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柴福洪:秦朝、大汉、大唐、大宋与大中华 
作者:[柴福洪] 来源:[价值中国网2009年6月28日] 2009-07-10

    [摘 要]中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又长期是人类第一强国,只是近200年才落后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即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期,中华民族内乱不止,受尽强权凌辱。20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大陆地区统一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志,国家方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经60年的努力,中国大陆,将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人均水平处于世界中下等,但若加上台、港、澳地区,整体国力已经不小了。面对国力增强的事实,我们的创新力太低,人们的心态、观念、文化,也需要净化、优化与升格。
 
一、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建都咸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个皇帝。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炎黄地图,但因为秦二世而完,所以没能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收复统一。然其当时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西南到云南、广西;北到阴山。作为一个封建大帝国,在辐员广大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至高无上,权力无限。政务、军队、监察大权分别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但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地方实行郡县制,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秦朝创下的一套封建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收缴销毁,然后铸成12个铜人。为了加强控制,原六国的贵族被强行迁到咸阳附近居住。秦朝还颁布了严苛的法律,对农民实行什伍编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对于后世影响极大。秦始皇在为维护统治而压制思想、泯灭文化、毁坏学术方面首开先河。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数几种书籍之外,大量诗书、典籍、诸子百家著述一律烧掉,并将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秦始皇还在全国修筑道路,尤其是开通了通往东方和东南的驰道。
  秦始皇自号“始皇帝”的时候,一心想让秦朝的天下千秋万代延伸不休,但他决没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时秦朝就灭亡了。尽管他采取了种种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他的独裁专制、横征暴敛,早已埋下了祸根。他征发了70多万人修造阿房宫,动用大量人力财力修造骊山陵,“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他残酷赋役的控诉。频繁的战争、庞大的官僚机构、连续的大兴土木,动摇了统治基础,人民不堪重负,痛苦到了极点。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二、大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三、大唐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五帝中的尧,建立的朝代也叫唐,定都初晋阳、后平阳,后来尧让位给舜,舜建立虞朝)。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大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文化方面,当时的东亚邻国新罗、日本等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受其很大影响。
  军事方面,唐朝先后攻灭东突厥、西突厥、高昌国、高句丽、百济等政权,并与吐蕃、大食有大规模战争。
  经济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经济已经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以及阿拉伯帝国。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为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四、大宋

    宋朝(960年—1279年),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1127年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1279年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元。但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后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68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五、大中华

    大中华(Greater China),是跨国公司为了方便管理都对自己的业务区域进行划分,把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定义为大中华区。
    大中华区主要属于人文经济区域,当然可以有两种解释,在地理层面上特指的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而在人文和经济层面上泛指的则是: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以及华人华裔华侨人口众多,移民历史悠久的(移民侨居)聚集国,或华人华裔华侨的经济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越南等大中华华人圈。
    这里的“大中华”概念,首先是大视野,其次是大胸怀,核心是大创造,目标是让全球华人大思考,如何建21世纪的“大中华强国”问题。笔者的思考是:
    20世纪的世界,美国第一。秦汉以降两千多年,中国第一是常态。1830年前后,欧洲总产值超过中国。1865年前后,英国总产值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1900年前后,美国总产值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保持至今。2005年,中国总产值世界第四。2007年,中国总产值超过德国,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总产值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至30年以内,中国总产值可能超过美国,重回世界第一,并长期保持第一。
    果真如此,则几千年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就是基本上中国第一的历史,而1840年之后这170年中国不是第一的历史,只不过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个小插曲。何去何从,就看中国人今后几十年怎么干。在这个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又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中国人要自主创新,建立世界经济强国。要自力更生,建立世界军事强国。要建国际货币中心,建立世界金融强国。要建立政治强国,建立和谐社会。要高举中国大旗,建立世界文化强国。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综合实力强国。
    中国,在历史上创造了世界农业文明的巅峰;美国创造了工业文明的巅峰。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美、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其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世界经济靠中、俄、印、巴(西)“金砖四国”等新型经济体,领导未来的世界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低估了美、欧、日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创新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高估了“金砖四国”等新型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因为,一个经济体能否在未来世界经济中起领头羊的作用,其决定因素是这一经济体的创新能力。   
    经济总量的超越,只是其中一项,国强,是综合力的表现,其创新力高低才是决定因素。
    1、资本主义的创新力暂时还没有谁能够超越
    农业文明时期,巅峰的标志是:在“人本生产”(人本生产指:手工劳动生产力状态下农产品生产、人口生产、人的劳动能力生产、人的健康生产)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能否生产出更多非人本(低层次生存非必需品)消费的产品。14、15世纪,中国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除人本生产达到世界最大值外,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处于世界生产力的巅峰状态。这一巅峰的本质来源是生产和生活的创新。
    工业文明时期,巅峰的标志是:在“国本生产”(国本生产指:工业生产力状态下的“人本生产”加科学技术和军事能力的生产)达到世界顶峰,创造出人类生产、消费的新时尚。21世纪的美、欧、日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领导世界经济,是因为他们是世界最高、最新生产力的代表,并创造了“大飞机”、航天、计算机、互联网、金融产业等,人类新型生产、生活消费模式。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表现出他的创造力。这次金融危机,是华尔街在创造人类金融产业发展模式时,受新古典自由经济观念的制约,走向“世界货币的误区”,才带来再次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危机。但他们的“大飞机”、 航天、计算机和互联网还在,只要他们这些先进生产力还没有谁能超越之前,深刻反思危机的根源,修正错误,他们仍然是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创新不减,则世界经济的领袖地位不可动摇。
    要想领导世界,你的生产力就必须是全球第一,领导生产、生活消费新时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的“创新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国本生产能力”和政治稳定、影响力与货币国际化三大外在表现。即:适度的高素质人口生产力;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业生产力;高素质劳动力生产力;人的健康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军事能力;政治稳定与影响力;货币国际化等八大要素。
    世界上任何一国,如想超越美、欧、日,必须在上述八个方面,整体超越美、欧、日,其中的创新力的超越,才是根本超越。若“八大要素”实力项项超越,创新力不能超越,其超越也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例如:60、70年代美苏对抗时期,苏联只在单一项目上有所超越,但整体上和创新能力上没有超越美国,苏联的失败在所难免。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除两次世界大战因素外,其根本原因是当时英国的创新力不敌美利坚。德、日两个二战战败国,之所以在短期内重新站起来,其深层原因也是其创新力不减的原故。任何先进国家落伍的复杂原因集中到一点,都是社会缺乏创新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结果。任何落后国家进步与发展,都是从打破常规开始,锐意创新成为社会主旋律。
    我国,50年代学苏联,80年代开始学美国,都没有学到其根本,人民的富裕与国力的增强,都要靠创新力的提高。
    这次,美联储购买美国财政部国债的举动,此举虽然对中国不利,但站在美国的立场看,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再看奥巴马带头从美国价值观角度,高调反对AIG向高管发放奖金一事,标志着一个成熟政体国家理论的灵活性。到目前为止,美联储走的每一步,从经济学角度看,都是正确的。这就是自我调整力、修复力。
    2、创新力,是人才素质特征的社会行为表象
    创新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二是创新人才的创新行为。
   (1)创新人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创新天赋的人,二是创新人才。
    具有创新天赋与潜能的人,才有可能培养教育成创新人才。所以,创新人才不全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天赋意识与潜力是自然人先天具备的本性特征,是人的性格特质。一个具备创新特质的人,经过创新特色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一个具备较强创新欲望和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可称其为创新人才。
    目前,中国还没有发现具有创新素质天赋的社会意识与机制,而基础教育却试图把所有新国民,个个教育训练成纯、顺的“小绵羊”。哪些具有创新素质天赋的人,没有一丁点除父母以外的人们认为可爱的要素。因为他们:
    1)批判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不轻易相信任何权威,对权威理论持怀疑态度。但往往又自视为权威,有时,甚至口出狂言,目空一切。
    2)对知识渴求。具有创新潜质的人,一般对知识十分喝求,对新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对世界具有天生的探求欲。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其性格有走向偏执的趋势。
    3)对现实不满。创新人才最大的外在表现是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比较严重,在中国的特殊表现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年龄越大,人生成功率越低,牢骚越多,怪话连篇。
    4)不愿随大流。中国是一个中庸之道盛行的国家,遇事最好是随大流,装糊途。但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忌随大流,装糊途。经常被认为:“有点小聪明,但不善为人处世”。
    5)好钻牛角尖。遇到问题总想弄明白,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一般不会放弃,总想找人讨论,给人一种好钻牛角尖的感觉,其禀性具有独立性。
    6)好逆向思维。正确的结论,他总要先设定其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据;错误的定论,他总要先设定其正确,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其正确的理由。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不对的方面;大家认为对的东西,他总要找出一些正确的要素。一般不愿意与别人持相同观点。
    7)好标新立异。在实际工作中,总喜欢做一些普通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社会改革过程中,是主张改革的积极份子,“鬼点子”、“馊主意”特多。
    8)好走极端。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在“极顺”和“极不顺”的状态下,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尤其是在自认为有内外压力条件下,往往用“自潮的语言”发泄,甚至可能出现自虐、自残等行为。
    9)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用“活跃”来描述。视野开扩、思维敏捷,思维方法主要是“跳跃式”,聊天中往往转移主题。
    10)崇尚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喜欢琢磨社会规范、条条框框、公式、公理等本身的合理性,而不考虑自己去遵守,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这样的人,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十份讨人烦一类人群。在学校,这类人群,不一定各方面表现十份突出,成绩也不可能各科都优秀,偏科现象十份严重,往往在基础教育期间,被列为另类。尤其是中国公务员队伍中,基本没有这类人群的生存余地。
    中国更没有培养教育创新人才的教育。而现在国民教育的本质,是限制人的创新思维,打击创新意识,禁止创新行为的教育。当中国社会实现鼓励挑战权威成为普遍现象时,才可能称其为——创新社会。
    (2)创新行为,分创新理论与技术创新。
    1)创新理论又分为:语句创新、观点创新、领域创新、系统创新等几大类。
    语句创新,是指哪些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总结性精典语言的创新性表述。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德才兼备”等。这样的创新,只有社会名人的语言才可能对社会有一定影响。
    观点创新,是指哪些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指导意义、并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理念。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看不见的手、光机电一体、马太效应等。观点创新,一般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没有理论支撑的观点,是不可持续的。
    领域创新,是指哪些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全新结构、并能开辟广阔发展空间,或占领又一新领域的思想与方法。如:宇宙大爆炸、生物进化、电的发明等。
    某一领域、学科或行业创新,一般都能为社会生产与生活带来新的理念与突破,创造新的生产与消费。
    系统创新,是指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的运行系统的理论。如:资本论、凯恩斯主义、法的精神、契约论等。
    系统创新,一旦被社会主流精英们普遍接受,一般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技术创新,是指在一定理论创新的前提下,创新物质生产方式与方法。如珍妮纺织机、汽轮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杂交水稻等。
    在我国,技术创新被广泛认可,并得到高度重视,但全社会对创新机理认识不清,单纯强调其结果,犯了缘木求鱼的错误。80年代中国大学的“少年班”,也是一个错误,把高智商儿童当做创新人才来培养,必然没有好的结果。一个具有创新特质的人同时具有高智商,才可能培养成高级创新人才。
    我国,从上到下,并不反对创新,主观上人人认为创新十分重要,但具体到事、到人,又都有意或无意地反对创新的存在。即抽象可爱,具体讨厌;理论鼓励,实践反对。往往表象与本质呈相反状态:可爱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讨厌的东西,有时有可能就是好东西。
    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是最讨厌的人;具有创新天赋的学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学生,只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做创新的事,是最难的事;创新具有较大风险,除极端逐利者外,其他人群对创新天生具有反感意识。
    3、创新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现代社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国本生产”的八个方面的创新,但国家创新力的提高也有其规律可循。在国家制定创新力发展计划时,重点要放在学术自由与便捷上。
    首先,是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任何事情和任何工作,只有在创新意识指导下开展工作,才不会被困难所压倒,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改革本身就是创新,改革开放实行了30年,其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但要明确提出创新意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提高“国本生产”的“牛鼻子”。
    其次,要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动行机制。这方面,中国最落后的要算国民教育系统,中国国民教育系统是中国各行各业中,改革最落后的系统之一。现在看来,“应试教育”不只是要改成“素质教育”,而是要改成“创新教育”才行。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有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每个小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系统,挖掘每一个小孩子的智能潜力,才是国民教育的本职所在。
    再次,为创新人才开辟自由创新的发展环境。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是最难推行的。关键是我们要提倡学术自由、学术高尚、学术争论、学术无价、学术免费、学术规范。
    1)学术自由。对学术问题不设置任何条条框框,即使是政治问题,只要学术化,也应让其自由地“学术”下去。为了实现学术自由,对高校科研、国家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对其实行“亚社会规则”,即:在高校、科研等学术场所和一定范围内,实行完全自由式言论表达。在学术期刊中,实行文字表述自由。
    2)学术高尚。在学术问题上,要崇尚高尚的品质,不能庸俗化。行政官员无权对学术问题发表看法,更无权加以评判(除官员本人就是学术人士,但只能以学术身份发言);学术职称不能让行政权力插手;高校进什么教师,行政机构无权干涉,是校长的职权;高校与科研单位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与坚持党的领导没有直接关系。只要行政权与党的领导进入学术领域,必然行政化、庸俗化。这是实践证明了的。
    3)学术争论。任何学术问题,只有在争论与竞争中,才会逐步接近真理,反对权威与一锤定音。平等的学术争论,是学术自由的主要特征,也是其应有之义。
    4)学术无价。学术是无价的,具体生产技术有价,那是进入商业阶段之后的事。学术阶段不能以质论价,与商业行为必须分开,政府有义务全额支付学术必须的支出,某一学者当把学术与金钱、贪污、造假联系在一起时,其学术生命当即结束。
    5)学术免费。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只能在一切免费条件下实行。谁发起、谁支持,由谁支付费用,没有经费保障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学术活动一律取消其资格。同时,参加学术活动的人,不得以学术谋取任何个人利益,参加带有学术内容的谋利活动,不得以学术为名。
    6)学术规范。学术必须是在一定的规范条件下,才能充分自由。没有规范的自由,就会走向歧途。学术不应有特权,高尚不等于政治地位,“学术大家“与政治、社会事务必须分开。
最后,中国应明确反对重理轻文,重理工科轻社会科学的现象。国家的硬实力大多来自理工科,软实力却大多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发展模式”是社会科学的事,国家管理、社会发展也与理工科没有关系。当学科与专业在社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之时,社会的专业化与职业化、高级化才可能实现。
    社会分工专业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讲究社会道德是现代社会特征之二。专业,不仅仅表现为技术层面,许多情况下,更多的表现为专业道德层面的东西。从全社会来看也是这样,即:政党要讲人本道德,政府要讲国本道德,企业要讲诚信道德,老板要讲社会责任道德,官员要讲公共道德,老百姓要讲职业道德,家庭要讲血亲道德。
我们的心态、观念、文化,需要净化、优化与升格。这些,都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2009年6月28日星期日


相关文章:
·付金才:一劝冯天瑜,别一边享受秦朝红利,一边大骂秦始皇
·戴献章:大汉医学——中医何以不重动物实验?
·翟玉忠:秦朝二世而亡,谁之过
·李学俊:大汉朝如何陷入文景盛世的金融陷阱
·冯敏飞:强而无韧的秦王朝 ——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