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焕章:消费的一般原则——礼的学说 
作者:[陈焕章] 来源:[作者惠赐] 2024-11-08

虽然孔子承认人欲,允许它们得到满足,但他不允许人欲没有节制。因此,他建立了加以节制的规则,这就是礼。礼是指在各方面都合宜的行为规范。“礼”这个词的外延太广,在英语中除了“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或许可以涵盖它的全部意义之外,没有真正的对应词。不过,我们是在考察消费的原则,所以只局限于与消费相关的礼。我们将礼的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欲望的满足,另一类是为节制欲望,这些是礼的主要方面。还有其他许多细节,我们将在其他章节于以研究。

(一)欲望的满足
礼的第一个功能是人类欲望的满足。荀子极为清楚地指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 ,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1】
从荀子的论述中我们知道礼的基本目的是满足人欲,礼不是源于宗教或伦理意义,而是出于经济的欲望。【2】因此,经济欲望是文明的基础。
孔子学说体系的一个特点是他将人欲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将经济和伦理因素合为一条原则。他说: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3】
这是孔子体系最精彩的部分。他的原则来自天,在地上建立起了他的真实王国。他的体系不是非人性化的,而是人性化的;不是纯理论的,而是结合实际的;有点精神性,但是十分物质性;是伦理的,但同时也是关于经济的。他特别强调,当礼体现在人身上时,它们养人之欲。他不仅关注内心和思想,也关注身体;不仅注重个人,也注重社会和外交。确确实实,他将经济需求作为道德说教的基础,为经济欲望的满足设计了各种社会机制。天之道包括在人欲之中,社会和精神的责任通过身体的和物质的渠道得以履行:没有经济学就没有伦理学。他使经济学与伦理学合而为一,使人欲的满足成为礼的首要功能。
在这一点上,孔子建立了不同于老子和墨子的宗教。他们是孔子两个最大的对手,但孔子超越了他们。这是因为他们的宗教即道家和墨家不能满足人欲。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4】
这与孔子学说针锋相对。在此,老子与墨子相似。墨子的经济学说完全依赖于节俭,他将人的消费削减到仅以维生,反对礼乐,使生活变得尽可能地不舒服。道家和墨家极其不自然,是不可行的,因为他们不满足人欲。但杨朱将道家改造成类乎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
在经济原理的基础上,孔子使他的宗教不仅不同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墨家,也不同于外来的佛教。
在《尚书》中有《酒诰》一章,其中张栻(16841731 A.K. 或11331180 A.D.)作了一篇著名的解说,说明了佛教与儒教的不同。我们引述如下:
“酒之为物,本以奉祭祀、供宾客。此即天之降命也。而人以酒之故,至于失德丧身,即天之降威也。释氏本恶天降威者,乃并与天之降命者去之;吾儒则不然,去其降威者而已。降威者天,而天之降命者自在。”
“为饮食而至于暴殄天物,释氏恶之,而必欲食蔬茹;吾儒则不至于暴殄而已。衣服而至于穷极奢侈,释氏恶之,必欲衣坏色之衣,吾儒则去奢侈而已。至于恶淫慝而绝夫妇,吾儒则去其淫匿而已。”
“释氏本恶人欲,并与天理之公者而去之;吾儒去人欲,所谓天理者昭然矣。譬如水焉,释氏恶其泥沙之浊,而窒之以土,不知土既窒,则无水可饮矣。吾儒不然,澄其沙泥,而水之澄清者可酌。此儒释之分也。”【5】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对孔教与基督教作一个对比。在基督教中圣保罗的地位比孔教中孟子更重要,因为保罗是基督教真正的创立者。我们考察《提摩太前书》,他说“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就是神所造叫人感谢着领受的”是魔鬼的原理。【6】这与孔教十分相似,但有一点不同。关于婚姻,孔子不仅不禁止它,还认为它是必须的。在孔子的所有门徒中没有人主张独身主义的,虽然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去实行它。但耶稣视那些独身的男人是“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7】保罗也说:“我说男不近女倒好。”【8】这正是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因此使徒和神父们从来视婚姻为必不可少之恶,直到今天天主教仍坚持这一正统观点。这同佛教相似,但与孔教完全不同。
关于婚姻,基督教比孔教严酷得多,但关于吃肉,基督教则有点放纵。保罗说上帝创造肉“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就没有一样可弃的。” 同孔子的学说相比较它显得狭隘,不十分人道。因为人也是上帝的造物,我们怎能说我们可以感谢着吃他的肉呢?说上帝的所有造物都不可弃之不食,这不是有说服力的理由。当然,现在我们可以,也应该吃肉。但我们不能将吃肉基于这样的论说之上。
孔子尽管没有完全戒绝吃肉,但有这种禁欲趋向。在《礼记·王制》中有一条规定:没有充分理由不允许任何人杀害动物。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9】有一种说法认为孔教的倾向是戒绝食肉,因为有一个“远庖厨”的原则,“厨”是牺牲品被杀和烹煮的地方。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0】这是培育人道精神的方法。《礼记》上说:“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11】《春秋繁露·仁义法第二十九》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孔子将爱延及动物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都是上帝创造的。但因为孔教是讲求实际的,它并不坚持在现有条件下戒绝食肉。孟子说:“(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2】这是施爱的标准,它同三世说相协调。按照康有为的观点,当我们有了肉的合适的替代品,我们将完全戒肉。那将是孔子的太平世。
简而言之,关于戒肉,从仁爱的角度说佛教最高,但它是不可行的。保罗的理论有点残酷,尽管食肉是免不了的事实。孔教在佛教与基督教之间走了中间路线,它完全赞成仁爱这一原则,但实践时只能逐步做到。这是中庸之道。
上述所有讨论不是作为宗教的比较研究,只是为了说明孔子统一经济与道德因素这一事实,说明这是其宗教的特点。
(二)欲望的节制
A、道德约束
礼的基本功能是欲望的满足,其次是节制欲望。然而节制消费可以建立在许多基础之上,居首位的是伦理基础,即自我约束。《礼记·乐记》上说: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13】
由此我们知道为何道德因素进入了经济领域。首先,人的本性存在欲望。第二,当他受到外物刺激时,欲望变得更加活跃。第三,他的欲望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增长,而知识的增长是事物显现的结果。第四,外物对人的刺激是无休止的,人欲也是无限的。由于这四个原因,如果人没有任何道德的考量而只被经济欲望所驱使,社会将变得毫无秩序,人类的大多数将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
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必须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节制最好出于每个人自己。每个人都有上帝赋予的善的本性。如果他能回归自我,将使自己的心灵成为身体的主人,他的欲望将从内部得到约束。这是对人欲的道德节制,它有两个目标:一方面,防止人心的背叛和欺骗以及放纵和暴力导致失序的产生,这是伦理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它为病弱、愚昧、胆小、老幼、孤寡、或人单力薄者提供物质上的需求,这是经济方面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伦理上控制消费,但它的结果将是帮助其他人满足消费,使财富在全社会得到合理分配。
B、社会约束
节制经济欲望的第二个基础是社会秩序。在儒家经典中,社会被分为五个层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每个阶层有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调节。关于食物、衣服、住所、家具、饰物等等,法律都有一定的规定。比如,天子有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没有庙,他们在自己的住屋里祭祖。还有,男孩出生后三天,要举行迎接他的仪式。如果他是天子或诸侯的长子,就要杀三牲;如果是大夫的长子,则杀两个小的动物;如果是士的长子,只杀一头猪;如果是庶人的长子,则杀一头乳猪。如果他不是长子,供品按等级各减一等。
《春秋繁露》上说:“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敢服狐貉,刑余戮民不敢服丝玄纁乘马,谓之服制。”【14】
所有这些规矩都是古代的风俗,为孔子所认同。当然,他们极大的阻碍了经济发展,但他们有三大根本目的。
首先,是道德理由。《韩诗外传·卷六》【15】上说:“古者有命:民之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然后命得乘饰车骈马,未得命者、不得乘饰车骈马,皆有罚。故民虽有余财侈物,而无礼义功德,则无所用。故皆兴仁义而贱财利,贱财利则不争,不争则强不陵弱,众不暴寡。”
《尚书大传》、《说苑》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将道德标准置于生活标准之上,这是孔子一个重要的原则。除非提升道德标准,否则你不能提高生活标准。道德家可以得到所有的物质享受,而金融家一无所得。因此,当人们兴仁义而贱财利,这两个标准就会等同起来。
其次,是社会理由。理论上人人生而平等,但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平等的。因此,君子应该居于高位,而庶民只能居低位。仍是居高位者享受高水准生活,居低位者应满足于低水准生活。如果庶民能使用统治阶层使用的一切,他们将不会尊敬后者的权威,而力图篡夺之。这样,社会将陷入混乱,暴力横行——在君主制下尤其是这样。因此,社会当有分,衣服当有制。《尚书》上说:“车服以庸。
谁敢不让,敢不敬应?”【16】
N. W. 西尼尔也指出了社会分层的意义:“当然,我们不是要推论说所有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私人花费必然是无益于生产的。除非以某种华贵排场来引得俗人的敬重,否则居社会高位者很少能较好地完成职责。”【17】这一理论同孔子的学说相似。
最后,是经济上的理由,这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满足人类欲望的财富总是无限的,那么即使没有节制消费,仍不会有道德腐化也不会有社会混乱。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财富是有限的,它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欲望,所以分配原则的问题产生了。儒家相信,在分配财富以前,首先要建立起不同社会地位的消费标准。如果没有法定的消费标准,仅靠最终效用规律来调节,即使分配十分公正,也不会有人感到满意。这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春秋繁露》上说:“嗜欲之物无限,其势不能相足,故苦贫也。”【18】
现代经济理论是通过增加消费来扩大生产,但孔子的理论是限制消费。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中国没有机器,没有奴隶,农业是本业。所有的劳动都依仗两只手。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让现有的生产扩大呢?当然,孔子赞赏发明和改进。但在现代机器产生以前,没有扩大生产的划时代进步。在当时,所有人都怕生产赶不上消费,谁敢建议人们通过增加消费去刺激生产的增长?因此,节制消费尽管不是令人高兴之事,然而在当时是经济社会的必要手段。
此外,限制消费有鼓励生产的效果。所谓生产,我们指的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价值的生产。如果高阶层的人比低阶层的人消费更多,低阶层的人会羡慕高阶层的人,并努力提升自己到高阶层,以享用同样的消费。按照孔子的学说,没有固定不变的社会地位之分配,而是每个人以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得到相应的地位。高阶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无论何人都不难成为“有命”者。如果他想享受更多消费,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较高的阶层。如果他提升到了较高阶层,就会为社会生产更多的价值。如果他消费更多,社会物质生产的总量必须更大。因此,对消费实行规制不会阻止、而是推动社会的进步。
C、财力条件
节制人类欲望的第三个基础是个人的财力条件。一天,子路说:“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教导他说:“啜菽饮水尽其欢【19】,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20】
另外,子游问有关丧葬用具之事,孔子回答说:“称家之有亡。”子游又问:“有无恶乎齐?”孔子回答:“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21】而且《礼记·曲礼》指出贫穷的人不必苛求他非要用金钱财物为礼。
大家知道孔子提出了许多礼的细节,然而涉及经济问题时他写得最简单最有说服力。孔子确是一个十分务实的人。他总结人生的原则说: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22】
人们也许会说量入为出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不需要孔子的特别教导。这可能是对的。然而当我们考察人类欲望时,发现有财物的人花费过度,没有财物的人花费超过他们的承受力。前者会扰乱社会秩序,至少是一种经济浪费。后者使穷者更穷。虽然穷人花费到一定限度无法再花了,他们仍可以穷其所有,或向人借钱、预支未来收入,更有甚者不惜腐化和偷盗。这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罪恶。而且,就算一个人花费与财富相称,但他不满意于穷困境状,精神上也会遭受极大的痛苦。如果遵循了孔子的教诲,他就不仅能维持他的财力状况不至于每况愈下,还会享受到人生的巨大幸福。《礼记·曲礼》中说:“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23】
D、时间因素
节制欲望的第四个基础是时间因素。子思说:“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
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24】他说的“礼”指的是伦理上的各种考量、社会律令和所有其他的适当规则。这些原则上面已经论及,现在我们将讨论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的原则非常广泛,包含了有关财富花费期间的所有事。首先,国民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考量。曾子说:“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25】因此,国民精神状态是时势判断的主要晴雨表,决定着花费的尺度。但我们必须理解君子不屈节附从于一时的国民精神状态,而是立身以为国民自正的标杆。这是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说,不给已经盛行的陋习火上浇油,不走任何极端,而是引导当时的国民回归和保持中道。
孔子说:“国家未道,则不充其服焉。”【26】《礼记·少仪》也说:“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屦丝屦,马不常秣。”【27】这五件事作为国家奢糜时显示节俭的例子。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在判断时间因素时谷物的收成特别重要。如果谷物欠收,消费就应削减。《礼记·玉藻》中说:“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上面还说:“年不顺成,君衣布搢本……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28】《礼记·曲礼》说: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29】
《春秋》中有如下原则:在歉收的年头不进行任何公共工程的建设。其基本思想是,在坏的年头所有的开支应减到最低限度。因为建筑工程是最劳民伤财的,所以《春秋》以之为例。但我们必须清楚,在古代公共工程是由强制性的劳役完成的,因此,如果人们在坏年景被征召劳役,会是雪上加霜。自从雇工制度在宋朝建立起来以后,公共工程成为坏年景里帮助穷人的聪明办法。该计划是以工代赈,因为这样他们可以拿到薪水。
如果谷物欠收,不仅凡人要削减消费,神灵也要共度时艰。《礼记·效特牲第十一》中说:
“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30】
通过这一规定,神灵与凡人同甘共苦。实际上年景不好时宗教开支必须削减。孔子说:“祀,以下牲。”【31】
作为对时间因素的补充,还要提一下地理因素的考量。《尚书》说:“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32】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觊觎来自其他国家的奢侈品,你就不会堕入诱惑的深渊。看来这主要是道德上的考虑,而非经济上的。
不过关于地理因素也有一条真正与经济有关的训导,《礼记》上说:
“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33】
这既是经济上的,也是符合节约原则的。一方面,礼仪容易做到,因为他们不需要来自外地的某些东西。另一方面,节省了金钱,因为从外地取得物品会增加不必要的花费。
注释:
【1】《荀子·礼论第十九》,意为: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2】儒家称为礼的东西实际就是满足欲望的消费规则。孔子用“礼”一词而不用经济术语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
【3】《礼记·礼运第九》,意为:礼一定是源出于太一和天,其次效法于地,其次效法于五祀,其次效法于四时,而且合乎每月行令的准则。礼在人事上也叫做义,具体表现为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等项礼仪。所以说,礼仪这个东西,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仪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使彼此团结得像肌肤相接、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
【4】《老子·十二章》
【5】《酒诰说》
【6】《提摩太前书》4:3。
【7】《马太福音》19:12。
【8】《哥林多前书》7:1。
【9】《礼记·祭义第二十四》,意为:哪怕是砍伐一棵树,哪怕是捕杀一只禽兽,只要砍伐、捕杀得不是时候,就是不孝。
【10】《孟子·梁惠王上》,意为:君子对于禽兽,见到活着的就不忍心再见到死的,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自此君子远离厨房。
【11】《礼记·玉藻第十三》,意为:凡有仁爱之心的君子,都离庖厨远远的,以免耳闻目睹禽兽之被宰杀。对于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君子是不会亲自动手宰杀的。
【12】《孟子·尽心上》,意为:君子由亲近亲人而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而爱惜万物。
【13】《礼记·乐记第十九》,意为;所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之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正途上来。人生来中爱静的,这是人的天性。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冲动,这就是人的本性。外物的各种影响使人产生了不同的感觉,人们的喜好和厌恶的情绪就反应出来了。人们对好的事物总是不会主动拒绝,外界的美好事物持续存在,不断诱惑人,如是人们不能反省自己,就会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这样就会丧失人的其他天性。外物对人的影响诱惑是种类繁多,无穷无尽的,如是人的好恶心情没有节制,那么在外物的影响下,人就会被某一外物所诱惑而深陷其中,成为某一事物的俘虏,而失去人的自然本性。人变成某种事物的追随者,就会失去人的天性,而执着于某一个欲望,这样就会有悖逆之心,虚伪之心,产生反抗别人的劝说,出现虚假敷衍的心态,就会发生纵欲放荡,为非作歹的事情。于是强暴的人就会胁迫弱小的人,多数人就会欺凌少数人,聪明人就会欺骗愚笨的人,勇敢的人欺侮怯懦的人,生病的人没有人照顾,老幼孤独者无依无靠,这就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呀。
【14】《春秋繁露·服制第二十六》
【15】作者韩婴,是注《诗经》的三大最古老权威之一,汉文帝(373395 A.K.或179157 B.C.)时任博士。
【16】《尚书·皋陶谟》,意为:用车马衣服酬劳他们。这样,谁敢不让贤,谁敢不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
【17】Political Economy,PP,56-7。
【18】《春秋繁露·度制第二十七》。
【19】即使在孔子的时代,喝水也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但今天美国将水作为民族的钦料。
【20】《礼记·檀弓下第四》,意为:子路说:“贫穷真叫人伤心啊!父母在世时没有什么可以供养,父母去世后,又没有东西可以按照规矩办丧事。”孔子说:“生前,尽管是粗茶淡饭,但只要总是让父母高高兴兴精神愉快,这就可以说是做到孝顺了。死后,尽管所有衣衾仅够掩藏尸体,而且是敛罢立即就葬,有棺而无椁,但只要是根据自己的财力尽力办事,也就可以说是合乎丧礼的要求了。
【21】《礼记·檀弓上第三》,意为:夫子说:“和家庭财力的厚薄相称就行。”子游说:“如何掌握厚与薄的标准呢?”夫子说:“如果财力雄厚,也可不超过礼数的规定。如果财力不足,只要衣被可以遮体,敛毕就葬,用手拉着绳子下棺,如此尽力而为,也不会有人责怪他失礼呀。”
【22】《中庸》,意为: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23】《礼记·曲礼上第一》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奢淫佚;贫贱的人懂得爱好礼,就会心无所怯,志无所惑。
【24】《礼记·檀弓上第三》,意为:我听说,按礼的规定应该做的,如果财力不足,君子是无法行礼的。按礼的规定应该做,财力也足够,但没有机会,君子也是无法行礼的。
【25】《礼记·檀弓下第四》,意为:国君无道,君子耻于一—按礼仪去做。国人奢侈就表现出节俭的作风;国人太俭朴时,要处处表现出礼仪。
【26】《礼记·玉藻第十三》,意为:在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国君的礼服就不必求其全备了。
【27】《礼记·少仪第十七》,意为:国家财政紧张时,车子就不要雕刻花纹,铠甲也不用组带缘饰,食器也不用刻镂,有身份的人也不要穿丝鞋,马也不经常喂以谷物。
【28】《礼记·玉藻第十三》,意为:如果年成不好,则天子也要率先节俭,穿素服,乘素车,吃饭时也不奏乐……如果年成不好,国君要自我贬损,穿麻布之衣,插竹制之笏……不兴土木工程,大夫也不许造新车。
【29】《礼记·曲礼下第二》,意为:遇到荒年,庄稼没有收成,国君就不再杀牲吃肉,马也不用谷物喂食,驰道上的草也不除,祭祀时也不再奏乐。此时,大夫们不再加食稻梁,士人可以饮酒,但不得同时奏乐。
【30】《礼记·效特牲第十一》,意为:八蜡有探明四方年成的作用。如果四方风不调雨不顺年不成,就不举行八蜡之祭,这样还可以让百姓少花一些钱。东西南北四方,哪一方风调雨顺年成好,哪一方才举行八蜡之祭,老百姓也好借此机会痛饮一番,松弛一下一年的紧张劳动。
【31】《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意为:凶年祭祀用牲的规格要比平时降等。
【32】《尚书·酒诰》,意为:文王还告诫我们的臣民要教导子孙珍惜粮食,使我们的思想善良。
【33】《礼记·礼器第十》,意为:所以,不到节令的动植物,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子是不拿来作为祭品的……住在山里,却以水里产的鱼鳖作为礼品;住在水边,却以山里的鹿豕作为礼品。这样的作法君子认为是不懂礼。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文章:
·陈焕章:消费的一般原则——礼的学说
·陈焕章:消费的一般原则——人欲
·陈焕章:经济政策及经济学之分部——经济学之分部
·陈焕章:经济政策及经济学之分部——自由放任政策
·陈焕章:经济政策及经济学之分部——政府调控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