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焕章:经济学与伦理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和谐 
作者:[陈焕章] 来源:[作者惠赐] 2024-08-15

宋儒不敢言利的原因是他们将利和义尖锐对立起来,认为它们必定是互相排斥的。但真正的儒者将经济学与伦理学谐调了起来,统一了利和义,认为真正的利是义,违反义的近利从长远看根本就不是利。义与利的本质是同样的,只是用不同的词表达而已。

孔子生活于封建时代,通常是同君王交谈,所以他不喜欢言利,而是代之以义。我们知道君王一般关心利,不关心义,关心财富而不关心美德,那么为什么要孔子言利而不是言义呢?但如果孔子只对他们说义是好的,而不说义就是利,他们将不会信他,将不会行义。因此,孔子清楚地指出义是真正的利,追逐近利是一种自杀政策。

《大学》中阐述这一原则说: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悻而入者,亦悖而出……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为了解释一个国家真正的利不是金钱利益,而是义,文章引用孟献子的话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实际上,失去财富比失去正义要好。

《大学》总结道:“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1】

孟子也给出了同样的原则,当他遇到梁惠王时首先拒绝言王所言之利,只是说仁义二字。然后他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利不是利,如果一个君王、高官、士和庶人都试图从别人那里谋利,这个国家将是危险的,他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2】

然后他转到了仁义这一真正的利,他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

《大学》和孟子所言是针对君王和政府的,但是义就是利这一原则对于全人类都是正确的。中国人将这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它。这是为什么中国商人有着最高道德标准的原因。的确是“诚信为本”!如果义不是利,人的道德将和禽兽一样低。但是今天,人类的演进已经到达了目前这样的阶段,它证明了义就是利,正义越多,我们将越繁荣。

既然义就是利,那么为什么孔子不像言义那样常常言利呢?人性已经是自私的,社会已经是功利的社会,人们天生就知道狭隘的利,不需要再教他们。如果像孔子那样伟大的教师常常言利,将使人们更加重利轻义,更多地关注金钱,更少地关注品行。他们将以孔子教导为由原谅自己,用孔子的话作为借口。因此,孔子不常言利,而是代之以义。亚当·斯密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他说:

“人类思想中最有益于社会的原则自然不被标识为最荣耀的,饥饿、干渴和性激情是延续人类种族的伟大力量,然而它们的几乎所有表露都会引起蔑视。同样的,思想中提示交易、易物和交换的原则,尽管那是人文文化,商业和劳动分工的基础,仍然不被标识为可亲敬的……简单的原因是这些原则已经如此强固地植根于人性,已经不需要那些脆弱的原则(比如慷慨)所需的外加力量。”【4】

况且,社会利益和社会正义是相谐调的,而个人利益不总是和个人正义相协调。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他认识到存在着一些背离正义原则的个人利益。阳货是孔子时代的一个坏官员,孟子引用阳货的话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6】孟子认为有时经济利益和伦理原则是相矛盾的。因此孔子说君子见利思义。《礼记》上也说:“见利不亏其义。”【7】

注释:

【1】意为: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2】《孟子·梁惠王上》,意为:倘若不顾义而看重利,那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

【3】《孟子·梁惠王上》,意为:重仁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

【4】Lectures of Adam Smith,p.232。

【5】《论语·述而篇第七》。

【6】《孟子·滕文公上》。

【7】《礼记·儒行第四十一》。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章:
·陈焕章:消费的一般原则——礼的学说
·陈焕章:消费的一般原则——人欲
·陈焕章:经济政策及经济学之分部——经济学之分部
·陈焕章:经济政策及经济学之分部——自由放任政策
·陈焕章:经济政策及经济学之分部——政府调控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