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钱穆《朱子学提纲》“朱子之经学”篇,觉朱子对五经的态度颇值得玩味,故作此札记。
一、《易》是卜筮书
朱熹论《易》,主张正本清源,恢复《易》的卜筮书本貌。对于前儒牵强附会说“道理”的现象,颇不以为然。朱熹认为,说理便直接说理,不必到《易》中去附会。朱熹还区分了《易》的三个阶段,即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孔子之易,指出各不相同,而程颐的《易传》更是南辕北辙,不如直接说自家的道理好。朱熹不提倡读易,因为易最难读,认为初学者读易是事倍功半,不如读四书的好。
二、《诗》是文学书
朱熹反对对《诗经》的过度解读,抨击诸儒“解杀”了诗经,并提出“尽涤旧说,诗意方活”。诗经和《易》一样,其中的道理,“似鸡肋焉”。
三、《书》多不可信
朱熹已经发现尚书多不可信,古文尚书尤不可信。但是由于怕“倒了六经”,终于不敢深加探讨,只说“尚书有不必解者,有须着意解者,有略须解者,有不可解者”。
四、《春秋》难看
朱熹说:“春秋难看,此生不敢问。”对春秋是彻底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于春秋三传各自的得失也有独到见解,指出左传记事详说理差,谷梁公羊说理有功记事多误。对于诸家解,朱熹一概不信,“除非是孔子还魂亲说得。”这里额外说一句,王安石也是认为《春秋》难看,学者不易懂,但是并未说过《春秋》是“断烂朝报”,这纯属造谣。
五、《礼》须详考
朱熹在五经中特重《礼》,对《礼》的评价最积极。朱子论《礼》,有两个要点,一是贵适时,不贵泥古,二是贵能通其大本。朱熹认为孔子到了宋朝,也会“随今风俗”,“古礼恐难行”。礼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应时而变。因此对于《礼》要领会精神,不能亦步亦趋。
由此可见,朱熹对五经大抵有还其本来面目之心,态度冷静而理性,一反前人的盲目崇拜,体现了一代大儒的风范。可以说宋代四书地位的上升,与六经地位的下降是朱熹促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