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焕章:特别支出——祭拜祖先 
作者:[陈焕章] 来源:[] 2025-02-20

第三,我们将考察祭祀祖先的费用,这也是孔教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加以研究。在孔子看来,从皇帝到庶人,所有阶层都应崇敬和祭拜祖先。

这意味着费用支出的增加。首先,他们必须建宗庙,宗庙要比住房建得好,至少要一样好。有身份地位者建房时,以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庶人虽然没有建庙的权利,但必须在屋中留出一些空间用以祭祖,这也要花费。第二,他们必须有祭服。官员收到了作为傣禄的田产要立即置办祭服;即使很冷,他们也不应穿祭服御寒。第三,他们必须置办祭器。虽然没有田产作为俸禄的庶人不能拥有祭器,但官员之家必须首先置办,而生者的日用器皿只能后一步办理。有祭器的人家即使变穷了,他们也不能出卖祭器。【1】第四,他们必须有祭品。国君献祭时,小碟如水生植物做的泡菜,陆地植物做的腌菜;美味如放三牲的案子(三牲之俎),装在八碗中的谷物(八簋之实);还有阴阳调和最佳状态所生之物,如奇异的昆虫,各种瓜果。只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长的,如果能够拿来进献,都要拿来,以表示祭品极其丰盛。即使庶人的祭品,我们已经看到他们应按四时进献不同祭品。【2】因此,祭拜祖先一定会增加生活费用的开支。

现在让我们考察孔子为什么赞同祭祀祖先。祖先崇拜是孔教的基础。他主张一个至高的上帝,但他还有一个上帝的“配享”,即父亲。因此他的宗教体系是二元论的。上帝是共同之父,没有他我们不能有生命。但我们还有一个专属的父亲,没有他我们也不能有生命。如果上帝是惟一之父,我们可能生为其他任何生物,而不一定成为人类。如果专属之父是我们唯一的的父亲,我们就可能失去上天所赐的最好本性,就没有精神生活。所以孔子承认这样两个父亲;再加上母亲,就有了孔子的三位一体教义。如果我们无视共同的父亲,我们将变得过于狭隘,过于自私,对人类无情,这有违仁爱法则。如果我们撇开了专属的父亲,家庭关系就会变得过于疏远,过多地用心于他人,以致不能对自己的父亲尽孝,这有违理智法则。由于仁爱与理智构成了孔子的平衡器,他将这两个原则联结起来,建立了他的二元宗教。

孔子说: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3】

从这一论述中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机崇拜上帝与崇拜祖先同等重要。但他又指出崇拜上帝与崇拜祖先可以同时进行。他说:

“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4】

的确,只要我们还没有达到大同,还有家庭纽带,崇拜祖先就是十分正当的。

问题是孔子是否相信祖先的地位真的与上帝平等。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只不过后代给了他们的祖先最大的荣耀而已。因为它只是社会性的荣耀,孔子让皇帝成为唯一有权祭上帝的人。否则,既然孔子承认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为什么不让每个人祭祀他,为什么不让每个人都视其父亲等同于上帝呢?在孔子的社会体系中,皇帝是首要角色,在他的伦理体系中,孝道是第一美德。因此,皇帝的父亲和祖先享有最大的荣耀,皇帝祭祀他们是向全帝国示范孝道的履行。还有,配享上帝的祖先一定是本朝最有声望之人;这样的祖先从来不会多于两位,而且他们不能同时、而只能在不同时机分别配享上帝。因此,我们确信孔子并不将祖先视为上帝。

孔子相信灵魂吗?是的,崇拜的对象就是灵魂。一旦死者被埋葬,它的灵魂就立刻被接回家,并用牌位来代表它。孔子说:“体魄则降,知气在上。”【5】他还说:“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6】《礼记》上还有:“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7】

但孔子没有证明灵魂的存在。《礼记》上说:“腥肆爓腍祭,岂知神之所飨也?主人自尽其敬而已矣。”【8】《礼记》中能找到许多相似的论述。事实上,孔子的思想不仅是宗教的,也是科学的。因此,在他看来灵魂是一种不可知的精神。

如果灵魂是不可知的,为什么孔子认为祭祀祖先是必要的呢?这完全是出于伦理的考量。如前所述,孝道是他的伦理体系中的首要美德,那么一个儿子能在其父母死后不再遵循这一重要原则吗?当然不能。正是通过祭拜祖先,父母的养育之恩得以永远铭记,对他们的孝敬之心得以永远存续。孔子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9】因此,祭拜祖先完全是为了发扬美德,祭拜者并不为自己寻求任何好处。这是孔子的宗教最崇高之特性。

既然中国人视孔教为国教,因此人人都必须遵守孝道。按照《大清律》,佛道寺观的所有和尚(道士)、尼姑(道姑),也一律都要跪拜父母、祭拜祖先、遵循服丧规例,不因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例外。如果他们不遵从该条法律,会杖责一百,并被赶出寺观、回归俗家。

这显示了中国人的特点,尽管允许人人有信仰自由,但人人都不能不履行社会和道德责任。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祭拜祖先不是英语世界中所说的宗教仪式,而是一种社会的和道德的义务。

总之,在葬礼、服丧和祭祀祖先方面,中国人不仅遵循孔子的教导,还走得更远一些,虽然在许多细节上变革曾经是必要的。

注释:

【1】参阅《礼记·曲礼下第二》

【2】参阅《礼记·祭统第二十五》

【3】《中庸》,意为: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

【4】《孝经·圣治章第九》,意为: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

【5】《礼记·礼运第九》,意为:肉体入之于地,灵魂升之于天。

【6】《礼记·祭义第二十四》,意为:体魄腐烂于地下,化为野土;而其灵魂则发扬于上,成为看得见的光明。

【7】《礼记·效特牲第十一》,意为:人死以后,其灵魂上升于天,其躯壳下降于地。

【8】《礼记·效特牲第十一》,意为:祭祀时,或进献生肉,或进献肢解后的牲体,或进献半生不熟的肉,或进献熟肉,也搞不清楚神究竟享用了哪一样,对于主人来说总算是对祖宗进了孝敬之心罢了。

【9】《中庸》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章:
·陈焕章:特别支出——社会交往
·陈焕章:特别支出——祭拜祖先
·陈焕章:特别支出——葬礼
·陈焕章:特别支出——婚礼
·陈焕章:支出之一般标准——社会生活标准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