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经典
《鬼谷子·飞钳第五》注译 
作者:[新法家] 来源:[] 2006-09-09

[原文]

凡度权③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④,必先察同异之计,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⑤,知有无之术⑥;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⑦;然后乃权量⑧之。其有隐括⑨,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之辞⑩,飞而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11)。其不可善者(12):或先征之,而后重累(13);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14)。其用(15)或积财货、琦玮(16)、珠玉、白璧、采邑(17)以事之(18),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墟。

将欲用之于天下(19),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20)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21),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22),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23)、料气势(24),为之枢机(25)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26)也。

用于人,则空往(27)而实来(28),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纵,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①飞:是扬的意思,夸奖对方使其放心发言。

②钳:牵制束缚,控制的意思。

③权:权衡,指人的计谋。

④立势而制事:把事导向成功。

⑤内外之辞:内是实质,外是表面,也就是所说事情的反正两面。

⑥有无之术:探讨有无的术数。

⑦亲疏之事:或亲密或疏远。

⑧权量:计量长短轻重。

⑨隐括:隐情,说不清的地方。

⑩引钩钳之辞:钩是弯曲金属所作的钩针,比喻诱使他人言论归顺己方。

(11)其说辞也,乍同乍异:钩钳之语,对于对方的言论,本着“有时同意,有时反对”的原则进行。

(12)不可善者:即使运用飞钳之法也不能改变的人或事物。

(13)重累:同重叠,反覆试验。

(14)毁为重累:反覆试验,对方暴露缺点。

(15)其用:准备要采用时。

(16)琦玮:珍贵的宝玉。

(17)采邑:封地。

(18)事之:对待他。

(19)用之于天下:把飞钳之术推广到全天下。

(20)制:知的意思。

(21)心意之虑怀,审其意:详细知道思虑和希望等。

(22)说其所重:游说其所尊重的。

(23)材力:材同才,指才干。

(24)气势:气和势都是势,是表现思想的力量。

(25)枢机:转动门户的轴叫枢,启动发射的装置叫机,是事物的关键。

(26)飞钳之缀:飞钳之术的秘诀。

(27)空往:仅仅用语言赞美、歌颂。

(28)实来:使对方打开心扉,拿出真情来归服已方。

[译文]

只要善于揣度人的智谋,考量人的才干,就能吸引远近人才。要造成一种声势,使事情获得成功,就得先观察人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议论的是与非,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其真假,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然后再看看这样做的利弊得失。衡量这些关系时,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用引诱使对方说出真情,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反复试探;或者先对他们反复试探,然后再摧毁他们;或者在反复考验中,毁灭对方,或者把摧毁对方作为反复考验。想要重用某些人时,可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封地,以便对他们试探;或者通过衡量其才能创造气氛,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机会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量人的权谋和才干,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诸侯间交往中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游说他,先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爱好之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控制住对方。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妥协,有意识地适应对方。这就是“飞钳”的秘诀。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外交,可用华美的辞藻套出对方的实情,保持联系,勿使失误,以便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把握关键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也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也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相关文章:
·陆寿筠:入学乡校初启蒙 严母家教盼争气(前部·第五章)
·翟玉忠:《鬼谷子》的乱世智者生存之道
·孙皓晖: 《文明大潮三千年》第五期——信用的力量
·翟玉忠:《说服天下:<鬼谷子>的中国沟通术》前言
·翟玉忠:《管子•白心》注译及点睛 (第五至第六段)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