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集万众之气为一气而众志成城,无坚不摧。集亿万之智为一智愚公移山而无事不就。这里的一气、一事,不仅有心性修炼的含义,也有统一思想、开启民智之意。 原文: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1】。慕选者,所以等事也【2】;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圣人裁物,不为物使。 注释: 【1】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尹知章注:“谓专一其气,能变鬼神来教,谓之精;能专一其事,能变而动之,谓智也。” 【2】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慕选即“募选”,选阅,拣择;尹知章注:“人之来助,或占慕之,或选择之,欲令其事齐等也。” 译文: 专一其气而能掌握变化叫“精”,专一一事而能掌握变化叫“智”。对于外在之缘,要加以选择以便为我所用。物穷则变,以因应万物。加以选择为我所用而不陷入混乱,穷极变化而不陷于烦燥,这才是坚持专一的君子,坚持专一而不放松,就能够统率万物,使日月与之同光,天地与之同理。圣人裁断利用外物,而不受外物的役使。 点睛: 治国之本在治心,治心的目的在悟道。此道非玄虚之道,乃治国理政之道。依据大道,虽有生杀、赏罚、取予等作为,但是这些作为是非主观故意的静因之道。 原文: 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1】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2】,非所人而乱【3】。凡在有司执制者之利【4】,非道也。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注释: 【1】危:敬畏。 【2】至不至无:不疑为“本”字,承接上文“本至”。尹知章注:“无,虚也。所谓至者,虚之道也。” 【3】非所人而乱:犹言“非其人则乱”。 【4】凡在有司执制者之利:尹知章注:“有司执制,常弃本逐末,滞于刑政,非道也。” 译文: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得到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修治之心在中,修治之言在口,修治之事施于人,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治理好了。用来役使百姓的不应当是刑罚,使百姓敬畏的不应当是威怒。掌握人民,治理百姓,道才是最根本的。道,是最虚无的,得非其人就会生乱。官府各部门所实行有利的制度办法,并不是道。圣人的道,若有若无,拿过来运用永远不会枯竭。它随时世的变化而自身不变,它因应万物而自身并不迁移,人们天天用它都不会而不见有所损耗。
点睛: 正和静的修习,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身体的康健、观察能力、智慧的提高都可以通过正、静的修习而获得。而正、静修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证悟治国理政之道,以天地日月生化万物的精神来治国理政。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原文: 人能正静者,筋肕【1】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不言之言,闻于雷鼓。全心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恶天下,故天下可离。故货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货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2】 注释: 【1】肕:通“韧”,形容筋又柔又坚。 【2】此段与《内业》多重合,《内业》作:“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 译文: 人如能达到正和静的境界,就会筋韧而骨强,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这正与静,其德行就与日俱新,能遍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美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肤色上看出来。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气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这完美的心显现出来,比日月还更光亮,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清楚。以前明君的心爱天下,所以天下归附;暴君的心恶天下,所以天下叛离。靠赏赐不足显示爱护,靠刑罚不足以显示厌恶。心才是本,赏与罚不过是爱恶之末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