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焕章:人口的规律 
作者:[陈焕章] 来源:[作者惠赐] 2025-03-13

(一)人口与土地

与人口管理政策有关的,首先是人们的安居。

按照《礼制·王制》,这由司空负责。他用各种工具丈量土地以便人民定居。他区分各种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湿地、沼泽,观察四季的气温。【1】简而言之,第一原则就是人口必须同自然环境相适应。

第二,人口的密度要和土地的幅员相协调。《王制》上说: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2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支配这两个原则的首要前提,即政府对于人口的控制。既然司空负责人民的定居,所以是他,而不是人们自己,按自然环境和土地状况来分布人口。虽然政府可能只是随从民意,但它也十分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因此,人口的分配是政府的职能。

但政府必须符合人民的真正利益,不能硬性改变他们原来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孔子说:

“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3

该书的注者说,山地的居民喜欢动物,岛上的居民喜欢鱼和盐,平原上的人喜欢各种谷物。政府应让他们各自居于已经住惯的本土,不应改变他们的职业,使之生活艰辛。如果人们失去职业,就会变穷。一旦变穷,人们将为所欲为、不受管束,因此,政府对人口的分配势必要与人们的本意相谐调。

所有的学者都赞同人口的多少要与土地的规模相适合的原则。孔子纪元702年(151 A.D.),崔寔说,古代的圣人将耕地分配给每一个人,使土地与人口成比例。现在,一些州的人口稠密,但没有足够的土地养活他们;而另一些州人口稀少,那儿的土地虽然适合种植谷物,却没有开垦。旧时将无业贫民迁移到土地充足之处的政策应该坚持,以开发土地,帮助人民。崔寔的这一理论代表着中国人的普遍观念。

南宋的首都在浙江杭州,邻近首都的地区人口过剩。因此,叶适(17011774 A.K.11501223 A.D.)建议将过剩人口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他说:

“为国之要,在於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有民必使之辟地,辟地则增税,故其居则可以为役,出则可以为兵。而今也不然,使之穷居憔悴,无地以自业。其驽钝不才者,且为浮客,为佣力,其怀利强力者,则为商贾,为窃盗,苟得旦暮之食,而不能为家。丰年乐岁,市无贵粜,而民常患夫斗升之求无所从给。大抵得以税与役自通於官者不能三之一,有田者不自垦,而能垦者非其田,此其所以虽蕃炽昌衍,而其上不得而用之也……田无所垦而税不得增,徒相聚搏取攘窃以为衣食,使其俗贪淫诈靡而无信义忠厚之行,则将尽弃而鱼肉之乎!”【4

结论是应将他们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州。通过这种办法,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发,税收也会增加。人民在外能成为士兵,在家能成为役夫。因此,国家的财富不靠特别努力就能自然增长。他认为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

得注意的是,崔寔和叶适都更重视农业而不是工业,尽管工商业城市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他们认为那里穷人的境况很差,因为他们只是依附者。因此二人都用了“自业”一词作为他们提倡的目标。为了使穷人拥有自己的生计,不依附于富人,国家唯一能作的就是无偿地给他们土地。既然穷人集中的城市土地不足,除非他们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否则他们不可能无偿地得到土地。所以,崔寔和叶适的理论是为了让穷人有一个称得上是自己的职业。换言之,他们是要使依附性佣工成为独立的农民。如果他们看到今天的工厂体制,他们会更强烈地提倡他们的方案。

上述移民政策是建立在经济学原理之上的,我们完全略去了基于军事防御需要的那些政策。但我们将提供古代移民的一些细节。孔子纪元383年(169 B.C.)晁错(卒于398 A.K.)说:

“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5

从这一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移民方面政府扮演着多么主动的角色。这是一段十分有价值的记载,它告诉了我们关于古代制度的一些细节。

自汉以来,移民政策实施了多次。我们以明太祖的一份诏书为例,其发出日期是孔子纪元1921年(1370 A.D.),上面说:“苏松嘉湖杭五郡,地狭民众,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而食不给。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闢,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往临濠开种,就以所种田为己业,给资粮牛种,复三年。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毋许兼并”【6

这份诏书是关于移民的一般规定。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政府要控制人口的分布?按照自由竞争理论,人口会自然而然地分布得很恰当。但在许多情况下竞争不是自由的,特别是对于穷人。首先,他们不会想迁移,因为留恋故土是人类的本性。其二,他们不知如何迁移,因为不知道什么地方好。还有一些障碍,如不同的方言、风俗、和气候,尤其是交通不便,所有这些都阻碍他们迁移。第三,他们没有工具,不能仅靠双手搬家。因此,由政府迁移人口成为必然的事。这是一项好政策,首先是对于穷人本身,然后是对国家整体;不仅对经济生活有利,也对道德和社会环境以及其他许多方面有利。而且,这一政策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的。政府只是以鼓励、激起他们的希望,不是用强力恐吓他们。因此,由政府掌控人口是一件好事。

目前,中国的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西部和北部人烟稀少,所以应从前者向后者迁移。不仅要迁移穷人,也要迁移富人,因为富人有资本。不仅要迁移体力劳动者,还要迁移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拥有更多智力。这样的一个大迁移必须要由政府来执行,目的是使满州、蒙古、新疆和西藏在人口密度方面与中国的内地大致相当。修造铁路、增加行政区、建立公共学校、无偿分发土地、开设工厂、发展各种工业——所有这些都将鼓励移民,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国家应给移民一些减负和特惠,否则他们不愿迁入。同时,应从这些地区选择最优秀的本地人到最重要的城市去学习,目的是汲取优秀中华文化并在他们当地人民中传播。总之,整个国家应该得到统一,以实现孔子的大同理想。没有任何理由需要将中国的内地与其他地区区隔开来,这已成为今日中国的公众舆论。

(二)人口和食物

孔子指出了人口与食物的关系,他说:“所重:民、食。”【7】注者说人民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根本。食物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是人民的生命。因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俗语。

每个人都知道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尤其是自从马尔萨斯的学说提出之后。按照他的观点,如果人口的增长超过国家相应增加或取得的产品,死亡人数会很快超过出生人数,除非人口外迁。【8】因此人口的增长取决于食物的供应。对于不幸者的痛苦,孟子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对梁惠王说,秦国和楚国的统治者侵夺民众的农时,害得他们不能耕种农田,结果使他们的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离散。【9】孟子还对邹穆公说,在饥荒之年,人们看到年老体弱者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年轻力壮者四散逃荒。【10】根据孟子的说法,当没有足够的食物时,人们只有两条路可走:外迁或等死。这两条无疑会抑制人口的增长。

关于调整食物与人口之间的关系,孟子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大原则,表现为保护自然资源、井田制和价格控制等等,也就是普遍增加财富,而不是专门增加食物。他怎么能够认同毫不增加食物、而只是按人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的半吊子办法呢?梁惠王对孟子说,河内年景不好,他就把尽可能多的民众从那里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年景不好时就反向而行。他很自豪地谈到这一方法,但孟子并不赞同他。理由是:君主应采纳永续不断地增加人民财富这一基本原则,而不是将临时移民或运送食物作为一项了不起的措施。【11

(三)人口与财富

维持人口的兴旺最重要的不是土地,也不是食物,而是财富。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财富,就可以更全面地或更集约地利用土地,就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因此,人口与财富的关系才是根本。孔子认同这一原则。如前文所述,孔子到卫国去,他在车上说出了自己的感想:“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12】孔子的回答表明财富对于人口是最重要的。一旦人口多了,第一件事就是要增加财富。尽管他没有给出富民的细节,但这一概括的论述涵盖了全部经济领域。的确,只要是能够富民的事情都应该用来维持人口的兴旺。

孔子赞赏有大量的人口,因为它是国家繁荣的标志。但他认为如果财富分配不均那么大量的人口就不是好事。他说让我们烦恼的不应是担心人口数量少,而应是担心他们不能均享财富。财富均平了,就不会有贫穷,人们就会和谐相处。如果社会关系和谐了,人口的数量就不会太少。【13】因此,无论人口多少,财富是避免贫穷、带来和谐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孔子并不纯粹是经济学家,而是一个总体改革者,所以他从分配的角度、而不是从生产的角度谈论人民的财富,但他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如果财富不能均平分配,即使生产水平很了不起,人们作为整体也将会因为存在贫穷和缺乏和谐而遭受苦难。

《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也指出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首先,广袤的领土必须足以养活相应庞大的人口,其二,同样数量的人口必须具有同样的效率。上面说:“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这里的君子指统治者或官员。前一种不足在于他不能生产足够的财富以养活与土地幅员相当的大量人口,使人们逃离他的领土。因此即使土地充足,人口还是稀少,因为人口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土地,还取决于财富。后一种情况是尽管其人口密度与邻国相当,但其功效只及邻国的一半。这意味着他虽有同样多的人,却比邻国少得一半成果。这就指出了人口的多少与生产的效率不是一回事。仅拥有大量人口是没有用的,除非他们能够生产出同样大量的产品。因此,如果领土广阔而不能养活众多人口,或人口众多却不能生产大量产品,这两种情况都被当政者看作是自己的耻辱。总之,财富的多寡必须与人口的多少相当。

注释:

1】参阅《礼制·王制第五》

2】《礼制·王制第五》

3】《礼制·礼运第九》

4】《文献通考·户口考二》

5】《汉书·卷四十九》

6】《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

7】《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8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Ashey's edition,PP.3940.

9】参阅《孟子·梁惠王上》

10】参阅《孟子·梁惠王下》

11】参阅《孟子·梁惠王上》

12】参阅《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13】参阅《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章:
·陈焕章:天然物和资本——自然
·陈焕章:人口的历史研究
·陈焕章:中国人口众多的社会因素
·陈焕章:人口迁徙
·陈焕章:人口的规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