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让我们将孔子所作的《尚书》第一章《尧典》作为其政治方案的代表。按照此书,整个政府分为九个部门。第一个部门管水土,是由首相管理的内务部;第二是农业部,第三是教育部,第四是司法部,第五是劳工部,第六是自然资源部,管理森林、动物和矿藏;第七是宗教部;第八是乐部,第九是通联部,这是君主与人民间的媒介。这九个部中没有一个是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这显示了民主原则;也没有一个是为了准备战争的,显示了和平的原则。其中第一、二、五、六部负责管理经济的运行。从《尚书》第二章来看,似乎商业的管理也属于第一部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整个政府都是经济发展的工具。的确,没有经济就没有政治,政府主要是因经济理由而存在。这说明,那不是一个军国社会,而是一个工艺社会。 在《论语》中也有一章明确地说明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当孔子最好的弟子颜渊谦虚地问如何理国时,他实际上是问一统天下的帝国应如何治理。孔子回答说: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1】 这一节为历代学者所称道,但没有人懂得其精义。它的真义同《大学》的最后一章相近,其主题是国家治理和均平天下,只有两种方法能达到这一目的,即理财与尚贤。上述这一节正好包含了这两个原则。远侫人是尚贤原则的反面说法,而所有四个正面陈述都是有关经济的原则。夏历最合乎季节,采用它意味着在最佳时节作农活。殷辂最经济耐用,乘坐它意味着使用经济耐用的交通工具促进商业。周冕最漂亮,戴用它意味着提高工艺标准。历法、车子和冠冕这三样东西分别涉及农业、商业和工艺。这三句话主要与财富的生产而不是消费有关,而提及音乐的第四句则涉及消费。舜的韶乐和武王的武乐是古代最好的音乐,仿效它们意味着在最高雅的层面上提高生活水平。而远离郑声只是为了防止纵欲。孔子给了颜渊六个规则,四个是正面的,两个是反面的。但六条中有五条是经济原则。事实上,无论是管理诸侯国还是管理大一统帝国,第一就是改革经济生活,第二是任用贤者,这就是该节的精义,虽然孔子用了形象的比喻。除非我们理解了孔子说的是经济生活,否则我们将如何解释历法、车子和冠冕与国家管理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旧有的解释,孔子的回答毫无意义。但按照我们的解释,它说明政府主要关注的应是经济生活。 孟子也承认经济是政治的主要目的。当滕文公问他管理国家的适当方法时,他回答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说的“民事”是指人民的经济生活。紧接着他解释了恒产对于人民的重要性——就像他告诉齐宣王的一样。他的结论是:改善人们经济状况要靠井田制。孟子的回答十分有意义。滕文公问的是国事,即政治,而孟子的回答是民事,即经济。表面看来孟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但实际上他是从根本上作了回答,因为人民的生计才是主要的国事。如果一个统治者能认真地关注此事,他就会管理好国家。简而言之,经济之外无政治,真正的政治就是经济。 注释: 【1】《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意为: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