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24-09-05

编者按:8月24日下午,《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牡丹科技大厦彼岸书店举行。这是作者翟玉忠老师在会上的发言。


感谢全国各地的朋友共聚北京,参加《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的新书发布会。你们的到来,是对“大六经工程”的巨大鼓励和支持。

从“大六经工程”网站(https://www.daliujing.net/)2021年10月上线算起,在六经书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完成《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整理工作。《逸周书》的整理工作完成了一半,同时我们开启了《诗经》类文献的整理工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三年也是我们完成一类经学文献的大致时间。按这样的速度,我们大约要到2040年才能完成“大六经工程”。

我和付金财老师合著的《中国人的政治教科书<今文尚书>》,是整理经学的“大六经工程”出版的第一部书,也是过去20年,我们以孔子所传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经学)四科为抓手,全面重整中国文化山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之所以能顺利出版,是与余云辉博士、邵新军先生、李网兴先生、唐继华先生、陈旃先生、米继伟先生、欧阳春竹先生的鼎力资助分不开的,是与华龄出版社董巍先生、郑建军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经学是过去四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代代传递的文明火炬,是中国人的旗帜和灵魂,绝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熄灭!如同一个人少了空气就不能顺畅呼吸,没有垂范万世的经学和经典,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灵魂。

古人说,经以载道,经世济民。经学所载之道不是玄秘的知识,经济天下也不是夸夸其谈,它是真正的实学。我们仅以目前许多人专注的养生和反腐问题说明这一点。

1、被“斩首”的中医——养生之本在修心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文化复兴的热潮,中医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话题,某些人甚至以宗教般的热情看待中医。

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医总体上只是一种医术,一种诞生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医疗体系。在中国传统知识分类系统中,它同数术一样,是一种术,古人称其为“方技”。据《汉书·艺文志》,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后世的中医主要是由医经和经方两大类合并而成的,大家熟悉的《黄帝内经》就列居医经之首。房中术是关于性健康的,有书而其学不传。神仙家较为复杂,我们今天熟悉的导引、按摩就在神仙家之列。《汉书·艺文志》总述方技说,方技是使人生生不息的技艺,也是以前中央政府的一种官职。上古有岐伯、俞拊,中古有扁鹊、医和,他们论述病情就能推及国事,探求疾病的道理便可推知理政的方法。汉代兴起而有仓公。如今他们的医术已淹没不明,因此整理他们的著作,并把方技著作如上排列为四种。“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归类于方技之术,并不意味着中医就忽视内在修养这个道的层面。大家不是常说“上士养心,中士养气,下士养身(形)”吗?实际上《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就讲养心的重要性。谈到古人健康长寿的原因,岐伯解释说,上古时代的人,深谙宇宙人生之道,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用以指导调节养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操劳,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作者还把生命境界分为四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比如圣人,其心性修养内外平和,寿达百岁。文中说,圣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平和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相应,没有恼怒怨恨,行为不离世俗准则,穿普通的衣服,举动也不自我炫耀。社会事务方面,他不使形体过于劳累,内在修养方面,没有太多精神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其形体不衰,精神不散,寿命可达百岁左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恚嗔,音huì chēn,怨怒、仇恨——笔者注)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中医重视心性修养在生命健康中的根本地位。但如何修养心性,如何成就内圣外王的事功,则要深入研习经学及诸子百家经典才行,这是中国文化道的层面,中医则重在术的层面。如果我们谈养生只讲身体,不重心神,则是颠倒本末。那样的中医,是被“斩首”的中医!

黄老道家经典《淮南子·泰族训》在谈到治身之道时明确指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关于神与形的本末关系,《泰族训》进一步解释说,圣人修养心性没有比做到至诚更好的了,如达到至精至诚的境界,就能感动化育万类。现在那些知晓正道的人,内心至精至诚,精神内守于心,虚静恬淡,心中宽容,邪气就不能够滞留。四肢关节,全身肌肤毛孔通畅,心脏等重要部位调和轻松,全身经脉九窍无不畅通,这是因为精神安处,难道还要按摩关节保养毛发吗!《淮南子·泰族训》:“故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今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淡,讼缪(讼缪,讼,通“容”,缪,通“穆”——笔者注)胸中,邪气无所留滞,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岂节柎(柎,通“拊”——笔者注)而毛修之哉!”

据《论语·雍也篇》,孔子曾说过:“知(知通‘智’——笔者注)者乐,仁者寿。”东汉郑玄注“知者乐”,认为智者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其志愿,自然快乐。“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东汉包咸注“仁者寿”:“性静者多寿考。”董仲舒进一步解释说,人外无过度贪欲,内心平和清静,不失中正,自然能够长寿。《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中国文化中修身的根本就在全心全意服务天下大众的至诚之道、仁道。《礼记·大学》一言以蔽之:“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德行才是滋润身心,身体健康的根本,也是中医大道之所在。太多的人只看重中医养生五花八门的方法,而忽视《大学》《中庸》这些治身的大本大经,谁说他们不是舍本求末呢?

2、超越三权分立——中国的“三维监督”体系

经学和经典不仅是养生护体的根本,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如同我们不能全盘引入西方安身立命的根本基督教,我们也不能全盘引入西方立法、行政、司法分立的部门相互监督体系。长期以来,反腐败工作始终面临巨大的压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迷信三权分立那样的部门监督,以为叠床架屋式地增加新的监察、巡视机构就能解决腐败问题。不知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三维监督”体系,包括自我监督、人民监督和部门监督。

我们所熟知的部门监督只是“三维监督”体系之一,且是效率较低的一种。打老虎,在破获大案要案时加强部门监督有用,但对于基层腐败,“灭苍蝇”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时需要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

鉴于部门和官员的私利容易产生关联,新的监察、巡视机构自然会退化,依靠他们不能实现长治久安,仅是一时之计。两千多年前,中华法系的重要经典《商君书·禁使》就指出,现在治国的人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设立辅佐和监察人员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但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么怎么去禁止呢?因此依靠辅佐和监察人员治理国家是暂时的方法。通晓治国方法的国君不会这样。区分各种不同利益的人,让他们互相监督,使官吏没办法腐败。“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者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

不同利益的人相互监督,关键是让包括官员在内的人民监督政府,而不是通过设置新机构让官员与官员互相监督,因为本质上官员和官员的利益一致,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相互监督。《商君书·禁使》形象地举例说,假如让马夫(古代称“驺虞”)和马夫互相监督,因为二者有共同利益,必然互相隐瞒实情。如果马会说话,因为马与马夫的利益不一致,二者就能实现互相监督。作者雄辩地论述道,官吏虽众,却利益一致。利益一致不可能互相监督。利害不同才是古代君主让人们互相监督的保证。所以好的政治,夫妻、朋友都不能互相包庇罪恶,这不是不顾念亲情,而是人民不容他们隐瞒。国家元首与众多官吏,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让马夫和马夫互相监督就不行,因为他们事务相关而利益一致。假如马会说话,马夫的罪恶就无法隐藏了,因为马和马夫的利益相矛盾。利益一致所恶相同的人,父亲不能追究儿子,君主不能追究臣下。官吏与官吏就是利益相同而所恶也相同。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的人们,才是国家元首建立监察制度的起点。《商君书·禁使》:“吏虽众,同体一也。夫同体一者相不可。且夫利异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合而利异(异,当作“同”——笔者注)者也。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之所以为端也。”

1945年7月初,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其间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作了那句有名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

遗憾的是,由于国内战争和解放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一直没有建立起“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完善制度基础。如何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成为全体公民的法定义务,我们有必要参考秦汉以后的各种律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根除腐败的牢靠制度基础,让官员不能腐败。

在秦律中,有大量为了公共利益,鼓励人与人之间、乃至父子夫妻间互相监督的法律规定。它们绝不是一些小人为谋私利的告密,或当权者无原则的株连,更不会如《韩诗外传·卷四•第十三章》所说的那样,鼓励人民揭发犯罪“使构造怨仇而民相残,伤和睦之心贼(贼,这里是害的意思——笔者注)仁恩”。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提到,丈夫盗窃一千钱,在其妻处藏匿了三百,妻如知道丈夫盗窃而藏钱,应按盗窃三百论处;若不知道,就作为收藏论。(原文: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何以论妻?妻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知,为收。)

另一个案例说,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处,乙收受了,如果乙不了解盗窃的事,他就不应论罪。(《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原文: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乙论何也?毋论。)

《大明律》在叛乱等重罪以及经济犯罪领域,强调知情者告发的法定义务,值得今天的立法者学习。《大明律·户律四·仓库》“多收税粮斛面”条,凡是各粮仓收受税粮时,允许交粮的农户亲自把收粮的斛装满,用平斛缴纳和接收税粮,收税粮的各种开销计算出数额,依照《大明令》准许在收到的粮食中扣除损耗。如果仓官、计量粮食的人不让纳粮户亲自装满斛斗,为多收踢斛、淋尖,从斛面上多收粮食的,杖六十;以多收的粮食数额计赃罪重的以坐赃论,最高处刑杖一百;提调官吏知情不举报的,同罪,不知情的不论罪。(原文:凡各仓收受税粮,听令纳户亲自行概,平斛交收,作数支销依令准除折耗。若仓官、斗级不令纳户行概,踢斛、淋尖多收斛面者,杖六十。若以附余粮数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提调官吏知而不举,与同罪。不知者不坐。)

《大明律·户律四·仓库》“隐匿费用税粮课物”条,凡是运送纳税户应该缴纳的税粮,各种纳税物品以及应该收入官府的物品,藏匿或者花费掉了物品而不缴纳的,或者假作毁损,欺骗官府主管机构的,计算所亏欠的物品数额,依照盗窃论罪,免去刺字。户部主管运输官员知情的,同罪。不知情的,不论罪。(原文:凡送本户应纳税粮课物及应入官之物,而隐匿、费用不纳,或诈作损失欺妄官司者,并计所亏欠物数,准窃盗论,免刺。其部运官吏知情,与同罪。不知者,免坐。)

奖励揭发违法犯罪的正义行为,依法打击损公肥私的知情不报者,使他们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让人民必须监督政府各级官员,让人民乐于监督政府各级官员,人民监督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今天学界对它的研究和应用还远远不够。

除了部门监督和人民监督,道德自律通过道德体系内在的因果法则使人去恶从善,趋利避害。《礼记·大学》指出,一个志向坚定的人,不仅不会欺骗自己,也不会欺骗别人。这样的人怎么会贪污受贿呢?他们会时时刻刻反省自身(慎独),这样的德行能够滋润身心,“德润身”。作者写道,所谓服务大众的坚定心志,就是脚踏实地,不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出于自然,这样人就会谦恭、不自大。所以,君子要时时处处反省自身。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炫耀自己做的好事。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清楚楚,掩盖又有何用?内在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君子要时时处处反省自己。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德行可以滋润身心,心胸宽广自然身体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先坚定自己的心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诚于中,形于外”,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圣外王一以贯之的特点。无论是个体的养生,还是国家的反腐,解决问题的起点都是个人的德行修养,由内而外,最后实现身治、国理。《吕氏春秋·审分览》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真是这样啊!

中国文化深广如此!圆融如此!实用如此!尽管从道德体系到反腐制度建设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依然看到了中华经学、经典中千古不灭的智慧之光——它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一直照向遥远的未来……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篇:《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1页。


相关文章:
·翟玉忠:民主发源地希腊给了民主持续的坏名声
·翟玉忠: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尚书》
·翟玉忠:跳出历史周期率,让人民监督政府制度化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