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万物相克相生,祸福亦然。火灾会使薪柴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加。问题是,当代社会粮食及肉类价格的上涨受惠者不是农民,而是那些中间商和石化企业。中国政治经济的原则是“损有余补不足”,现在却常常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无私,其意深矣,几人能知!
白话:
齐国的北部草泽发生大火,火光照射到齐国的朝堂之下。管仲祝贺桓公说:“我国的土地将得到开辟,农民也一定有百倍的财利可得了。”当年的租税果然在九月就交纳完毕,粮食的收成也好。桓公召见管仲询问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任何万乘之国或千乘之国,做饭都不能没有柴草。现在北部草泽起火,柴草无以为继,这样,农夫从容装车出卖薪柴,一捆柴草可以价高十倍。春天得以耕种土地,夏天得以除草耘苗。这就是租税能在九月交纳完毕的原因。”
原文:
齐之北泽烧,火光照堂下。管子入贺桓公曰:“吾田野辟,农夫必有百倍之利矣。”是岁租税九月而具,粟又美。桓公召管子而问曰:“此何故也?”管子对曰:“万乘之国、千乘之国,不能无薪而炊。今北泽烧。莫之续,则是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一束十倍。则春有以倳耜,夏有以决芸。此租税所以九月而具也。”
案例分析:
“祸兮福之所倚”,某些灾祸同样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契机,就象北泽之中的大火给齐国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这使人想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传奇般的故事。
在残酷的越南战场上,布巴是阿甘最好的朋友。布巴是加州人,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妈妈煮虾的,他妈妈的妈妈也煮虾,布巴一家对虾这行很熟识,巴布宣称:“捕虾这行,我无所不知”。布巴梦想在退役之后搞自己的虾生意,但事与愿违,布巴本来可以成为一名虾船长,却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在越南的一条河边死去了。
阿甘退伍后,心里只想着死去的战友布巴的遗愿,成为捕虾船的船长!为了实现它,阿甘花掉了2万块钱,买了艘捕虾船,命名为珍妮号。从此开始了孤独艰辛的捕虾事业。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捕虾的人多竞争激烈,阿甘几乎没捕到过虾。他深有感触地说:“捕虾太难了”(Shrimping is tough)。但为了布巴,阿甘始终没有放弃,坚持着自己的事业。阿甘在越南战场上的上司,受伤被截肢的丹中尉(Lieutenant Dan)被阿甘的执着感动,也履行了自己在战南战场上立下的“玩笑式”诺言——“阿甘要是成为船长,他将做阿甘的大副”。从此他们两人齐心协力进行着他们的捕虾事业,但始终捕不到足够多的虾。
突然有一天,飓风来了,其他的渔船由于害怕飓风,都停泊在码头躲避风浪。只有阿甘出海,但飓风偏偏正好袭击了码头,码头里所有的渔船都被毁了。当时的电影镜头中出现了令人永生难忘的场面:
暴风雨中,没有了双腿的丹中尉坐在桅杆顶端,充满了勇者无惧的大无畏精神;当整个港湾被大自然破坏得一干二净时,只有阿甘和丹中尉的船装满了虾平安归来!
从此,由于没了其他捕虾船的竞争,阿甘他们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美国的捕虾业虽然受到沉重打击,但美国餐馆第一道开胃菜虾还是要吃的,所以大家只能买阿甘的虾,因为他是唯一能够供应虾的公司。从此阿甘和丹中尉一发不可收拾,拥有了12艘捕虾船,两人成为了大富翁。
想一想,如果没有那场毁灭性的飓风,阿甘或许永远捕不到什么虾,是偶然的灾难和阿甘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事业。
电影毕竟是虚构的。但在人类经济史上,因祸得福的例子还很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不过这场残酷的战争却给远东的日本、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的一支强心剂。
首先,这些后发国家的外部的竞争突然消失了,欧洲甚至需要从东方进口武器和军需,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工业化进程。在中国出现了一个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的棉纱市场向来为英、日、美几国所垄断,而其中英国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在战时以及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中,英国棉纱棉布产量大减,对中国的输出自然也减少了。日本棉纱本来可以乘机取代英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基本上属粗纱市场,而战时日本大量生产的细纱不适用于中国,再加上当时日本本国的织布业迅速发展,需用棉纱量大。因此,日本对华输出的棉纱也减少了。市场上的洋纱供给减少,而需求仍然很大,这就使棉纱的价格上涨,盈利增加。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商业资本纷纷转向纱厂投资。当时全国纺织业中最具影响的有张謇的大生纱厂、上海的申新纱厂、徐荣廷的裕大华棉纺集团等。
再比如面粉业在一战后的飞速发展。表现为国产面粉出口的激增,并由入超变为出超。我国的面粉工业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所需面粉一向依靠进口洋面。大战爆发后,各国忙于战争,农业减产,民用工业紧缩,军食需求大增,所以不能像战前那样把面粉源源运来中国。这样,国内市场上就出现了对国产面粉的迫切需求。更为有利的是,大战进行期间,各国还反过来向中国购买面粉。最初是俄国,其后英国、法国、菲律宾、南洋各地,甚至日本都成为我国面粉输出的对象。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促使面粉厂迅速增加。
除了纺织业,面粉业,我国的民族搪瓷业、玻璃业、橡胶业等也是在此时创立起来的,尽管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国家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纷纷要“回到市场”,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保护措施,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重大的打击,战时暂时取得的一些市场纷纷失去,中国民族工业开始由停滞而走下坡路。
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外部因素,当时中国政府出台的有利于工商业者的法规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环境,据统计,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很多方面。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