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与财富 “资本”之“本”,原意是树的根,即任何事物的主要部分或基础。“本”用作资本之意最早出现在《管子》中,后来一直普遍沿用到今天。但这样用法在孔子的著作中找不到,他用的是“资”字。《诗经》中说:“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1】《说苑》说这句话表达了对奢侈浪费导致混乱的悲哀。【2】郑玄说“积财”谓资。因此,中文中的“资”正好与英文中的“资本”同义。在《易经》中有一“旅”卦,特别针对行商,虽然也包括一般旅行者, 它描述了好的行商条件如下:“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3】这一论述包括生产的三要素:“资”意为资本,“次”和“童仆”分别指土地和劳力。的确,“资”一词被孔子用作“资本”,因为它的意思是积累或储存。因此,中国人将“资”字或与“财”合起来、或与“本”合起来表示资本。日本人借用了后者。 汉语中“财”一词有时等同于“资本”一词,《大学》中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例子。有时“财”同“货”合起来构成资本一词。比如孟子说:“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4】“货财”相当于英语中的“资本”,而“田野”相当于“土地”,这是汉语表达的风格。既然“财”一词有时等同于“资本”一词,我们或许该知道“财”究竟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上说:“(财)人所宝也。”郑玄说财包括所有的钱谷。我们将看到,钱和谷是用作资本的主要物品。因此,郑玄用它们来解释“财”一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仍用“钱谷”这两个词来涵盖整个经济领域。尽管它们不如“食货”一词那样高雅,但它们是同义词。项安世(卒于1759 A.K.或 1208 A.D.)给“财”下了最好的定义,他说财是人们发现有实用价值的所有事物的总称。总之,财是涵盖一切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一般名称,而资本是专指生产资料及用于生产目的的消费品的专用术语。所以,中国人用“资金”、“本钱”、“积财”和“母钱”这类词语来指称资本。 为了理解财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不同阶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按照《礼记·曲礼》,每个阶层都有其财富的特殊代表性物品。上面说: “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5】 按照这段话,任何阶层的财富代表物都是其所有物质财富的总称,而不是仅指那个特定的财物项目。如果人们理解这一点,他们就不会误以为金钱是唯一的财富,因为这段话根本没有提及金钱。的确,财富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消费品。 (二)谷物作为资本 谷物既是消费品,但儒家也视之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本物品。因此就有了储积谷物的原则。《礼记·王制》中说: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6】 简单地说,每个家庭必须每三年积蓄够用一年的谷物,这是储粮的普遍原则。谷物只是一个例子,因为它是古代最重要的东西。 按照《礼记·王制》,整个国家必须有足够九年之用的储存,但存的是粮食,而不是别的。因此,粮食不仅是当下的消费品,也是未来的资本。因为粮食不是耐久性物品,它需要持续地以新易旧,但它照样可以作为资本。事实上,在古代中国,谷物是主要的资本物品,因为土地属于资本以外的另一个范畴;所储存的谷物就是国家财政的顺差。 在汉代,积谷的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其主要代表是贾谊和晁错。贾谊向皇帝指出,如果财富的生产是有限制的,而消费是没有限制的,那么资本到时候一定会用尽。现在,人们争着逃离农业,而转向工商业,所以消费者非常多,奢侈的风气日益漫延。这两个倾向是对国家的巨大伤害和破坏力量。生产财富的人少,而挥霍的人多,国家的财富怎么可能不短缺呢?事实上,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为将来所作的积蓄储备。如果谷物充足,财富有余,那么还有什么我们不能做到的呢?攻,无不克;守,若金汤;战,无不胜。感召敌人,融和外邦,谁会不愿应邀来归?如果现在督促百姓回归农家本业,我们将使天下人人自食其力,人们无论有无技艺都去耕田。那么储备就会充足,人人安居乐业了。这一政策可以为国家带来财富和安全。汉文帝接受了贾谊之谏,于是躬耕“藉田”,为民表率(374 A.K.或178 B.C.)。 孔子纪元384年(168 B.C.),晁错对汉文帝说,从前圣王管理国家时,老百姓没有受冻挨饿。这并不是因为圣王自己种出粮食、织出布帛来供给老百姓吃穿,而是因为他们为百姓开辟了资本之源。所以虽然尧、禹的时代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但国家没有遭受饥荒和瘟疫,这是由于积蓄储备丰实,事先作了准备。因此,贤明的统治者鼓励农耕,减轻赋税,增加积聚,充实粮仓,以防备水旱灾害。晁错的当下政策是号召人们运送谷物到北方边境的粮仓以防备匈奴进犯,人们会因此而从政府得到爵位,爵位的等级取决于他们贡献谷物的多少。在汉文帝将他的政策付诸实施后,他又建议人们献谷于内地,汉文帝再次听从了他的建议。因此,在文帝和景帝(373~411 A.K.或 179~141 B.C.)时期,国家和百姓都十分富裕。这是贾谊和晁错的功劳,而他们的理论则来自孔子。 (三)节约 因为资本是节约的结果,我们现在讨论节约的原则。孔子谈到节约,不仅是为小家,也是为国家。治理一个千乘之国,五件大事之一就是节用。【7】《易经》中有一章题为“节”,意为节制、控制、克制、经济、节省等等,它包括三个层次——法律、伦理学和经济学。该章开头说节制是进步和成就的基础,但又提醒读者说,如果节制过于严厉,难以达到,那就不会是确当的。这说明孔子所教导的节约原则不是冷酷的小气,而是合理的节制。 该章的要点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8】这是一个抽象的经济学原则,既指公共经济也指私人经济。一旦财富受损,人也受伤害,即使对私人也是一样。因此,如果你不想伤财,就必须立一些规矩,比如政府的财政立法,或个人的消费控制,均需遵循节制的原则。所以说,节制是存储财富的基础,是人民的利益所在。 孔子谈到诸侯的孝道时说:“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9】当他谈及庶人的孝道时,他提到了节用。因此,每个阶层,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遵循节约的原则。 荀子这样告诉我们节约的重要性: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太侈 ,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燥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10】 的确,开源和节流是增长财富的两条途径,别无他法,所有的中国人对此都耳熟能详。但只有节流是增加资本的唯一途径。 注释: 【1】《诗经·大雅·板》,意为:国家动乱资财匮乏,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2】《说苑·卷七·政理》。 【3】《易经·旅卦第五十六》。 【4】《孟子·离娄上》。 【5】《礼记·曲礼下第二》,意为:若有人问起国君的财富,可先回答国土的总面积,再回答山泽的各种出产。若问起大夫的财富可以回答:有采地若干,采地百姓提供的赋税有若干,祭器祭服用不着借。若问起士的财富,可答以士拥有的车数。若问起庶人的财富,可答以他拥有的牲口数。 【6】《礼记·王制第五》,意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备叫做储备不足,如果没有六年的储备叫储备危急,如果没有三年的储备就可以说是国家不成其为国家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余粮。以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来编制预算,即使遇到水旱凶荒的年头,老百姓也不至于饿肚子。 【7】《论语·学而篇第一》。 【8】《易经·节卦第六十》。 【9】《孝经·诸侯章第三》。 【10】《荀子·荣辱第四》,意为:所以现在人们活着,知道畜养鸡狗猪,又畜养牛羊,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钱币有余,又有粮仓地窖,但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节约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但是出行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不想要啊,这岂不是他们作长远打算、顾及以后而怕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的缘故么?于是他们又节约费用、抑制欲望、收聚财物、贮藏粮食以便继续维持以后的生活,这种为了自己的长远打算、顾及今后生活,岂不是很好的么?现在那些苟且偷生、浅陋无知之辈,竟连这种道理都不懂;他们过分地浪费粮食,不顾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消费得精光而陷于困境了。这就是他们不免受冻挨饿、拿着讨饭的瓢儿布袋而成为山沟中的饿死鬼的原因。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