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经济生活对人类十分重要,所以每个人自然首先想到他要得到什么,而不是他应当作什么。每个人首先关注自己的利益,由此竞争产生了。按照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如果竞争是绝对自由的,每个人将得到他应得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小心关注自己的利益。因此这些经济学家主张竞争为经济生活所必须,认为政府干预应降至最低限度。儒家学说与之正好相反:对于经济生活来说政府干预是必须的,竞争应当降至最低限度。为了解释这一学说,我们将首先指出为什么竞争不应是绝对自由的,即使可以达到绝对自由。 首先,让我们考察“物竞天择”原理。在汉语中,“天”有三个意思:一是上帝,二是上天,三是大自然。这里我们仅在第二和第三层意思上应用这个词。孔子是个进化论者。他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1】这一论述暗示着“物竞天择”原理。孟子也说:“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2】因此,上天不帮助竞争中的任何人, 只是听凭少数能自求多福者去力求,而让那多数不能自求生存者自灭。“上天是什么?”这是一个超越善恶的问题,因为上天既不善也不恶。《易经·系辞上》中说:“(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在自然层面,上天代表宇宙的运行;在社会层面,圣人代表伦理的运作。这两者永远不能协调,因为一个有目的,一个没有目的。在宗教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上帝帮助善者;但在现实中,我们不能不承认上帝只有助于最强者。如果严格遵从自由放任的政策,让竞争绝对自由,这个世界将只属于少数最强者。虽然我们不能过于干涉自然,但我们怎能忍看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弱者受难呢?因此,没有一个宗教大师、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会放任自然,而不进行某种调控。既然有些自然选择只对强者、而不是弱者是好的,那么对社会整体的人为调整就是必要的。《易经》上说:“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3】其次,让我们考察人的本性。除非强者从弱者那里取走一切,否则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何休说:“贫富兼并,虽皋陶制法,不能使强不凌弱。”【4】当一个人对他人有一点权力,如果无人反对,常常会毫不迟疑地利用这一权力为个人利益牺牲他人的利益。的确,所有人寻求自己的利益,但一些人能保护自己,繁荣起来,一些人不能,尽管他们可能完全知道保护自己的必要。既然人性如此,所以竞争不应是不受限制的。虽然少数人可以从绝对的自由竞争中得利,但大多数人不能自由地参与到与少数人的竞争之中,而必然会受到他们的压制。因此私利不能作为经济生活的调节器,政府调节是必须的。孔子没有废除竞争,只是提出许多政府条例以控制消费、生产和分配。下面我们将在这些题目下论及它们。这里要讨论的是孔子的总体政策。这方面最好参考《尚书·洪范》。按照《洪范》的说法,政府的终极目标是使人们享受五福,逃避六种灾难。这五福是:(1)富裕;(2)长寿;(3)健康;(4)爱美德;(5)好的面貌。(《洪范》原文是:“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译者注)与之相对的是六种灾难:(1)早夭;(2)疾病;(3)悲伤;(4)贫穷;(5)丑陋;(6)软弱。值得注意的是,在总括孔子幸福观的十一件事中,其中只有三件,即爱美德、悲伤和软弱属于人的道德和心智状况,所有其他的都有关身体的和物质的享受。上面阐述了政府的终极目标,现在让我们看看君王的责任。《洪范》的中心点是皇家治国的大法,上面说:“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5】事实上,天子的最重要的职责只有两个,一是分财,二是选贤。文中特别告诫说:“无虐茕独而畏高明。”【6】简而言之,君王应建立起通用、公正的法律,用以扶弱抑强。上面又指出:“凡厥正人,既富方谷。”【7】因此,财富的分配应当十分公正,整个社会的状况应当是这样的:“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8】这样的政权是孔子的理想,皇帝乃民之父母。这样一个政府不仅调节人们的经济生活,也调节其他许多事,然而他们的经济生活是五福的首要来源。至于《尚书·洪范》为什么将财富作为五福之首的原因,这在《说苑》中有解释:财富会使国家繁荣,男女美丽,道德大行和思欲得到满足【9】;因此,当统治者将五福之源集中在自己手里,用以分散和赐予所有庶民时,他就是控制了所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收益均平地分配给所有人。这类似国家社会主义的原则。唯一不同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没有个人集权的君王,而在孔子的心目中,则有一个无私、英明、公正、仁慈的圣主。因为财富居于五福之首,是其他四福之源,所以政府必须首先控制人们的经济生活。“母能生之,能养之;父能教之,能诲之。圣人曲备之者也……为之城郭以居之,为之宫室以处之,为之庠序之学以教诲之,为之列地制亩以饮食之……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皇帝负责人民的经济生活比父母更甚。关于政府对人民经济生活的干预,《尚书》引用尧帝的话说:“予欲左右有民。”【10】孔颖达解释说:“立君所以牧人,人之自营生产,人君当助救之。”在儒家中这样的观念是普遍的。为了说明调节缺失产生的危害,班固举出一例。他指的是春秋和战国时代,但它也是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写照。他说:“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嗜欲不制,僣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礼谊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余肉粟,而贫者短褐不完,含菽饮水。其为编户齐民,同列而以财力相君,虽为仆虏,犹亡愠色。故夫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其教自上兴,由法度之无限也。”【11】这一论述代表了儒家的基本理论。在他们心中始终怀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念头,最好的是财富的平均分配,最坏的是人们被分化为富者和贫者。这样的理论不是共产主义,但却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很少采取积极干预人们经济生活的政策。按照历史记录,无论何时政府进行极小的干预,都会失败,很少例外。帝国的领土是如此广阔,地方长官的任期又很短,人们自然不愿意与政府有任何瓜葛。所以自秦朝开始,现代中国政府并不像古代中国政府那样控制人们的经济生活。然而,由于孔子的学说,人们尊重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因此,人们的竞争不十分激烈,道德力量仍然制约着他们的经济动机。尽管他们的生产规模不是很大,但他们的分配相对平等。这不是政府调节所致,而是孔子学说的结果。【3】《易经·泰卦第十一》,意为:君主善于裁节调理,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促成天地化生万物之机宜,护佑天下百姓。【5】《尚书·洪范》,意为:君王建立政事要有法则,掌握五福,用来普遍地赏赐给臣民。【6】《尚书·洪范》,意为:不虐待无依无靠的人,而又不畏显贵。【7】《尚书·洪范》,意为:凡那些百官之长,富有经常的俸禄;陈焕章将这句话释为:“即使是正直的人,也只有在他们富足后才会行善。”【8】《尚书·洪范》,意为:不要不平,不要不正,要遵守王令;不要作私好,要遵守王道;不要作威恶,要遵行正路。不要行偏,不要结党,王道坦荡;不要结党,不要行偏,王道平平;不要违反,不要倾侧,王道正直。团结那些守法之臣,归附那些执法之君。(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