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本《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写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河上公本、傅弈本及蒙文通《道书集校十种》中所收集的各本大致相同。然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郭店楚简《老子》中却无“恬淡”一词,相对应的是:
[1] 帛书甲本:“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
[2] 帛书乙本:“不得已而用之,銛 为上。”
[3] 郭店楚简:“[不]得已而甬之,銛 为上。” 以上三例当中的相关词句均被释为“恬淡”,比如,陈鼓应引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称:“恬淡:简本作‘銛
’”
[1];孙以楷根据李零的观点称:“銛,读作‘恬’。
,可能是‘讋’(zhé),读音近‘淡’(李零说)。”
[2]但是,笔者看不出这两个读音哪里相近。(一个是徒敢切,谈韵;一个是之涉切,盍韵)
聂中庆对此稍有异议:“銛
,帛甲本作‘銛袭’,帛乙本作‘銛
’,帛书整理组认为皆通作‘恬淡’。据此,简本‘銛
’读作‘恬淡’,平静、淡然之意,与下句‘弗美也’正相对文。……我疑‘恬淡为上’,当与三十章‘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六十八章‘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含义一致。其意为以不战而取胜为上,与下句‘胜而不美’相衔接。而其词义则有待考订。”
[3] 从文理上来讲,本章老子着重讲战争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具有反战思想。但是,老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将底线放在最低的限度:不得已而战。既然要打仗,如何“恬淡”处之呢?孰敢“恬淡”处之呢?显然,今本存在衍误。
笔者最近对了这两个字重新进行了一些考证,兹将考证结果归纳如下:
[1] 銛:这个字是“金”字旁,借为“恬”之说恐怕难以立足。《广雅•释诂二》:“銛,利也。”《正字通•金部》:“銛,刃利也。”《墨子•亲士》:“今有五锥,此其銛。”(本句中的“銛”应为“利器”。)
[2]
,此字不见于字典,但是《汉语大字典》有“
”字,读为“chóng”。《龍龕手鑑•糸部》:“
,直也。” 《康熙字典》有“重也”的解释。
解读这个字,帛书甲、乙本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因为甲本此字的位置为“袭”,那么“銛袭”可以解释为“锋利的袭击”;乙本为“銛
”,“
”的意思是“急速”的样子。因此这两字的意思是“锋利而急速”。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
”字:它可以被拆分为“
”和“共”,前者为“直接”和“沉重”的意思,后者为“共同”、“一起”的意思(双手共同做一件事),即“倾其全力”的意思。因此,整个字的意思就是“全力重击”。可见,帛书甲、乙本和简本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而简本意胜。
“[不]得已而甬之,銛
为上。”一句的意思可以这样阐述:“兵是不得已才可以用的,(一旦用兵)就以速战速决为上。”其后,老子才谈及得胜不可以兴高采烈,兴高采烈就是好战的表现。
应该指出,在这一点上,尹振环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难题,以帛书甲本来“订正”简本,意思还是解释对了,
[4]但是,“
”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因此,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帛书甲本变“
”为“袭”,说明当时的抄写者至少还能够从总体上掌握文本的意义,乙本将“
”变为“
”虽然意思上已经产生了偏差,但是还是贴边的,至于流通本的相关字句则可以说已经导致了讹误。笔者以为,在秦末汉初文字被统一以后,学者们在面对古文的时候面临一个抉择:是保留人们已经不认识的文字原貌还是选择相应的文字取而代之?他们选择了后者,可惜的是,面对这些文字,他们自己在识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困难,又面临着现有文字不能全面反映古文字全貌的困境,因此,文意的偏离便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字的发音应该如何确定?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共”在其中是义符,而“
”则应是兼表音义,故其读音也应该是“chóng”。
从解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用兵决不可以“恬淡”,而要认真对待,迫不得已而发兵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力量,速战速决。正是因为如此,老子在第三十章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简本《老子》甲第7简:“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取得这个“果”的方法就是“速战速决”,因为这个“果”是必须“取”的,所以,在此之前是犹豫不得、“恬淡”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