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宗教的创立者都会关注上帝,不过孔子关注人。《礼记·礼运》中他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1】他的意思是说人是精神的存在。他还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2】这里,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也是物质的存在。他将人情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圣人)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3】 那么什么是人情呢?按照孔子的的观点,人有天生的,不学而能的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最后的人欲是其中最强烈的。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4】 事实上,孔教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加人性化,人类是其教化的对象,人情是其耕耘的田地。因为欲是人类最强烈的感情,无论一个人多么具有精神性,饮食男女的经济需要总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所以说人欲既是伦理学的、也是经济学的出发点。 孟子时代的儒生告子说:“食色,性也。”【5】孟子说:“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6】当然,孔子及其门徒不是说人应听凭自己的欲望所驱使,不过他们认识到人的欲求对于人是必须的。因此,从孔子直到周敦颐(1568~1614 A.K. 或1017~1073 A.D.)之前,儒家从来不提倡灭人欲之说。孔子真正的教义不是说人不应有欲望,而是说欲望越少越好。《礼记·曲礼上第一》上说:“欲不可从……乐不可极。”这是孔子有关人类欲望的真正教导。 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的理论建立在与孔子同样的基础之上。马尔萨斯的两个假设是:“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7】这两个假设与孔子的理论十分相似。然而,马尔萨斯从这些欲望发展出了他著名的人口论,而孔子则提出了一个总体哲学体系。这是因为马尔萨斯是一位专业经济学家,而孔子是最广意义上的一位大师。然而从他体系中的相关部分来看,孔子显然也是一位经济学家。 人欲是不断增进、而且永无止境的。荀子描述这一性质时说: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8】 注释: 【1】《礼记·礼运第九》,意为:人是感于天覆地载、阴阳二气交合、形体和精灵结合、吸收五行的精华而生。 【2】《礼记·礼运第九》,意为:所以说,人是天地的心灵,是五行构成的万物之首,是懂得何时应该吃何味为好、何时应听何声为好、何时应穿何种颜色之衣为好的一种精灵。 【3】《礼记·礼运第九》,意为:圣人把人情当作天地,所以圣人就是天地的主人。 【4】《礼记·礼运第九》,意为:饮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所在。死亡贫苦,是人的最大厌恶所在。 【5】《孟子·告子上》 【6】《孟子·万章上》 【7】Principle of Population,Ashley's edition, P.6。 【8】《荀子·荣辱第四》 (节选自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翟玉忠译,陆寿筠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