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梁宇辉:八卦九象和《老子》的创作方法、分章及章序 
作者:[梁宇辉] 来源:[作者惠赐] 2019-02-19

 

内容提要:正如《易经》含有一套由六十四个卦象构成的类象体系那样,《老子》一书其实隐含着一套由八十一组卦象构成的、可被称为九象体系的类象体系。本文在介绍失传已久的九象的基础上,参考九型的型序,重新构建出创作《老子》一书所依靠的八十一个象组合,然后通过阐述《老子》各章内容(采自通行本)与其对应的类象组合的一一对应关系,来验证笔者所提出的《老子》创作方法以及《老子》分章与章序根据的合理性。接着通过与两种常见的分章依据作对比来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分章依据的可靠性和完备性。最后还讨论了与分章关系密切的分篇问题。

 

关键词:老子;创作方法;九象;分章;章序 

 

《老子》一书的各章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呢?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似乎从未得到过深入的研究。同时,笔者也未能找到任何一篇关于通过探究《老子》的创作方法来解决《老子》的分章、章序疑难问题的研究文章。采用这样崭新的研究路径,笔者能找到的导向物或支撑点主要有三个。其一是以《易经》的创作方法为参照,推想出《老子》创作方法的可能类型;其二是以八卦九宫的知识为基础,推想出已失传的九象;其三是通过比较证实九象的各个象与九型(the Enneagram)的各个型在类型特征上有明显的相似性,而推断两个系统具有可类比性,进而借鉴九型的类型排序来推断出九象的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八十一个象组合而推断出《老子》一书的创作方法。由于此创作方法本身就包含着分章和章序的因素,因而能够自然而然地从根本上解决《老子》的分章、章序等疑难问题。

众所周知,《易经》有一套卦象体系,此体系似可以看作是八个经卦一上一下两两相叠,从而得到六十四个卦,对这些卦及其爻进行解读而得到相应的卦辞和爻辞,这样就产生了《易经》的基本内容。而同为所谓“三玄”之一的《老子》的创作是否也依靠一套卦象体系来展开其内容呢?

从文本上看,《老子》只有文字,并未列出任何卦。不过,笔者的研究表明,老子在创作《老子》一书时运用了一套包含八卦在内的、可被称为九象的类象体系,并因此而获得写作《老子》各章内容的丰富而生动的灵感。但要了解该类象体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九象。

 

一、九象

 

类象是指将事物按一定的方式分类并用一套反映各个类型特征、特性的符号和名称来代表、象征各类事物。类象可以简称为象。八卦就可作为类象使用。众所周知,八卦的每一个卦的最基本单位是爻,爻分为阴、阳两类。通常用一根连续的线代表阳爻,用一根中间断开的线代表阴爻。每一卦由上、中、下三爻组成。以这样的方式可以互不重复地组成总共八种各具特色的卦。这八种卦被分别命名为乾、坤、巽、震、兑、艮、坎和离。而卦象是指每一种卦可以代表、象征八大类事物中的一类。虽然每一类别包罗的事物甚广,不过通常地八卦所代表的八大类分别是天、地、风、雷、泽、山、水、火。

而老子在创作《老子》时所用到的九象也是一种类象体系,其由乾、坤、巽、震、兑、艮、坎、离八个卦作为八象再加上一个中象组成,可代表、象征九大类事物。九象是九大类象的简称。

九象的中象的来由可从八卦九宫说起。九宫由乾、坤、巽、震、兑、艮、坎、离、中宫构成。其中乾宫、坤宫、巽宫、震宫、兑宫、艮宫、坎宫、离宫八宫分别与乾、坤、巽、震、兑、艮、坎、离八个卦一一对应,而中宫无卦可与之相对应,因为严格地说只可能有八个卦,没有第九个卦。但从类象的角度看,中宫应该对应一个特别的类象。若参考其余八象的命名方式就可知道这个与中宫对应的类象应该取名为中象。

中象这个类象代表、象征着一个特别的类型的事物。例如,就方位而言,八卦(象)中的各卦(象)可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中的一个。但中央这个方位并不与八卦(象)中的任何一个卦对应,而中象这个的类象则可以代表、象征此方位。

更一般地,八卦中的任何一卦都是由上、中、下或阴或阳的三爻组成,结果每一种卦不是偏阴就是偏阳。但实际上,存在着既不偏阴也不偏阳的事物,中央这个方位就是此类事物的一个例子。同理,在“上、中、下”,“左、中、右”,“内、中、外”,“高、中、低”等分类中,“中”也是与中央同类的,可由中象代表。而且,在任何相对而立的两者之间,都可能存在一个中间的、不偏不倚的、或可阴可阳的事物。例如,在赞成与反对之间有中立;在过多与缺乏之间有恰到好处;在前进与后退之间有不进不退(或可进可退);等等。而这些都可由中象代表、象征。由此可见,中象是对八卦类象的合理补充,有其存在的意义。

庄子在写作《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1]时就用过中象来设想中央之帝“浑沌”的形象: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在此则寓言中,所谓中央之帝“浑沌”的形象,与上述中象的特征基本符合。因为南海之帝,北海之帝,和中央之帝正好构成南、北、中的地理方位关系。“南”与“北”相遇之地自然就是“中央”,“中央”对“南”与“北”在自己的地盘上相聚自然是有求必应,不会拒绝。“南”与“北”都有明确的方向,而“中央”却不可能有任何明确的方向。“南”与“北”之间可以有明确的分界,而“中央”与“南”之间或“中央”与“北”之间却无明确的分界。所以庄子说“南”与“北”有“窍”,而“中央”无“窍”。假如有人硬要给“中央”规定出明确的方向和界限,那么“中央”就不再是“中央”了,就会“死”了。

不过,从庄子的寓言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与八卦(象)放在一起而构成九象,中象显得很另类。因为它不可能按照画八卦的方式而被画成卦(正如中央之帝无窍)。如前所述,中象所代表、象征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而八卦(象)中的任何一个卦象并不能代表、象征这类事物。中象也不与八卦中的任何一个卦象重复。可见,由八卦(象)与中象结合而构成的九象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中象虽然不能由阴、阳爻画出,但是我们似可以用中文的“中”字或者特殊符号“作为其符号。

但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只听说八卦而未闻九象呢?这很可能就与中象的另类性有关。毕竟中象不能以画八卦的方式画出,这就让其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以易经为例,若将中象包括在内,怎能如画六十四卦那样画出包含中象的八十一个卦呢?

可见,与八卦在表达形式上的不一致使得中象易于被弃用。虽然,就对不同类别的事物的代表性与包容性而言,九象更为优胜。可是,就形式化而言,八卦体系更为统一。较高程度的和更整齐的形式化使八卦成为更热门的工具。相对而言,九象就会因为其中的中象的另类性和“不合群”而被弃用。而不用则亡,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默默无闻,以至于失传。还好,因为《老子》的创作过程运用了九象,也就让这个类象方法和运用方式以隐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这是《老子》在保存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个功绩。

 

二、《老子》的九象体系

 

那么,老子是如何运用九象组成《老子》的象体系呢?要回答此问题,首先要知道九象的象排序。可是由于九象早已失传,已无资料可查出九象的象序。不得已,笔者将目光投向九型(the Enneagram)。因为九型是有型序(类型1,2,3,4,5,6,7,8,9)的[2][3],所以如果能够征实九象与九型具有相似性,就可借鉴九型的型序来确定九象的象序,这样做可省去大量的试错工作。

经过反复对比,笔者发现九型中的第一至第九型分别与与九象中的艮、离、巽、坎、兑、中、震、乾、坤象相类似。简单地说,追求完美性,原则性,自律性,正直,理性,实际,刚毅的第一型与有自我克制,坚韧不拔,耿直,踏实,固执,上进等意象的艮(山)象类似。而热心助人,乐于付出,渴望被爱和被赞,情绪易受外界影响,骄傲任性的第二型与有热情主动,慷慨大方,对外界有依赖性,还有点强加于人等意象的离(火)象类似。做事灵活善变,竞争心强,有行动力,为达目的可不择手段的第三型与有来去迅速,无孔不入,奔波忙碌的,变化多端等意象的巽(风)象类似。多愁善感,思想浪漫,追求独特性,也可能过于情绪化的四型与有落花流水,自我陷落等意象的坎(水)象类似喜欢独处和沉思,喜欢探讨理论和积累知识,也会以思考代替行动的第五型与有吸收,汇聚,酝酿,分隔,沉静等意象的兑(泽)象类似。小心谨慎,多忧虑,防卫性强,渴望安全和保障的第六型与有明显不确定性,不偏不倚,和谨慎多思等意象的中象类似。自发性強,追求快乐,避免烦恼,不愿被束缚,易冲动,无节制的第七型与有突发性和燥动等意象的震(雷)象类似。而喜欢做大事,追求权力,遇强越强,也可能专横霸道的第八型与有居高临下,刚强有力,有权威等意象的乾(天)象类似。善解人意,谦卑随和,与世无争,追求和平等的第九型与有柔顺宽厚,平和宽松,接纳承载等意象的坤(地)象类似。由此可知九象与九型确实具有相似性。至于为何九象与九型存在相似性,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九象与九型有可能是同一个更为远古智慧传统在不同地域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既然如此,那么就可以根据九型的型序推断出九象的象序应按艮1、离2、巽3、坎4、兑5、中6、震7、乾8、坤9排序。而知道了象序,就能据之而排列出八十一个象组合。具体地说,《老子》的象体系是由九象中的一个象面对另一个相同的或不同的象构成的。每一个象组合的左、右的两个象分别根据象序选取,总共可以构成互不重复的八十一组象,每组象对应《老子》八十一章中的一章的经文。显然,这应该才是《老子》刚好有八十一章的原因。

例如第一章至第九章:每一章的左边的象分别是艮,离,巽,坎,兑,中,震,乾,坤;而右边的象都是艮。又例如第十章至第十八章:每一章的左边的象依次分别是艮,离,巽,坎,兑,中,震,乾,坤;而右边的象都是离。再例如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七章:每一章的左边的象依次分别是艮,离,巽,坎,兑,中,震,乾,坤;而右边的象都是巽。其余各章的情形以此类推,不再赘述。而老子通过对据此法而得的各个象组合的意象进行观想而依次获取各章内容的创作灵感。这应该就是《老子》一书分章和章序的真正来由。

因此,《老子》各章与其对应的象组合的关系如下表所列(表格中的数字1-81分别代表第一至八十一章):

 

艮(

离(左)

巽(左)

坎(左)

兑(左)

中(左)

震(左)

乾(左)

坤(左)


艮对艮   1

离对艮   2

巽对艮   3

坎对艮   4

兑对艮   5

中对艮   6

震对艮   7

乾对艮   8

坤对艮   9

艮(

艮对离10

离对离11

巽对离12

坎对离13

兑对离14

中对离15

震对离16

乾对离17

坤对离18

离(

艮对巽19

离对巽20

巽对巽21

坎对巽22

兑对巽23

中对巽24

震对巽25

乾对巽26

坤对巽27

巽(

艮对坎28

离对坎29

巽对坎30

坎对坎31

兑对坎32

中对坎33

震对坎34

乾对坎35

坤对坎36

坎(

艮对兑37

离对兑38

巽对兑39

坎对兑40

兑对兑41

中对兑42

震对兑43

乾对兑44

坤对兑45

兑(

艮对中46

离对中   47

巽对中   48

坎对中   49

兑对中   50

中对中   51

震对中   52

乾对中   53

坤对中54

中(

艮对震55

离对震   56

巽对震   57

坎对震   58

兑对震   59

中对震   60

震对震   61

乾对震   62

坤对震   63

震(

艮对乾   64

离对乾   65

巽对乾   66

坎对乾   67

兑对乾   68

中对乾   69

震对乾   70

乾对乾   71

坤对乾   72

乾(

艮对坤   73

离对坤   74

巽对坤   75

坎对坤   76

兑对坤   77

中对坤   78

震对坤   79

乾对坤   80

坤对坤   81

坤(

 

 

每组象的左右两个象分别扮演着不同或相同的角色。有众多的例子表明,左边的象扮演需要反思和受启发的一方;右边的象扮演着为左边的象提供对比,并且为左边的象提供反思、借鉴和启发的一方。但也有不少例子表明,左、右两个象皆可以同时扮演启发者和受启发者。另外,左、右双方也可以相互结合成一总体的意象而为该章的议题或内容提供灵感。

当然,所有上述这些论点都应该通过让各个象组合与对应的各章内容进行对比而加以验证。

 

三、《老子》九象体系为各章内容提供创作灵感的证据

 

以下内容就是对《老子》的九象体系为各章的内容提供创作灵感这个论点作出具体证明(注:本文中《老子》原文采自通行本[4];而对卦象的解读有参考《易经·说卦传》[5]):

 

1. 第一章。与第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艮右艮,即艮对艮。艮字的原意有回头观看之意,所以其象既有转向之义,也有观看之义。因为是艮对艮,将两个艮象结合起来看,就有了一个循环往复式的运行方式的意象,以及依靠此运行方式为引导而观道的意象。另外,艮卦上爻为阳,中、下爻为阴,其象上实如门梁,中、下空如门孔,所以有艮为门的说法。而艮对艮就可以象征两道互连互通之门,即始生之门与终归之门相互连通。这些可以解释为何第一章既论及道的运行法则以及观道的诀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又把道的此种运行法则比喻为“门”(“众妙之门”)。此例表明,一个象组合可以有多种意象,而这些意象可以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以这些意象为灵感而联想到的内容也是可以有关联的。

 

象组合: 左艮右艮

 

☶ ☶

 

2.第六章。与第六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中右艮,即中对艮。艮为山,而相应地“中”为山谷、河谷,即山岭之间聚水之洼地。艮为门洞,而相应地“中”为山洞中的泉源。因此,中对艮可以看作是一幅山谷出水图象或者山洞涌泉图象,可以象征道毫不费力地创生、养育万物。所以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象组合: 左中右艮

 

 

3. 第七章。与第七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震右艮,即震对艮。震为地震,可象征强力的自我展示,却不得长久,并被压在地下。艮为山,象征默然无声的存在,却得长久,并被推上高位。所以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象组合: 左震右艮

 

 

4. 第十一章。与第十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离右离,即离对离。离卦的上、下两个爻是阳爻,而中爻是阴爻。所以离卦之象外实而中虚,外动而内静。难怪老子在此章用了许多外实中空(或外动内静)的事物(车轮、容器、房间)作比喻。

 

象组合: 左离右离

 

 

5. 第十二章。与第十二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巽右离,即巽对离。巽为风,可以代表影响力;离为火,可代表欲望。而巽对离在此可以解为风煽火旺之象。向火鼓风,风助火势,火会越烧越烈而失去控制而变成为火灾,可以象征着失去控制的欲望会使人深受其害。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象组合: 左巽右离

 

 

 

6. 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巽右巽,即巽对巽。巽为风,其义为顺,亦为入。巽卦上、中爻为阳,下爻为阴,其象如孔道、孔隙。而巽对巽可以说是风入孔道、循孔道而过之象。风飘无定向,所以风通过孔道所依靠的是孔道的引导作用。而孔道对风的引导作用可以象征道对意识的引导作用。所以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象组合: 左巽右巽

 

☴ ☴

 

7. 第二十三章。与第二十三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兑右巽,即兑对巽。兑有言说之义,也可代表对雨水的祈求。巽为风。而暴风骤雨咆啸喧哗,却只能逞强一时,不能持久。于是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象组合: 左兑右巽

 

☱ ☴

 

8. 第三十章。与第三十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巽右坎,即巽对坎。巽为风,而且巽字还有辅佐的意思。坎为流水。可见巽对坎有强风推波助澜之意象。飓风吹向河流会掀起激流和巨浪,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于是本章就有这样的句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象组合: 左巽右坎

 

☴ ☵

 

9.第三十一章。与第三十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坎右坎,即坎对坎。坎卦上、下爻为阴,中爻为阳,阳刚陷藏在阴柔中,为陷落、陷阱之象,可象征凶险、凶器和不祥。因而坎对坎在此可解为兵戎相见之象。坎对坎也是同类对同类,可以象征人类在战争中的自相残杀。另外,坎为流水,可象征哀伤落泪。所以老子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象组合: 左坎右坎

 

☵ ☵

 

10. 第三十六章。与第三十六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坤右坎,即坤对坎。坤为土地,坎为河流。坤对坎可以解为泥土堵塞河流之象。河水夹带着泥沙而来,时间长了河床就会升高。等到洪水来时,就易于发生漫堤而引起堤防溃决,从而造成洪水灾害。所以老子说:“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象组合: 左坤右坎

 

 

11. 第四十一章。与第四十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兑右兑,即兑对兑。兑为湖泽,亦为悦。不同的湖泽蓄水的深浅不同可象征对道的不同的领悟水平。所以老子在此章比较了三种学道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兑卦的上爻是阴爻,而中、下爻皆为阳爻,所以有幽隐、储藏、未成、退缩、下陷等意象。可以象征道作为万物的终极本性深藏于万物中而发挥供养、支持、引导、保护的作用。所以本章有这样的句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象组合: 左兑右兑

 

 

12. 第四十四章。与第四十四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乾右兑,即乾对兑。乾为天。兑为湖泊。古人认为天为穹形(天穹),即是向上凹的。而湖泊是往下凹的。因此两者都有积聚之意象。但是天的形状是向下开口的,很难积聚大量的水,收藏越多,损失越大,导致暴雨倾盆而下。而湖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暴雨持续倾盆而下,洪水泛滥,湖毁水失。因而乾对兑在此可以是贪多必失之象。所以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象组合: 左乾右兑

 

 

13. 第四十六章。与第四十六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艮右中,即艮对中。艮为山,而相应地“中”为山中之谷。山峰升得越高,山谷就变得越深,可以象征欲壑难填。山峰升得越高,就越有崩塌的危险,这可象征贪婪的危害。同时,艮为止;“中”为适当。因而艮对中有适可而止之意象。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象组合: 左艮右中

 

 

14. 第五十三章。与第五十三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乾右中,即乾对中。乾为天,可象征身处高位的当权者。“中”为不偏不歪,可代表正道。所以乾对中可象征当权者应走正道,不应走邪道。因此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 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象组合: 左乾右中

 

 

15. 第五十六章。与第五十六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离右震,即离对震。离为太阳;震为雷电。两者都大放光明,但却存在明显差异。太阳默然无声;雷鸣惊天动地。太阳持续普照四方,不偏不倚,无分别,而且光线均匀;闪电只偶然地出现在特定的位置,而且光芒锐利刺眼。因而在此太阳象征得道者;雷电在此象征未得道者。另外,光明可以象征知道、明白。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象组合:左离右震

 

 

16. 第六十一章。与第六十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震右震,即震对震。震卦下爻为阳,而上爻和中爻皆为阴,其代表强大的阳爻处在最低下的位置。因此,震对震既可以是相互尊重之象,如同两人同时向对方鞠躬。同时也象征强大者更加需要注意尊重他者。所以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者宜为下。”

 

象组合:左震右震

 

 

17. 第六十八章。与第六十八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兑右乾,即兑对乾。兑为湖泊。乾为天。湖泊的形状是往下凹的,可象征退让不争。而天的形状是向上凹的,如同位高者向下弯腰,在此可取其内敛不争,謙恭待士之意象。而且,往下凹与向上凹相配合如一,有如锅与锅盖相配而合一。因此,兑对乾可以象征相互合作,化敌为友,不对抗,不内耗;同时也可以象征人心与天道相符合。所以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象组合:左兑右乾

 

 

18. 第七十一章。与第七十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乾右乾,即乾对乾。乾卦的所有三爻都是阳爻,可以象征事物在形式上已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十全十美之意象;但也同时意味着难以从自身找到改善的空间和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所面临的危机。因此乾对乾之象可以引出人否能真正认识自己,是否能够透过表面的完满而看到自满自大,刚腹自用的危险。所以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象组合:左乾右乾

 

 

19. 第七十五章。与第七十五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巽右坤,即巽对坤。巽为风,可象征权贵。坤为地,既可象征百姓,也可象征服务百姓者。狂风在大地上猛刮,象征着位高权重者以权谋私,用权术愚弄百姓,贪婪腐化,致使民不聊生。而好的官员如同大地一样默默地支持和服务地面上的一切,却没有什么过度的要求。所以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象组合:左巽右坤

 

 

20. 第八十一章。与第八十一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坤右坤,即坤对坤。坤为地。大地朴实无华,平坦无积聚,默然无声地对地上的一切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坤对坤之象可以象征在地上生长的一切均来自于大地,得益于大地,亦终归于大地,即象征天道和圣人的完善品德。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象组合:左坤右坤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笔者早已对所有八十一章的象组合与内容的关联作过分析,而且均得到正面的结果[6]。但是为了不使文章篇幅过长,在此只列出其中的二十章的例子。不过这些例子已经足以证明,《老子》的作者的确通过运用其九象体系而获得了创作各章内容的灵感。这么多章的分析都得到正面的结果就已能说明其对应性决不是巧合。

 

 

四、三种分章依据的比较

 

丁四新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到过两种主要分章观念:一种以“文义”(“思想单位”)作为《老子》分章的唯一依据,其代表者是元人吴澄和清人姚鼐;另一种是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原理,其代表者是晋唐时期葛洪、李荣和唐玄宗等人[7]。笔者认为,前一种分章观念存在两大难题:一个难题是难以证明《老子》原文就是依据“文义”而创作出来的;另一个难题是各个校定者或学者对各章句的文义的理解和认定不一,所得的分章结果就必然不同,因此难以获得共识。例如,正如丁先生在同一文章中指出的那样,“马叙伦将通行本分为约120个章段;刘殿爵将《老子》裁划分为196个单元,而尹振环则分为112章”。后一种分章观念则存在两大局限:一个局限是只说明通行本和其它的文本的分章是文本演变的结果而并不触及原文本的分章情况及分章依据;另一个局限是此种分章观念基本上只顾及总章数和上、下篇各含有的章数的裁定,并未涉及具体的章序,因而远不是一种完整的分章依据。

而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分章依据(姑且称之为“九象分章法”)是基于《老子》原文本的创作方法,并且是能够通过对各章的内容加以分析来验证的,因而就没有上述两种分章观念所面临的难题或局限。依据此法可知《老子》原文本就是分为八十一章的,其分章和章序基本上与通行本的分章和章序情况相同。换言之,通行本的分章和章序基本上保持着原文本的面貌,而其它的文本如与通行本在分章和章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则很可能是因其校定者或编录者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参杂其中所造成的。

“九象分章法”有一个特点就是各章的内容与其对应的象组合的意象相关。而每一个象组合的意象往往多于一个,而由这些意象而得到的灵感而创作出的一章的内容就有可能多于一个的“文义”。以第四十五章为例,该章对应的象组合是左坤右兑,即坤对兑。坤为地;兑为湖泽。湖泽的形状是往下凹的,如同是大地上的缺口;湖泽中储有大量的水,供养着湖泽中以及附近区域的众多生命。兑与言说有关;而大地是默然无声的。湖泽有清静之象;大地有安宁之象。可见坤对兑这个象组合有多种(或多重)意象。所以本章既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几句,也有“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三句。但如果按照以“文义”为依据的分章法,“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三句就会如同伊振环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后三句为一章,这是很清楚的,因为它与前文和后文(‘善建者不拔’)都不搭边,这也证明今本许多章是由两章或多章合成。”[8]

 

象组合: 左坤右兑

 

 

五、对分篇和篇序问题的讨论

 

关于与分章密切相关的分篇与篇序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应该是以确定的分章为前提的,即应是先有分章,然后才有所谓的分篇。因为从《老子》原文本的创作方法可知,分章是创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并不涉及其它因素。所以分篇应是创作完成后发生的事,而其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对以竹简为载体的古书的存取提供方便。因此,篇序应该符合章序,而不应反过来由篇序确定章序。也就是说如果将《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则上篇首章应该就是第一章(“道可道”),而下篇如果以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为始,那它就是下篇的首章。

至于所谓道篇(道经)与德篇(德经)的说法,则是一种既通俗简便又含混误导的说法。以通行本为例,所谓道篇(道经)通常指的就是上篇;而所谓德篇(德经)指的就是下篇。如果仅作此理解,并无大碍。但如果把道篇理解成论述道的篇章,把德篇理解成论述德的篇章,那就是严重的误导或误解了。因为其实《老子》中的许多章都是道与德一起论及的,而且从义理上说道与德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离开德而论道,道就会被架空而变为盲目崇拜的对象;离开道而论德,德就会变得虚伪化而成为盲目模仿的对象。因此,如果硬要加以划分,这不仅仅是论者自己误解的表现,还会误导他人,所以不可不慎。以第一章为例,此章既从原理上论及了道,也论述了观道、体道的必要性和要决。因为德有得道之义,而观道、体道属于得道的内容,所以观道、体道应是属于德的内容。可见第一章就是道与德一起论及的,其目的在于说明依靠道的引导而观道的义理。再看第三十八章,虽然该章开始几句用了不少德字,但后几句(“故失道而后德,......故去彼取此”)说的正是不应该离道而求德,即德以道为本,这其实才是本章的重点和结论。因此不应将此章看成是只论德而不论道的一章或者是着重论德的一章。

 

六、结语

 

提起《老子》,人们常将之与《易经》相联系,并猜测两者的关系。笔者的研究表明,两者的确有一点相类似,那就是都依靠一个类象体系而创作出各自的文本,即都按照意、象、言的路径展开文本。不同的是,《易经》以八卦为基础的六十四卦作为其类象体系;而《老子》则以九象为基础的八十一个象组合作为其类象体系。《易经》的卦可以看作是上、下两个经卦相叠而成,并明列在书中;《老子》的象组合则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象左、右相对而组成,而并未明列在书中。

虽然九象早已失传,但通过分析、比较八卦与九宫,可以推断出被“遗弃”的中象,从而重新构建出九象。并通过借鉴九型而推断出象序。而以九象组成八十一个象组合的最可能方法就是通过一左一右两个象构成。而这些象组合之序由象序确定,并决定着与之相对应的《老子》分章与章序。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对各章内容与其对应的象组合的关联分析来逐一加以验证。而验证的结果表明,《老子》的确是依靠八十一个象组合的意象获得灵感而创作出来的。而此结论也同时表明《老子》一书最初应是一人所作。又由于验证所用的是通行本,所以也同时证明通行本的分章与章序基本上保持着《老子》原文本的面貌,因此应当得到尊重。

九象分章法提出之前,早已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老子》分章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应按“文义”分章;另一种认为分章是文本历史演变的结果。但这两种分章观念的共同难题就是无法证明通行本的分章和章序是否得自于《老子》原文本。而笔者的研究策略则是釜底抽薪式的,通过研究出《老子》的创作方法而从根本上解决此难题,证明通行本的分章和章序应是继承于《老子》原文本的。《老子》创作方法的特点也为《老子》文本的独特性找到合理的解释。《老子》各章的内容是以从其对应的类象组得到的意象为灵感的,所以章与章之间未必有密切的联系;各章的内容可能包含有多种(或多重)文义,而这些文义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以本文第三节所述第一章的内容为例),也可能不太密切(以本文第四节所述的第四十五章内容为例)。这就提醒人们不应以一般的学术著作或论文的结构来设想《老子》原文本的结构。

从本文的论述还可以看出,《老子》创作方法的发现与九象分章法的提出不仅有助于《老子》一书分章与章序的研究,还为《老子》版本研究,章句研究,义理分析和历代注疏研究等方面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另外,九象与九型之间类似性的发现也让九象、老学与九型人格心理学/心灵学的相互结合和交流互鉴成为可能,可为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拓展更大的空间。

 

Summary

Yuhui Liang

This article reveals that Lao Tzu had used an ancient nine-type system which can be called the nine-image system (or the Nine Images) to form a system of eighty-one pairs of symbols and drawn creative inspiration for the Tao Te Ching from them. This ancient nine-type system consists of the famous eight trigrams as eight types and a middle type or center type called “zhong” which cannot be expressed as a trigram. This ancient nine-type system had been lost and forgotten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been rediscover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also been found that the nine types of this system are by some means similar to the nine types of the Enneagram. These findings can serve as good evidence that the Tao Te Ching is a book written originally by a single author and was originally divided into 81 brief chapters arranged in the same order shown in the Wang Bi version.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撰,陈凡/整理,庄子集解[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2](美)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M].徐扬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6年

[3] Don Richard Riso, Russ Hudson. The Wisdom of the Enneagram. New York: Bantam, 1999

[4]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无名氏,说卦传》[EB/OL] http://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101/00yz/002.htm2006

[6]Yuhui Liang. The Tao Te Ching: The New English Version That Makes Good Sense. n p, Author, 2018

[7]丁四新.《老子》的分章观念及其检讨[J]. 学术月刊,2016(9)

[8]伊振环. 关于楚简、帛书、今本《老子》的分章[J]. 弘道,2005(4)



相关文章:
·翟玉忠:美国新经济运动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诸玄识:黑格尔抄袭老子
·梁宇辉:八卦九象和《老子》的创作方法、分章及章序
·梁宇辉:什么是老子之道 -- 从两个视角看懂《老子》
·翟玉忠:欧亚大陆所见八卦历盘杂考(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