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上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礼的学说,知道生活标准在孔子的体系中占什么地位。现在我们必须对它进行专门的、确实的研究。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不同的阶层一定有不同的标准,这在孔子的学说中得到了反映。既然如我们所知,存在着五个阶层,所以就有五个标准,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但在某些场合诸侯的生活标准可能与天子相同,大夫的标准与诸侯同,由此向下类推。 我们必须谨记,社会标准除了标志社会等级以外,对经济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们促使每个人按照自己所处阶层的标准来满足需求,有助于使生产出来的财富能足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们激励人人努力生产以使自己升入更高的阶层。因此,孔子为不同的阶层规定了不同的标准。 以宗教消费为例,《礼记·王制》上说: “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1】 这代表着他们的祭祀标准,大致上与他们的经济条件相符。 让我们再以食物为例。每当时机相宜,天子和诸侯可以杀牛,大夫可以杀羊,士杀狗或猪、庶人可以吃较精美的食物。但他们中间任何人都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并没有任何其它理由而这样做。【2】《礼记·内则》中说: “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公侯伯于房中五,大夫于阁三,士于坫一。”【3】 它没有说庶人可以拥有几个碗橱,不过可以理解为与士相同。 古代中国人喜欢拥有大面积铺展的平房,而不是多层的高楼。因此房子的标准通常以面积而不是高度来衡量。但对房屋的高度是有规定的,体现在堂前台阶级数的多少。按照《礼记》,天子之堂有九级台阶,每级一尺,即比地面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4】文中没有说庶人的堂有多高,但从上面的描述以及贾谊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断,庶人的堂一定只有一个台阶,离地面一尺。从这里我们对他们的住房标准略知一二。 中国人关于社会地位有特殊的标志,即玉的使用。对于中国人重视玉的原因,孔子在《礼记》中作了全面解释,【5】但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玉具有与君子之美德相似的所有品质。这一章告诉我们说:“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6】 这些就是悬饰用玉的不同标准,这个例子说明了饰物被赋以什么样的意义。 (二)大夫阶层的标准 我们对天子和诸侯的生活标准不太感兴趣,而对大夫阶层的生活标准感兴趣,因为他们属于中间阶层。《礼记》中有一节叙述大夫的日常生活,可以作为对较高生活标准的描述。上面说: “(君子)日五盥,沐稷而靧梁,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屦进饮。”【7】 孔子曾经属于大夫阶层,他失去职位后,属于士阶层。但他返国之后作为退休官员被授予原来的名号,尽管他已经不在其位。因此,他保持着大夫的生活标准。当颜渊死时,他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但孔子拒绝这样做,他指出,自己的儿子死时,他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而给他买椁。他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8】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遵守自己的生活标准是多么注意。当然,这主要是一个社会影响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但这是说明孔子多么关注生活标准规范的绝好例子。 (三)士阶层的标准 《礼记·内则》中记录了许多日常生活的细节,本质上所有阶层都如此生活。我们可以从中选出一些来说明士阶层的生活标准。这一阶层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的生活与庶人的生活十分相近。尽管庶人可能不会完全遵循士所遵循的那些规矩,然而那些规矩是受到如下教育的人们会有的行事方式: “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逼屦著綦。”【9】 这一描写看起来细节过于繁琐,但这是对古代年轻男子行事装束的生动写照。年轻妇女侍候父母、公婆的时候,其装束与年轻男子相似,不同点是:她们穿着方正的黑色丝袍,也有腰带。他们没有玦、捍、管、遰这些东西,而佩带针盒、线、纩,这些都放在小包中。然后系上作为香囊的项链。 年轻男女如此穿戴好以后,就到父母、公婆处多方照料他们,问他们需要什么,并恭敬地拿来。他们拿来浓粥和稀粥、酒醴、羹、豆子、小麦、菠菜、稻、黍、粱、秫——实际上无论他们需要什么。同时还要给老人奉上枣栗饴蜜,使食物口味甘甜;奉上普通的或大叶的堇菜、鲜或干的榆树叶和最润滑的米汤,使饭菜容易下肚;奉上荤素油脂,使菜肴香浓醇美。待双亲尝了这些东西后,年轻人才离开。 至于年幼的男孩女孩,他们不穿青年男女的全部衣饰,但他们都佩戴项链作为装饰性的香囊。天亮后,他们开始向父母问安,但他们挨在年长的兄姐之后。他们的职责是为父母作些小事。 所有家庭成员,无论住在内屋或外屋,一律都在公鸡第一声报晓后就洗脸漱口、穿上衣服、整理好枕席,然后洒扫内室、外堂及庭院,铺开坐席,每人做好分给自己的一份。太阳升起后,他们各从其业。 除了年迈的父母得到特别的照料,孩童也受到良好的呵护。他们早睡晚起,饮食没有固定的时间。他们需要什么,都预先准备好。父母吃剩下的东西,儿媳们可以吃完,但甜的、多油的、软的食物要特别留给孩童。【10】这具体说明了“爱幼”的原则。 (四)庶人的标准 最重要的是庶人的生活标准。当然,庶人的生活一定比较简单,关于这方面我们不能指望孔子的体系提供太多的细节。但在井田制下,他们享受着很好的生活。孟子概括他们的一般生活水平如下: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11】 按照孟子的观点,人到五十岁无丝不暖,七十岁无肉不饱。如果他们无丝可穿,无肉可食,就是挨冻受饿。【12】因此,对老年人来说衣丝食肉不是奢侈,而是必需。由此看来,我们可以说庶人的生活标准并不低。 “养老”是孔子的一个特有的原则,它提高了生活的标准。按照《礼记·王制》,五旬老人食用的是细粮,不同于给年轻人的;六旬老人常备肉食,以便随时取用;七旬老人一天有两次可口的肉食;八旬老人美食佳肴不断;九旬老人饮食不离寝室,无论他们闲逛到哪里,都要有可口的肉食、汤水相随。【13】有一条严格的规定说,庶人中的年长者无肉不用餐。【14】因此,庶人的标准由老人维持着,永远不能降低。 在井田制的规则中,尽管五十岁的人可以衣丝、七十岁的人可以食肉,但关于比他们年轻者只字未提。我们可以猜想年轻的人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那些东西,它们是特别供给老人的,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是十分有限的。 我们所描述的庶人的生活标准,掺杂着孔子的理论观点。但我们想知道当时人们的实际境况。子夏的弟子、魏文侯(128~165 A.K. 或424~387 B.C.)的相李克【15】有一段有价值的论述,确切地反映了农民的经济状况。因为李克生活在孔子之后不久,比孟子早许多,所以他的描述或许说的是孔子时代的实际情况,他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16】 这一段描述将农民的不幸状况作了一番统计,是我们现在所有的最可靠的历史资料。既然农业是古代中国人的主要谋生方式,可想而知,整个魏国的人经济状况一定都很差。所以李克为救助他们而引入了著名的平籴法。【17】这样糟糕的条件可能不仅限于李克的国家,可能整个中国都这样。难怪孔子首先关注人们的经济生活。 注释: 【1】《礼记·王制第五》,意为:天子祭社神、谷神都用牛、羊、豕 三牲,诸侯祭社神、谷神都用羊、豕 二牲。大夫和士的宗庙之祭,有禄田的用祭礼,无禄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先的荐新之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黍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 【2】参阅《礼记·王制第五》 【3】《礼记·内则第十二》,意为:天子的这种阁架,左夹室五个,右夹室十个。公、侯、伯的阁架有五个,皆置于房中,大夫的阁架是三个,也在房中。士的地位卑下,房内只有一个存放食品的土台子,叫坫,不叫阁。 【4】参阅《礼记·礼器第十》 【5】参阅《礼记·玉藻第十三》 【6】《礼记·玉藻第十三》,意为:从天子到士,他们的革带上一定有佩玉,只有在办丧事时例外。佩玉上有个部件叫冲牙。君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玉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配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用水仓色的玉,用缁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苍白色的丝带;士佩瓀玟,用赤黄色的丝带。孔子闲居,佩的玉是直径五寸的象环,用用赤黄色的丝带。 【7】《礼记·玉藻第十三》,意为:每天要洗五次手。用淘稷的水洗发,用淘粱的水洗脸。梳理刚洗过头的湿发,要用白理木作的梳子;头发干了以后容易发涩,这时要用象牙梳子。洗过之后要喝点酒,吃点东西,同时命乐工升堂唱歌,这对恢复疲劳有好处。洗澡的时候,要用两种浴巾擦身;擦上体用葛巾,擦下体用粗葛巾。从浴盆中出来,要先立在蒯席上面,用热水冲洗双脚,然后再脚踏蒲席,穿上布衣以吸干身上水滴,最后穿上鞋子,接着再喝点酒,吃点东西,以恢复疲劳。 【8】《论语·先进篇第十一》,意为:我属于大夫阶层,是不可以步行的。 【9】《礼记·内则第十二》,意为: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在鸡叫头遍时就都洗手漱口,然后梳头,用缁帛束发作髻,插上发簪,用一条丝带束住发根而垂其末于髻后,戴上假发做的刘海,戴上帽子,系好帽带,系上蔽膝,系上大带,把笏插入腰间。身上左右配上常用之物。左边佩的是手帕、小刀、磨石、小觿和金燧。右边佩的是射箭用的玦和捍,笔管和刀鞘,大 和木燧。打好绑腿,穿好鞋子,系好鞋带。 【10】参阅《礼记·内则第十二》 【11】《孟子·尽心上》,意为:五亩宅田,在墙下种植桑树,妇女养蚕,那么老年人足以穿上丝绸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失时节地畜养,老年人足以不缺少肉食了。百亩耕地,男子去耕种,八口之家足以免于挨饿了。 【12】参阅《孟子·尽心上》 【13】参阅《礼记·王制第五》 【14】参阅《礼记·王制第五》 【15】他的名字在《史记》和《汉书》中有正确的记载,但后者在卷二十四中,将他的名字弄错了,称作“李悝”(今天我们一般称其为李悝——译者注)。 【16】《汉书·食货志》,意为:现在,一般农户一个男劳力负担五口人,耕种一百亩田,一年每亩收粮食案一石半米计算,合计收粮食一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占十分之一计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口粮,每人每月一石米,全家五口一年的口粮是九十石,扣除则剩四十五石。每石粮食卖钱三十,共计得钱一千三百五十,除掉社闾春秋祭祀社神摊派钱三百,尚余钱一千零五十。添置衣服大概每人花钱三百,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钱,光这笔开支就短少钱四百五十。若不幸有疾病丧葬的费用,还有完纳赋税的开支这里尚未包括。 【17】参阅《汉书·食货志》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