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峡极窄,最窄处仅约37千米,对于数万年前适应了西伯利亚酷寒的原始先民来说,北美大陆和亚洲大陆“隔海相望”。 跨越白令海峡,旧石器时代晚期亚洲东部的文化因子已进入北美大陆,最典型的器物是楔状石核。楔状石核指古人用来剥取石片的石块,上宽下窄,前宽后窄,很像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楔状体。(如图1-8)
图1-8 欧亚大陆东北部库页岛出土的黑曜石石器,右下为楔状石核,年代18,000~16,000B.C.(图片来源:William W. Fitzhugh, Aron Crowell,Crossroads of Continents: Cultures of Siberia and Alaska,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8,P.118.) 1985年,考古学家贾兰坡和陈淳在《亚洲和北美洲的史前文化联系》一文中指出,北美的楔状石核是从华北地区传过去的,且工艺有退化的趋势。“北美西北部的细石器从类型、工艺来看与东亚、东北亚的细石器没有什么区别,但文化内涵显得单调,而且数量上也远不及亚洲地区的丰富。自北向南,形制工艺呈衰退迹象。在阿拉斯加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北部见有用两部器为荒坯的楔形石核,向南几乎全变为以角砾为荒坯,形制粗糙,台面也变修理为不修理,采用自然面为台面成为一大特点。”【19】 近一万年来,白令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形成环北冰洋驯鹿与萨满文化带,包括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和俄罗斯等多个环北极国家——考古遗址证实,9800年前,已经有原始先民进入瑞典北部地区居住,他们主要以捕食驯鹿为生,同时也食用鱼类和鸟类。【20】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商文化曾对“中美洲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2001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范毓周教授在美国文明起源探索与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Cultural Origins)资助下,赴墨西哥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奥尔梅克文化玉圭和石磬上有明晰的可释读的甲骨文。【21】 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中国及东亚文化专业助理教授许辉在其著作《奥尔梅克的发现》一书中,在“奥尔梅克文字符号”一节,列出了大量与商周文字相近的中美洲古代符号。他写道:“美洲印第安符号与中国这些字样的相似用法不但表现在农业方面,例如雨、水、天、田、禾、树苗、木、太阳及方位,而且还表现在拜祖祭宗和巫术神法方面。类似中国天干地支、数字和卦画等符号曾在中美洲地区有所出现。这些符号如果在中国境内发现,多会被认为是中国先秦文字体系。”【22】 整体上说,环太平地区文化因子流动方向是从亚洲流向美洲,文明的重心在亚洲。William W. Fitzhugh和S.A.Arutinunov在《西伯利亚和白令海的史前时代》(Prehistory of Siberia and the Bering Sea)一文中写道:“看来,白令海峡从来不是两岸居民物质和思想交流的阻碍。事实上,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止逆阀的作用,让亚洲因素更多地流入美洲大陆。无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欧亚大陆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心辐射到了相对缺乏这类中心的北美。”【23】 “地球之帆”上的CB,太平洋交流通道实际构成了环太平洋文化带的核心部分——除了拉丁美洲没有完整显示出来。环太平洋地区有诸多共同文化因子。比如人面岩画,是一种主要在环太平洋地区才发现的岩画类型,分布在中国北部、东部沿海,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美洲和澳洲西北部,其中以东北亚洲和西北美洲的分布尤其密集。(如图1-9)
图1-9 世界人面岩画分布图;(图片来源:朱利峰:《环太平洋视域下的中国北方人面岩画》,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页。) 岩画学者宋耀良教授注意到,东北亚洲与西北美洲的人面岩画,无论在作画技法、人像造型,岩画伴生符号还是作画地址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说明二者有传播的关系。他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证据推测,距今4000年前后,“具有刻人面岩画习俗和宗教需要的史前东亚居民,在离开黑龙江下游出海口,通过阿留申群岛诸岛时,可能携带了小型的刻有人面像的卵石,或以这种技法在当地制作了图像,因此在一路的岛屿上留下了众多的刻纹卵石。当登上在阿拉斯加的美洲西北海岸后,他们又恢复了制作人面岩画的传统,在沿着海岸线向南缓慢迁移时,一路留下了无数人面岩画,一直到达了现美国西海岸的哥伦比亚河流域。”【24】 除了人面岩画,环太平洋地区有诸多相类的艺术风格,包括:吐舌像、伸展的怪兽(Displayed Monster)、伸展的侧面有伴兽人像(Displayed,Flanked Figure)、建筑面具、怪兽面具头饰等等。1967年8月,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主办了“早期中国艺术和太平洋盆地图片展”(Early Chinese Art and the Pacific Basin: A Photographic Exhibition),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25】——可惜这类研究由于涉及国家众多、学术门类庞杂,很少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地球之帆”上的AC,大西洋交流通道北段DC,是链接欧洲和美洲的通道,最早由维京人开拓。达文波特写道:“到公元前1000年时,早期的欧洲航海者开始在直布罗陀海峡外驾驶这两种船(指芦苇小舟和木板船——笔者注)到深海区,但是直到1500年后(即公元500年——笔者注)才有人试着穿越海洋,但不是那些无畏的南部商人和武士们做的尝试,而是远在北方的勇敢的维京人,他们的长长的船只在那些由于冰雪和寒冷几个月都无法行船的地带可以畅行无阻。”【26】 文字记录和考古学都证明,维京人到达美洲在公元1000年左右,不过他们没有能够长期定居,仅在那里逗留了几年。1960年,考古学家在于北美大陆以东纽芬兰海岸兰塞奥兹牧草地发现了维京人的村落遗址,高出地表的屋墙遗迹十分明显,共有八座建筑,其中包括一个铁匠铺和一个贮木场。出土的手工制品包括一个带有斯堪的纳维亚图案的环首门闩。 如果维京人保持8~11世纪那样在欧洲的强势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他们一定会把自己1000多年前发现美洲,当做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之所以“假定”历史,是为了让读者知晓:欧洲人以自己为中心,扭曲了太多的历史真相,导致我们不能平等看待不同族群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不能平等地对待不同族群的文化及不同文化间的有机联系。 腓尼基人是古代地中海世界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航海民族,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崛起,北非的腓尼基后裔迦太基人,公元前147年被罗马人消灭。腓尼基人早已经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将他们的贸易拓展到大西洋海岸。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埃及法老尼科(Necho,公元前610~前595年在位)曾派遣了一支由腓尼基水手组成的船队,要求他们沿非洲东海岸南下,围绕整个非洲大陆环航,最后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返回埃及。 根据当时的天象记录,我们可以推知此事的真实性。因为这些腓尼基人顺时针绕行非洲,经过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时,中午的太阳出现在他们的右边,而不是左边——这正是赤道以南的人们所经历的现象! 希罗多德本人不相信太阳在北面天空,所以他写道:“这些人宣布了一件连我自己都不相信的事,可能其他有人会信,大意是说他们绕过利比亚(希罗多德称非洲为“利比亚”——笔者注)南端往西航行时,太阳竟然出现在他们右侧,也就是他们的北边。”【27】希罗多德的怀疑正好反证了腓尼基人绕非洲航行的真实性。 腓尼基人、维京人,连同15世纪以后,汲取了旧大陆先进航海经验的伊比利亚人,“地球之帆”上的CA,大西洋交流通道才成完璧。当大西洋两岸航线开通的时候,地球成了一个更紧密联系的整体。沿着东方古老的文明交流通道,欧洲人催生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 (节选自翟玉忠《智慧简史:从旧石器到人工智能》,华龄出版社2021年出版) 注释: 【19】贾兰坡、陈淳:《亚洲和北美洲的史前文化联系》,载中国太平洋学会主编《太平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 【20】The Sami-an Indigenous in Sweden,B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ood and Fisheries of Sweden,2007,P.12. 【21】范毓周:《殷人东渡美洲新证》,载《寻根》 2011年第2期。 【22】许辉:《奥尔梅克的发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23】William W. Fitzhugh, Aron Crowell,Crossroads of Continents: Cultures of Siberia and Alaska,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8,P.129. 【24】宋耀良:《环北太平洋史前人面形岩画研究》,收入《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5】Early Chinese Art and the Pacific Basin: A Photographic Exhibition,Intercultural Arts Press,1968. 【26】【英】胡果·达文波特:《震惊世界的日子》,刘娜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46~147页。 【27】【美】彼德·奥顿:《改变世界的航海》,付广军,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