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胡春雨:中国文化精神的廉洁底色 
作者:[胡春雨] 来源:[] 2024-12-12

孔子曾经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把握生命的真谛,让有限的生命历程,追寻符合文化理想的生活;展望文明的愿景,孔子曾经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出于历史迷途的反思,关乎人类身心的安顿。当人类迈入文明门槛,始终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让子子孙孙如何活着?或者说,如何避免走丢了自己?中华文化相信人的良知,人类只能依靠自我“救赎”。所谓廉洁文化,包含在这一终极命题中。在物质文明爆炸,各种思潮激荡不已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手记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天有三宝,然后光明普照,让万古长春;人有三宝,然后气质清明,让生命光大。天地覆载之间,从小我到大我,都要活出个精气神,于是有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个宏大的精神谱系,而廉洁恰是一层最重要的底色,让我们在这副画卷上,绘制光明正大而又无始无终的文明图景——这就是廉洁文化。

中国人最高的社会理想,乃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人们“讲信修睦,不必为己”,写着无私;中国人最高的精神境界,由天人合一而万物一体,在这个境界里面,仁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写着无我。中国所以为中国,永远照亮在人类文明的东方,一定拥有伟大的精神支撑,足以让我们顶天立地,踏破万古洪荒。廉洁文化,蕴藏着不可偏离的中华文明之道。

与基督教等宗教文明不同,历经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变,中华文明早已经历了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神秘主义到理性主义的华丽转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人的终极文化理想,不是在灵魂的救赎中,通往个体生命的彼岸;而是在毕生的修为中,期冀生命价值的永恒:从修身齐家的小我开始,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大我。

当有朝一日,曾为耕耘人间乐土而“立德、立言、立功”,便成就了生命的不朽。比较其中精神底色,宗教信仰离不开神圣之氛围,德性养成离不开廉洁以自守。当廉洁上升到文化层面,就不仅是节操之一端,而是来自中国文化精神的整体。

追溯廉洁文化的本意,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堂之边曰廉”,最初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部分。从建筑文化到廉洁文化,其中有个关键转折点,一代“经神”郑玄说得明白:“廉,廉隅也”,从大堂边缘结构的有棱有角引申出君子的品行,进而把刚直、方正、清廉乃至明察等中国式“贵族精神”尽纳其中,韩非子总结:“所谓廉者,必死生之命也,轻恬资财也”。可见,孟子口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乃廉洁文化最好的注脚:因为廉隅刚正,所以威武不屈;因为洁身自守,所以富贵不淫:这才是中国人世代心仪的偶像。

其中,廉是正大的气象,洁是严明的操守,两者体用一源,共同支撑起中国人赖以自立、自爱、自强的君子之道:他的生命如此尊贵,他的精神如此富足,让我们记得最高贵的不是权势,最富足的不是物质,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既然来世间走一遭不容易,不要走着走着把自己走丢了。否则,孟子为什么还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无论享受家庭伦理、获得内心安宁还是传承文化香火,都是回到人的自身价值确定人生方向,不让外物牵着鼻子走,难怪大丈夫的身影如此伟岸。

一个廉字如此之大,足以包藏天下,支撑起“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政治理想。廉洁精神由此涂抹上浓重的政治文化色彩:自古治国就是治吏,而治吏以廉为本。尤其是我们这样大一统的超大规模国家,西方小国寡民传统发展起来的“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很难照搬照用,国家政权处于社会运转的中枢,掌握着大量资源。强大的政权最怕的就是腐败,很容易将自己从内部摧毁,让眼前的繁华化作南柯一梦。放眼历史,廉政的传统与反腐的斗争,贯穿千古兴亡,经验教训弥足珍贵。

在中华元典中,一部《周礼》寄托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为天下太平立法。在吏治考察方面,处处抓住一个廉字不放,是为“六廉”。据其《周礼·天官冢宰》篇记载,中国式好干部的标准:“一曰廉善”,干好工作,树立口碑;“二曰廉能”,办事干练,政令畅通;“三曰廉敬”,积极作为,防止懈怠;“四曰廉正”,以德帅才,行不由径;“五曰廉法”,法治政府,依法执政;“六曰廉辨”,心明眼亮,明白做人。无论从哪个方面考察,都是廉字当头。其中原理,还是郑玄一语道破:“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本就是根,是生命力之源,在中国政治史上,监察与巡视、考绩与奖惩等制度文明随之发达。

到了汉代,重要的选举渠道就是孝廉,与后世侧重以文章取士的科举考试不同,孝廉无疑乃两个德目。在中国人的道德哲学里,“百善孝为先”,乃道德养成之根;紧接着来了廉,乃立身从政之干,意味着立定脚跟然后行稳致远,廉洁文化对国家治理的基础作用可见一斑。

相反,一个伟大时代的崩溃,往往从廉洁文化的萎靡开始,让人在醉生梦死中忘记了世界,丢掉了自己。譬如商朝的灭亡,就是用腐败把自己陷入灭顶之灾,把机会拱手送给了艰苦奋斗的周人。《韩非子·喻老》记载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对最高统治者而言,一双象牙筷子委实值不了几个钱,可怕的是由奢靡之渐,丢掉祖先勤俭克制的传统。周公在《尚书·酒诰》中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上下穷奢极欲,沉湎酒国,驯至纲解纽弛,土崩瓦解。汉朝末年,同样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地步,呈现出系统性、塌方性腐败的末世景象。最终获罪于民,后果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葬送了汉朝四百年江山,紧接着是六朝四百年大乱,天崩地坼。回顾历史,令人心惊肉跳。

反思其中的道理,是欲望的膨胀吞噬了美德,人类在追名逐利的同时,不难沦为欲望的奴隶。《礼记·乐记》阐释了文明盛衰的人性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人欲横流导致人心失坠、社会失序,“此大乱之道也”。孔子开出一副看似迂腐的中药方,“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管理人类欲望、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乃中华文化主要着眼点之一。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让人回归自我“收其放心”,荀子侧重以完善的社会机制,“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让人们各得其所,形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环。毕竟,“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急功近利怕的是走不长远,廉洁文化让人们避免在世路上跑过头,溺丧欲海之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廉洁文化首先是养成撙节、敬畏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心存廉耻、珍视名誉。孟子说的好“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阐释道“此心无人欲之蔽,便是天理”,让人们在繁华中复归本性,其所谓“人欲”乃“流而至于滥”的私欲,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先哲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仁义礼智,性也”,物质进步是手段而非目的。历经千秋百代,廉洁文化写入国法家规,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色。当现代化到来,科技爆炸、物质丰富,源自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传统,我们未必理解其深层的人文精神,却沦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在廉洁文化的浸润里,无论富贵还是贫贱,让我们顺从性命之理,活出人生本色。它既可以是守正不移,又可以是风月无边。出而担当世事,可以是杨震“天知,地知,子知,我知”的廉洁自律,可以是于成龙“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的廉正自守;退而乐享林泉,可以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淡泊,可以是苏东坡“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逍遥豁达。

可见,廉洁文化是道德自觉也是忧患意识,是胸怀天下也是乐天知命。其中真义也不是特别复杂,就是让今人生活出人生的境界,让子孙拥有康乐的生活。

(作者简介:胡春雨,字思农,山东作协会员,《齐鲁晚报》签约作家)


相关文章:
·胡春雨:政协文史笔记——国之大者
·胡春雨:中国文化精神的廉洁底色
·翟玉忠:儒家与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翟玉忠:找回中国本土政治经济理论
·翟玉忠:中国科举制弥补了西方民主制之不足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