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翟玉忠:站在青藏高原才能看清东西方文明大分野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21-05-11
何谓西方?何谓东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深陷欧洲中心主义陷阱不能自拔。

 
英语中“东方”一词Orient,来源于拉丁语Oriens,意思是“升起”,指太阳升起的地方;“西方”一词Occident源自拉丁语Occidens,指太阳落下的地方。在罗马人看来,以亚平宁半岛最东端划一条直线,以东是东方,以西是西方。
 
按这种分法,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希腊也属东方。正是希腊人,将东西方赋予了深深的西方中心论色彩。东西二元对立,优越的西方与野蛮的东方对立——这种观点随西方与波斯等东部国家的冲突不断加强,直到近代成为西方世界野蛮殖民的合法依据。
 
西方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必然遇到严重挑战。当欧洲人将视野投向远方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念。公元1113世纪,十字军开拓了西方视域,天主教会把“东方”的范围扩展到了阿拉伯地区。18世纪时,印度和中国也被纳入“东方”的范畴。20世纪,东、西方方位概念已被彻底突破,亚洲和位于西方的“北非”都成了东方,欧洲和美洲则属于西方。
 
以西方现代性(扩张)为中心,对世界“井底之蛙”式的文化分割是灾难性的,因为目前东西方的划分根本不能反映地球文明版图的自然特征。印度和西方同源于印欧语族,且从4000多年前开始,欧亚非旧大陆青藏高原以西的三个文明古国,尼罗河的埃及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就形成了复杂的,以都市为中心的交流网络,美国史学家威廉·H·麦克尼尔、约翰·R·麦克尼尔父子将之称为“尼罗河—印度河走廊”。【1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伊拉克南部乌尔的一座王后墓中发现了一块“饰板”——闻名世界的“乌尔旗”。(如图2-1)它上面的精美镶嵌: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红色大理石来自印度,贝壳来自波斯湾。将各种材料黏合有一起的,是中东地区如今巨大的财富之源——石油。
 image.png
图2-1 伊拉克南部出土的乌尔旗。(图片来源:【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余燕译,新星出版社,2014年,第66页。)
 
乌尔旗的年代在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2400年之间,从那时起,除中国之外的三大古文明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学家黄纪苏先生对中国有个精炼的概括:“地理上自居一隅,文化上自成一格,政治上自成一统。”【2】为什么中国会成为三大文明古国之外相对独立的文明体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特点决定的。
 
人是陆生动物,这个不言自明的事实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明的发展深受地理影响。
 
那些封闭在高山密林中的文化演化进程缓慢,亚马逊森林中有些族群至今仍停留在石器时代。而那些居住在海岸(大河边)和草原地带的族群,由于文明成果交流便利,能更快地分享不同地域,乃至洲际间的新事物,所以演化快速——不同地域铸就了丰富多彩的文明体系。
 
地理学家将地球上山海分界最明显的地区称为“极”,除了南极和北极,还有第三极青藏高原。
 
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深入南极——那里不仅气候严寒,且四周为巨大的海面所阻隔,所以南极对人类文明演化的影响甚小。
 
北极不同。北极与欧亚、北美大陆相连,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常驻人口。那里的人们多信仰萨满教,靠狩猎或养殖驯鹿为生。环北极文化带包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挪威等多个国家。图2-2显示了北极地区野生和家养鹿群的分布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环北极文化带的面貌。
 image.png


2-2 环北极地区野生和家养的鹿群分布,驯鹿总数有六百多万头。(图片来源:Family-Based Reindeer Herding and Hunting Economies,and the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Wild Reindeer/Caribou Populations, Published by Centre for Saami Studies,University of Tromso,2004,P.158.
 
由于北极地区严寒的环境、散裂的地形、稀少的人口,近代以前该地区并没有发展出复杂的文明,当地许多民族处于原始渔猎阶段。
 
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角度看,真正可称为人类文明重心的,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泛第三极,东西方主要文明都起源于这一地区。站在青藏高原放眼人类文明,会彻底摆脱欧洲中心论,清楚看到地球上不同文明的异——根据地理分布,而不是用西方的视野看世界,是摆脱欧洲中心论的重要方法!
 
中科院陈发虎院士等在《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一文中解释说:“泛第三极地区以第三极为中心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辐散,但主要是东西方向扩展,西至高加索等山脉,东至黄土高原西部,面积约20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泛第三极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至少从生理学上的现代智人在欧亚大陆的扩散和发展开始,经过漫长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民族和多种文化历经了复杂且长期的文化交流融合,培育了这片欧亚文化、宗教、政治、经济交汇融合的连绵不断的地带。”【3】他们绘制了泛第三极地区地形图示。(如图2-3
 
 

image.png

2-3 泛第三极地区地形图示,虚线给出了泛第三极地区的大致范围。图中遗址表示
原文中提及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图片来源:陈发虎、安成邦、董广辉、张东菊:《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9期。)
 
以难以跨越的青藏高原为天然界线,我们分欧亚文明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中华文明为中心,西部以后来发生的次生文明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化(两希文化)为中心,二者是东西文化的源头,锚定了其演化的基本路径。
 
青藏高原为东,发展了世俗性的大道文明,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一以贯之;青藏高原以西,发展了宗教性的一神教文明,其核心为犹太教《旧约》。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近代以前欧亚大陆不同族群,通过海洋河流、草原绿洲,在欧亚非旧大陆建立起了复杂的交流网络。除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通过新疆绿洲的丝绸之路,还有东西向的两条主干道,分别是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洋丝绸之路。(如图2-4
 image.png


图2-4 韩国文明交流研究所所长郑守一(Jeong Su-IL)绘制的丝绸之路网络。其中北部的虚线代表草原之路,中间的实线代表绿洲之路、下边的虚线代表海洋丝绸之路。南北向的五条支线用浅色实线表示。(图片来源:Jeong Su-IL,The Silk Road Encyclopedia,Seoul Selection U.S.A., Inc.2016,P.810.)
 
除了横向三条丝绸之路主干线,还有五条南北走向的支线,由西向东分别是琥珀之路(the Amber Road)、美索不达米亚之路(the Mesopotamia Road),佛教之路(the Buddhism Road),密宗之路(the Lamaism Road),马匹交易之路(the Horse Trading Road)。【4】这些密集的交流使旧大陆成为近代以前文明最为高度发展的地区——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本格局。
 
不能认为,陆上丝绸之路和现代高速铁路、公路一样是固定的,它只表示文化因子、货物等交流的主要线路或大致方向。历史上,欧亚大陆上不同族群的互动极为复杂,由于交通技术的限制,更多是接力式的。
 
4000年前,草原之路上青铜、彩陶、驯化的动植物等文明因子在东西方间互通互动,那是公元前2世纪形成的绿洲丝绸之路的基础——事实上,正是草原丝绸之路被匈奴人控制,才使汉朝向南,开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
 
所以,在“地球之帆”上,我们用横亘青藏高原北部的DE代表陆上丝绸之路。
 
也不能认为,青藏高原如南极一样难以征服,尽管由于高原缺氧等原因,西藏直到今天都人口稀少,有大面积的无人区。但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喜马拉雅南北坡的石器技术就互相影响,“早期金属时代,跨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更为密切,并显示出与广义中亚地区的文化联系。”【5】吐蕃时代,西藏人更是有意识地从青藏高原东西南北吸收不同文化因子,极盛一时。
 
地球上只有青藏高原才称得上东西方的真正分野,它不仅阻挡了史前诸多族群的东进,也在历史时期阻止了亚历山大大帝那样雄心勃勃的征服者——是我们将人类文明地理坐标建立在事实,而非欧洲人想象基础之上的时候了!
 
(节选自翟玉忠《智慧简史:从旧石器到人工智能》,华龄出版社2021年出版)
 
注释:
 
1】【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0页。
 
2】黄纪苏:《调整中国观,筹备世界观》,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3】陈发虎、 安成邦、董广辉、张东菊:《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9期。
 
4Jeong Su-IL,The Silk Road Encyclopedia,Seoul Selection U.S.A., Inc.2016,P.811.
 
5】霍巍:王煜、吕红亮:《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史前时代》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翟玉忠:礼——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革命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