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 因为土地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将首先考察所有的自然元素。为此,我们可以用五行来代表对全部自然力的分类。尽管五行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这里我们只考察它们与经济有关的方面。 《尚书·洪范》将五行放在“九畴”的首位。自然元素有五: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这五个元素汉语中称为“五行”,因为它们在天地间不停地运动和转化。在孔子纪元6年(546 B.C.),宋国相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1】中国人视这五个元素为人类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的自然力。 在给出了五行的名称之后,《尚书·洪范》描述了它们的性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2】然后,它说了五行的味道:“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3】就像它们各有不同味道一样,五行也有它们各自不同的声音、颜色、气味,但文中只提及了它们的味道。因为对人们来说,味道比其它性质更重要,可以作为其它性质的代表。撇开所有的哲学论点不谈,我们可以说五行是生产和消费的基础。 《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因此,五行本来是免费的商品,因为他们都是自然所生。 五行加上谷物,中国人称之为“六府”。这一个词首次出现在《尚书·禹贡》中,上面说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因为谷类是人的食物,所以他们将之等同于五行。按照《左传》,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它们被称为“府”是因为它们是有赖于自然的财富之源。正德、利用、厚生,叫“三事”,六府加上三事称为“九功”。【4】六府与三事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由自然力产生。尽管六府有赖于自然,但他们需要人力来治理。因此,所有这些称为“九功”。 治理六府的方法可以用几个例子说明,古代,有许多官员掌管这六件事。在舜统治时期,相的主要职责是治理水土。即使“大洪水”已经平定了(1725 B.K.或2276 B.C.),对人类来说治水仍十分重要。灌溉、航行、防洪就是治水的例子。在古代,火的治理有很多种。据《周礼》所载,有司爟一职,专门指定某些木材为四个季节钻木取火所用,以防治季节性疾病的发生: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枣杏,夏天的最后一个月用桑柘,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檀。春三月开始人们受命烧陶冶炼,秋九月熄灭陶冶的火。在二月田猎时用火烧枯野;之后,如果不经允许在野地放火要受罚。【5】金和木则由有关矿山和森林的条例得到相似的治理。关于土地和谷物的管理,我们以后再谈。 (二)对自然的控制 人类力量的顶点是控制自然。如果人控制了自然,他就等同于至高无上的力量。但人如何能够拥有这样的力量呢?那需要至诚之心。的确,那将是对世界的真相进行最仔细、最透彻的研究的结果。这是《中庸》告诉我们的。那上面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6】 荀子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控制自然的学说。他的著作的第十七章名为《天论》,他用“天”一词大多意为“自然”,但我们可以保留“天”这个词。他说: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7】 这说明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保养都有赖于人,而不是自然。 按照荀子的理论,人是能与天地并列为三的,我们所说的“神”只是“天职”。圣人不会去考虑天这个超自然的力量。当人有“天情”、“天官”时,要控制他们,最重要的就是“心”这位“天君”。用心去控制人类外部的事称为“天养”和“天政”。因此,当天君处於至高无上的地位时,人“则天地官而万物用矣”,这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和科学的学说。首要的力量是人心这位天君。 他还对能控制自然和不能控制自然的人作了比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8】 因此,按照荀子的观点,人不是自然的依附者,而是其控制者。 (三)自然资源的保护 自然资源的保护有三种形式,首先是对生物的保护。在古代每季度有四次田猎,但孔子规定夏天不得田猎,因为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礼记·王制》上说:“田不以礼,曰暴天物。”田猎的规矩如下:天子打猎不应四面合围,要留一个出口。诸侯不能突击杀死成群的野兽。在“豺祭兽”的九、十月间,田猎开始。十月昆虫蛰居地下以前,不可纵火狩猎。在“獭祭鱼”的十月,虞人始进入川泽水坝捕鱼。在八月“鸠化为鹰”时,才开始设置大小的网捕鸟。不取小鹿、不取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猎没有长大的小兽,不捣毁鸟巢。这些都是《王制》中设立的规则。【9】 从伦理的观点来看,设计这些规矩是为了培养仁爱和同情之心,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它们是为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二者都是这些规矩的目的。关于它们的实施,我们可以以孔子为例。《论语》告诉我们,孔子钓鱼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他射鸟,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10】这是人道的原则。另一方面,孟子指出了他的经济原则如下:“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11】古代要求网眼有四寸宽;人们不可以食用短于一尺的鱼。因此,对生物的保护也是对人的食物的保护。 第二是对森林的保护。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2】但什么是合适的时间呢?我们可以在《礼记·王制》中找到答案。上面说十月草木凋零,人们才可以带斧子进入山林。【13】按照《周礼》,山虞负责山林的政令。比如,仲冬时砍伐山南边的树木,仲夏砍伐山北边的树木。当允许人们进山伐木时,仍有期限规定。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期限有多长,但可以肯定这些规定保护了树木。春秋时节,人们不能进入禁区伐树,虽然他们可以伐野木。如果在禁伐的时间盗伐树木,他们将被罚款。【14】这些是保护森林的规则。 第三是矿山的保护。《中庸》说山中有宝藏。【15】但其中没有提到它们的保护。《礼记·王制》上说名山大泽不封给王国内外的诸侯。【16】这一规定包含双重意义:在分配方面,这是反对垄断,这我们将在后面讨论;在生产方面,这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由于所有名山大泽都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没有人能够滥用耗尽自然资源。按照《周礼》,所有生产金、玉、锡、宝石的地方都由称为矿人的官员控制,他设置了严厉的禁令,并命令周边的人守护它们。如果矿山按时开放,他就绘地图给采矿的人,巡视这一带查看是否有人违反禁令。【17】这些是保护矿山的规则。 保护自然资源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收益递减律。这一规律虽然没有明确点出,但显然已经隐含其中了。 (四)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既是生产的一个因素,受人类控制,又反过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改变着人类。《礼记·王制》上说: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18】 这一论述说明,自然环境塑造了人。首先,它限定了人的生理能力;其次,它陶冶了他们的性情;第三,它创造了不同的风俗;第四,它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条件——无论在生产还是在消费方面。这又进一步告诉我们,政府不应随意打破这种种区别,也就是应该奉行一种相应程度的自由放任政策;人们认识到这些区别正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鲁国贵族的一位寡妇敬姜指出了一条普遍规律。她说: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之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19】 然后她描述了从天子直到庶民不同阶层男女两性的不同事业。当孔子听到她的这些话后,告诉自己的学生记录下来。 敬姜指出的规律结合了经济学与伦理学,我们现在只谈纯粹的经济规律。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录了中国古代商业地理的风貌,他描述了各大城市的地理境况、它们的自然资源、它们的人口、它们的历史、它们主要职业、它们的风俗习惯等等。我们不能深入讨论所有的细节,但我们可以浓缩一下他的结论。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南方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食物充足没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懒惰、苟且,没有积蓄。既没有人挨饿,也没有千金富户。而在北方,地少人多,土壤适宜农业生产,但屡遭水旱灾害,所以百姓喜好积蓄。他们勤于多种不同的产业,如农业、畜牧、养蚕、商业和投机买卖,因地区之不同而异。中国南北这样的差异只在古代是实情,自汉末(约735 A.K.或 184 A.D.)以后,则已经逐步消失了。但司马迁的理论一般人以为是合乎实情的。他的说法与敬姜相似,两者都是说谋生过于轻松就会被宠坏。唯一的不同是敬姜从经济和伦理两个角度一起看,而司马迁只是从经济的角度看。的确,在决定经济环境和人的性格方面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当人的力量增强时,自然力量才会减弱。 注释: 【1】《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2】意为: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百谷。 【3】意为: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 【4】参阅《尚书·大禹谟》。 【5】参阅《周礼·夏官司马第四·司爟》。 【6】意为: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7】《荀子·天论第十七》,意为: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农业这个根本荒废而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富裕;衣食给养不足而活动又少,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 【8】《荀子·天论第十七》,意为:认为大自然伟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把它当作物资积蓄起来而控制它?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盼望时令而等待它,哪里及得上因时制宜而使它为我所用?依靠万物的自然增殖,哪里及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们根据人的需要来变化?思慕万物而把它们当作与己无关的外物,哪里及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希望了解万物产生的原因,哪里及得上占有那已经生成的万物?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天,那就违背了万物的实际情况。 【9】参阅《礼记·王制第五》。 【10】参阅《论语·述而篇第七》。 【11】《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梁惠王上》,意为: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13】参阅《礼记·王制第五》。 【14】参阅《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山虞》。 【15】参阅《中庸》。 【16】参阅《礼记·王制第五》。 【17】参阅《周礼·地官司徒第二·矿人》。 【18】《礼记·王制第五》,意为:凡安置百姓住处,必须考虑使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气候地势相适应。生在深山谷和长在大河边上的人外表就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习惯也自然两样:有的性情急躁,有的性情迟缓,酸苦甘辛咸,各有偏爱,使用的工具各有不同,穿的衣服也各有所好。 【19】《国语·鲁语下》,意为:过去圣王治理百姓,总是挑选贫瘠的土地来安置他们,使百姓辛勤劳动,把土地耕种好,所以能长久地统治天下。百姓勤劳就会想到节俭,想到节俭就会产生善良的心;安逸则会放荡,放荡就会忘记善良,忘记善良就会产生坏心。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百姓不能成材,就是因为太安逸了;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无不向往仁义,这是因为勤劳的缘故。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