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不少大型文艺节目,深入浅出、活灵活现地宣传中国文化,功莫大焉。比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等。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其制作之宏大华美、演艺之声情并茂,令人叹为观止。
个人浅见:学者不应对文艺节目妄加评论。因为文艺节目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学者面对的是专业人士。如果用学者的眼光评论文艺节目,多有吹毛求疵之嫌。再说当代学者缺乏基本价值认同,喜欢以自己的流派为宗,艺术家们到底该听从哪家哪派,简直无所适从。
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研究者,我禁不住要说几句话。因为这个节目对于《尚书》,简直到了不知大小、不分真伪、不辨轻重的地步,误人太甚。
为何说《典籍里的中国》不知《尚书》大小呢?
《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史官记录的君王言行,所以称之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它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28篇;二是流传至今的《逸周书》,其篇目70,有11篇只保存了题目,完璧59篇;三是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尚书》类文献,目前为止(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2019年11月中西书局出版),已经整理出来的有十多篇,包括《金縢》、《傅说之命》、《皇门》、《祭公之顾命》、《命训》、《尹诰》、《程寤》、《尹至》、《保训》、《厚父》、《封许之命》、《成人》等。
但《典籍里的中国》,除了稍稍提了一下清华简《尚书》的存在,几乎全部内容都是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比《今文尚书》篇目多一倍以上的《逸周书》,仿佛压根就不存在。
实际上,最早对中国图书整理编目的《汉书·艺文志》共收录《书》九家,其中就包括《逸周书》,它和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并列,只是因为汉代民间经学兴起,对更为经世致用的《逸周书》置之不理,才导致它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
已故的李学勤教授给黄怀信教授《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所作的序中写道:“看《左传》、《战国策》,春秋战国时人常征引现存《逸周书》中的一些篇章,称之为《书》或《周书》,同后来称作《尚书》的各篇不加区别。《汉书·艺文志》著录这部书,仍题为《周书》,说明是‘周史记’,列于《六艺略》之《尚书》 诸家之后,可见其地位相当重要。后来人们逐渐忽视,到清代《四库》,仅将其收入史部的别史类,与经部的《尚书》就有天壤之别了。”(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在中华文明走向伟大复兴,实业兴邦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忽视《逸周书》的重要价值。必须走出狭隘的传统经学,建立起囊括三代《尚书》类文献的“大《尚书》学”,重新诠释《尚书》作为中国人生活方式、中华政教模板的现代价值。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先贤治政之本,个人修身之要!
——只谈28篇《今文尚书》的“治政之本”、“修身之要”是严重残缺的。
为何说《典籍里的中国》不分《尚书》真伪呢?
对于《典籍里的中国》,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道:“《伪古文尚书》好像一直在被当成先秦真书在讲。蒙曼还专门提了《五子之歌》,这是伪古文篇目她不知道吗?撒贝宁还当面告诉伏生后来有一个梅赜献了《尚书》。要是真的伏生听见会被气活的。”
《尚书》被称为中华第一书,在利益驱动下其造伪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据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早在西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 年~公元前 7 年在位)时期,东海郡就有一个叫张霸的学者根据《尚书》百篇的序言,凭空伪造了一部102篇的《尚书》。
张霸不知道,当时宫廷中秘藏有汉景帝时破孔子宅得到的古文(战国文字)《尚书》百篇,当是孔子整理的《尚书》原文。汉成帝把宫中的百篇《尚书》和张霸献上的一对照,发现内容全都不符。于是将张霸移送司法机关。司法官员报告说,根据法律张霸应判死刑。成帝惜其才,不仅没有杀他,其著作也没有被销毁。
可见,在汉代伪造经典是一种严重的犯罪,因为那是对一个族群神圣典籍的亵渎!
没想到,张霸的伪《尚书》引起了相当大的麻烦。因为它开始在民间流传,许多看了这部《尚书》的人,甚至认为《尚书》本来就有102篇。
西晋遭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宫中秘藏的真《尚书》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除了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28篇,还多出25篇。
由于梅赜献的《尚书》被立于学官,所以从东晋、隋唐,直到清代,许多学者坚信此即是孔子宅中发现的“真《尚书》”。宋以后学者们经过艰辛考据工作,才证实梅赜多出的那25篇是伪作。特别是在清华简问世后,25篇《伪古文尚书》几成定案。参与清华简整理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指出:“从清华简提供的这些证据来看,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实是一部伪书,自北宋以来,许多学者对它的怀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划上圆满句号。”(专家证实传世两千年古文《尚书》系“伪书”,网址: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tKYs,访问时间:2021年1月16日。)
比如清华简中《说命》(题为《傅说之命》)一篇,专家将其与传世《伪古文尚书》中《说命》比较后发现,“清华简”《说命》才是真正的《说命》,与《伪古文尚书·说命》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国语·楚语》所引《说命》同于清华简中《说命》,不同于《伪古文尚书·说命》。
学术界尽乎人人皆知《伪古文尚书》是伪书,《典籍里的中国》却不辨真伪地引用《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教条地认为其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代表了中国“民本”思想。一些中国文化研究者大谈“民本”,他们故意回避伪造《伪古文尚书》是打着“民”的旗帜,以维护豪强士绅地主的利益,并非是为了人民。他们故意忽视民本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竭力为在中国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西式民主张本,这些人拿过殖民地时代港台新儒家的衣钵,要在中国文化中开出自由民主来——我们要警惕啊!
中国先贤主张的民本反对以富人为本,以大资本为本,要建立起天下为公,建中立极的政治经济体系,与西方基于私有财产和个人私利的自由民主政治经济体制完全不同。
为何说《典籍里的中国》不辨《尚书》轻重呢?
现代考古学证明,《尚书·禹贡》包含着四五千年前重要地理物产信息,其真实性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典籍里的中国》讲《尚书》,着重讲《禹贡》一篇也有道理。但从重要性来说,《尚书·洪范》比《尚书·禹贡》重要得多。《尚书·洪范》是中华王道政教的根本,这也是汉人特别重视此篇的原因。
周位于西方边陲,征服东方大国商后,缺乏治理广幅大国的经验。于是武王向商的旧臣箕子请教,后者告诉他传自大禹的治国理论,按洛书排布的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包括:“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重中之重是维护政治中枢中央的统一领导,即建立皇极——中华王道政治由是生焉!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1世纪,这种治国理念持续长达四千多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斯文数千年不坠的文明基因。
中华王道政治超越党派,主张建立一个吸纳社会各个阶层参政,代表社会各阶层整体利益,天下为公的强大中央政府,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和公正。如果说西方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政府本质是垄断大资本富民所有、富民所享、富民所治的政府,那么王道政治是全民所有、全民所享,全民所治的民本政府。
在《尚书·洪范》中,称上述政府组织原则为皇极,“皇”者大也,“极”者中也,建中立极,即《韩非子·扬权》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成为数千年来中国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201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会议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来执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网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52219,访问时间:2021年1月16日。)
建中立极,政教上的大一统,不仅深入共产党人的精髓,也为历代中国政治家所推崇。故宫是明清两代政府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内廷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外朝是朝廷的办公区,主要分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正中都悬挂着匾额:太和殿为“建极绥猷”匾;中和殿额题“允执厥中”;保和殿的匾额写的是“皇建有极”。这些匾额一致彰显了《尚书·洪范》天下为公,王道政治的核心理念。
南宋以前,世人对中华政教建中立极的原则本无疑问。但朱熹一改古训,说:“皇者,君之称也;极者,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也。”皇极成为人君的道德模范作用,“人君以身作则为天下建立一根本标准”——中华政教由是混沌不清,直到中国共产党人肃清削弱王权的士绅地主阶层,以集体主义精神重建基层政权,王道才得以复兴!“先贤治政之本、朝代兴废之由”才得以明!
如果说《尚书·禹贡》讲得是大禹定九州,那么《尚书·洪范》讲得就是大禹如何定九州。这才是《尚书》的重中之重。
是我们恢复《尚书》作为中华文化基石地位的时代了。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泊来的所谓“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现实,不能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思想资源。让中国学界早日摆脱西方迷信吧!中华文明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政教的复兴,天下人可以不知中国山水画,中华武术,却不可不知中华王道,中华政教——作为“政书之祖”,《尚书》被人忽略太久,遗忘太久,误读太久了!
在《典籍里的中国》里,伏生九十多岁,“老不能行”还在讲论《尚书》,这是一种以身弘道,以身殉道的不朽,演员倪大红将其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心动。
多年来,玉忠欲整理《尚书》,恢复中华王道政治的本来面目。让世人知晓21世纪中华政治教化之源,持续发展之力,持久和平之基。然而事务缠身,终不能实现这一愿望。从事于道者合于道,若如伏生,老而能讲圣贤大道——也是一种天赐幸运吧……
王道不朽,公道不朽,大道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