典战例!军事学术水准的高度发达使每一位将军都懂得打击敌人的补给线和保护自己的补给线的极端重要性,加上军事动员体系的高度完备,为将军们提供了庞大的作战军团,中国人早在近三千年以前就开始构筑连绵的防线,只是在没有火炮的年代,防线的形式是壁垒而不是战壕。今天的万里长城,它的准确的军事术语就是壁垒。而防守就叫坚壁不出。欧洲人直到3000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时,其军事指挥水平和军事动员水平才达到了这个层次。而马奔不息的战术水准,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也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德国将军的指挥水平达到了这个层次。懂得装甲兵永不停步!但德国人的总体指挥水平却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也就很难做到一战灭一国。
正是对于自己的追击战术高度自信,中国人发展出了比二战中的德军更高层次的战术——围三缺一,故意在包围战中给敌人留出缺口,蓄意的引诱敌人逃跑,然后从敌人的背后零零碎碎的把一支完整的敌人全部敲光,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完歼敌人!而不是把敌人逼入绝境,和做困兽之斗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把追击而不是合围作为主要的歼敌手段,其战术水准是今天的西方将军们都还达不到的标准!
中国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毒气战的国家,方法是在上风方向燃烧潮湿的树枝。墨子上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防毒面具的制做方法。
此外中国人攻城的战技术水平也到了几近完美的地步,有抛石机,有攻城巨弩(用于摧毁城墙的垛堞,让守军暴露在攻城军队的弓弩火力的杀伤之下。),有专用的摧毁城墙垛堞的垛堞摧毁器具,有可移动的箭楼式火力压制车,有在土堆上的固定式火力压制箭楼,甚至很可能还拥有罗马人引以为傲的可以直接用来摧毁城墙的石弩,因为石弩实际上只是更大的攻城巨弩。石弩的两项关键技术,复合弩(这保正了可以制作出任意强度的弩,而且学过材料力学的人都会知道,这能让材料的受力更加均匀,不容易让材料外沿的应力达到屈服强度而破坏,比单质弓更加经久耐用),绞盘(水井用的轱轳就是这种技术,这是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技术)在攻城巨弩上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此外还有毒气战,火攻,水攻。实际上军队规模扩大以后,每一名士兵仅仅只是往城边扔一袋砂土,也足以让城墙立刻变成坦途。所以如果说在春秋早期,将军们不愿意攻城的话,到了战国时期,则没有将军敢于守城了,因为在如此专业的攻城战术面前,人少了根本就守不住城,而人多了,加上城内平民的消耗,很容易被敌人窒息猎杀。唯一的例外是邯郸保卫战,但阻挡秦军的已不是城墙,而是殊死奋战的赵国军民的血肉之躯,其中甚至包括拼死奋战的妇女和儿童!
事实上中国人还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懂得打后勤战的民族。当敌军人数比自己多得多时怎么战胜敌人?各个击破是一种办法。但如果对手也深通兵法。密切协同,不给你各个击破的机会又怎么办?中国人的结论是拼后勤。最极端的情况,当交战双方军队数量差距很大时,效果尤其明显——坚兵以老敌师。弱小的一方必然是防御的一方。离自己的补给基地近。需补给人数少,后勤问题较小。强大的一方,必然是进攻的一方。离补给基地必然远。需补给的人员必然多。而且军队越多,补给距离越远,后勤问题越严重。用拖的办法拖垮敌人。等待敌人必然出问题的后勤崩溃。这时候的敌人就只能撤退。而撤退是有先后的。一条路上不可能在任何一点同时挤下太多的士兵!敌人一但开始撤退。各个击破敌人的决战时机就自然到来了。军事学术水平到了这个份上,在中国军人的眼中就再没有任何打不垮的敌人了!
最后,中国还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对为君为将之道有深刻研究的民族。对于一名国君和将领的才能和品格有着严格的要求:有功必赏,赏不避仇敌。有罪必罚,罚不避权贵。受过良好的为君为将之道教育的中国君王将相们都懂得推行法令最简单的方法——杀权贵!比如:魏绛杀晋悼公的亲弟弟,原因是军事演习时战马受惊,冲乱了战阵。在中国军队战术素养极高的春秋战国时期,军阵是如此的神圣,被看成战争胜负的根本保证,扰乱军阵是死罪,即便是在训练中也是如此!孙子杀吴王的爱妃,原因是吴王的玩笑开大了点,在玩笑中授予了军权,并且把妻妾们暂时充了军,三令五申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等等,均没有让君王们怀恨在心,这些深明大义的君王们反而对他们信任有加。事实上于私,这些君王们很不乐于面对这样的结局,私下里肯定也掉过不少眼泪。但自身从小所受的良好的为君为将之道的教育使他们非常清楚:这是法令得以推行的基石!严格的用法令约束住权力和地位最显赫的人物,就不会有任何人敢于挑战法令的尊严而抱任何丝毫的侥幸!而良好的法令次序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保证。而法乱通常是国乱的先兆!
此外,中国人还要求将军们必须坚持在军队中严格按士兵们完全一样的标准与自己的士兵们同甘共苦,甚至要求将军们在士兵们能吃饱以前,自己绝不提前用膳,在士兵们能喝到水以前,自己绝不提前喝水。在士兵们能穿暖和以前,自己绝不多穿,并且要求将军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从物质和精神上善待自己的士卒,这种善待一定要善待到能够被士兵们视为恩人的地步。一个将军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拥有在任何身处绝境的时候,仍然能够毫不犹豫的紧跟在自己身后的士兵们生死相随的信任!心是用心换来的!只要你读过《六韬》那样的讲授为将之道的先秦古书,你就会了解到中国人的为将之道有多么的高明,你就不会对中国军人坚不可摧的战斗意志有任何丝毫的怀疑!西方的将军们直到今天也未必全懂这个道理,更培养不出先秦时期的中国军人那样铁血的士兵!中国曾经拥有过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治国和治军的人才群体!他们是华夏民族的民族利益的守护神!
落后民族的可汗和单于们穷其一生不过区区数十年战争经验,而中国人拥有数千年人类战争的经验和智慧,中国军人面对所有非华夏民族的军队的时候,一直拥有着巨大的智力优势,那种自负的感觉就象一位睿智的长者面对一个懵懂的孩童,战争的胜负从来就没有过任何丝毫的悬念。在整个先秦时期从三皇五帝的燧人算有五万年,从发明文字和八卦的伏羲算超过一万年的漫长的华夏民族的历史中,均"蛮夷不抗王师"。即便到了推行军事上彻底的愚民政策:兵器兵书绝对不藏民间达一两百年的西汉时期,汉代的陈汤将军给我们留下的记录仍然是:“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华夏民族的军队的质量对匈奴人仍然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华夏民族的历史只有启土的记载,只有征服四方的豪情!实际上在魏绛劝晋悼公首开和戎的先例前,华夏民族对戎狄一向是轻蔑的伐之,从没有和戎之说,就更不要说入侵的记录了。烽火戏诸候是唯一的例外,那还是玩忽职守, 内外勾结(最终能攻破都城,内行的内贼们,申候手下反叛的中国职业军人们还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被一个降服的民族暗算几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还有个养鹤走火入魔,把国家的钱不是用来养士,而是全花在鹤身上,因而被国人唾弃的卫懿公一类的特例。
正是这种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强大,使华夏民族征服了所有我们足迹能够到达的土地。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个例外。但唯一的原因仅仅还只是他们幸运的没有城市和村庄需要保卫。因而可以无所顾忌的逃命。躲得快而已。而我们的机动能力又不足以追上这些逃兵。千里运粮是古代所有民族都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而骑兵按古代军事家们的研究,其最主要的战术价值之一就是在侦察部队和情报网的引导下打击补给线,切断敌人的喉管。这也是蒙恬的秦军可以轻易的打垮匈奴主力骑兵,却不敢深入匈奴腹地的唯一原因,因为没有办法保证补给线的安全。是兵家大忌。这是一个吃粮食的民族在农耕时代很难完成的征服。而但凡胆敢在中国周边定居的北狄和西绒,均早以被各诸候国们顺手灭掉了,今天我们还想能够了解到他们曾经存在过的唯一方法,只剩下了他们的墓葬!
华夏民族能够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本身就说明——我们是优胜劣汰的民族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王者!我们是这块土地上最长于治国和最精于统兵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富甲天下,而且天下无敌!
综上所述,军阵是人类冷兵器时代最高等级的作战形式,在人类古代战争史上,凡对军阵有深刻研究的民族,都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军事民族,不仅对阵法兵法的研究登峰造极,更对为君为将之道都研究到了极致的华夏民族则是这顶王冠上最璀灿的一颗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