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们将第一个“明”理解为实现、完成、成就;将第二个“明”理解为强盛、繁荣;将“德”理解为恩德、福佑、贡献。这样“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译成:创造一个福泽众生、普惠人民的伟大事业。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将“明明德”解释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这明显是用佛教禅宗的心性论和修行方法解读“明明德”,是理学援佛入儒的明确表现之一。那么,《大学》明明德的含义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文字字义的角度解读《大学》明明德的含义。 一、“明明德”之第一个“明”的字义 朱熹将《大学》“明明德”的第一个“明”解释为“明之”,将其理解为动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显明、彰明的意思。确如朱熹所说,“明”有显明、彰明的意思,而且是“明”的主要日常意思。郑玄和孔颖达也是将“明明德”的第一个“明”解释为显明、彰明,郑玄说:“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2】孔颖达说:“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张显之。”【3】从字义上说,朱熹将“明明德”的第一个“明”解释为动词性的明之,和郑玄、孔颖达有渊源关系。 “明”确实有显明、彰明之义,这个含义是虽然常用,却不是其唯一常用的含义。如果考察先秦秦汉时期“明”的主要含义,我们会找到“明”的最佳含义。 《尔雅▪释诂》中记载:“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4】“明”有成就的意思。《尔雅》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文帝时期国家便设《尔雅》博士,所以《尔雅》中的字义体现了中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功、绩是是人努力工作而实现的成就,“明”和功、绩是同义词,都有成的意思。“成”作为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实现、完成,作为名词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成就、功绩。所以,“明明德”的第一个“明”,若作为动词可以解释为实现、完成。《墨子▪天文志》就在此种字义上运用“明”字,“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也。”【5】高亨认为“明”即“成”的意思,他说:“此处明字当训为成,言上天对于百姓皆使之成长与成就也。”【6】“明之”,实现天下百姓生活更好的目的。成书于公元100年前后的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将“明”解释为“照”,【7】成书于战国的字典《尔雅》以“成”释“明”,而成书于东汉的字典《说文解字》则以“照”释“明”,这反映出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于“明”字义的运用上也有变化。时代越靠后,“明”的字义越以照明、显明、彰明为主。故,以“成”释“明”更接近《大学》一书的成书时代对明字义的认知。 二、“明明德”之第二个“明”的字义 “明”的字义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表示实现、完成、功绩、成就等。第二类表示照亮、光明、明白、分辨、聪明等。第三类表示强盛、旺盛的意思。其中第二类字义是日常使用最多的字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郑玄、孔颖达注疏《礼记▪大学》,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基本是在第二类含义上理解明字。前面我们已经对明字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含义做了简介,下面我们介绍“明”的第三类含义。 《左传▪哀公十六年》:“与不仁人争。明无不胜”【8】王引之认为:“明,犹强也。”【9】并列举了先秦文献中明有强义的例子,《国语▪周语》中的“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和《管子▪四时篇》中“风与日争明”,“明”都是作为“强”来使用的,这说“明”有“强”的含义。强的含义根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犹强大、强盛、优越、好、甚、程度高等【10】先秦秦汉时期“明”字还有盛的含义。《淮南子▪说林训》:“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少自其质,长而愈明。”高诱注,“明犹盛也。”【11】《论衡▪道虚》中说:“肤温腹饱,精神明盛。”【12】《论衡》中“明”的含义与盛相近,即旺盛的意思。根据《汉语大字典》,“盛”有壮、强大、丰盛、繁茂、繁荣等意思。【13】从上面所列强和盛的含义,二字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近义词,用来形容事物的强大、旺盛、繁荣等。 “明明德”的第二个“明”应该从强、盛等含义来理解更合适。因为“明德”之“明”是作为形容词而形容德的。 三、“明明德”之“德”的字义 “德”字是汉语中少有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郑玄、孔颖达没有在《礼记▪大学》中解释“德”之字义,朱熹将“德”解释为“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朱熹很明显是在用佛教禅宗的心性论来解释“德”。要弄清“德”的含义我们还是从先秦秦汉时期的字书和相关文献入手为好。“德”的两个含义——有道德、品行、节操:有道德的人——最为常用,孔颖达说:“德,德行也。”【14】郑玄说:“德,谓贤也。”【15】被认为品行高或贤德者的标准不是只看内心,而是根据对他人的帮助或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比道德品行和贤德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恩惠,南朝时期成书的字书《玉篇》解释说:“德,惠也。”【16】“德”还有一个与恩惠相当的字义——福,北宋时期编纂的韵书《广韵》的解释:“德,福也。”【17】《礼记▪哀公问》记载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哀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音qiǎo,忧戚义——笔者注)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郑玄注:“德,犹福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言君今问此人道之大,欲忧恤于下,是百姓受其福庆。”【18】能让百姓受其恩惠和福庆,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提高,才是有道德和贤德者。《周易》和《庄子》更深层次上定义“德”,“天地之大德曰生”,【19】“物得以生谓之德。”【20】。宇宙天地对万物最大恩惠和福佑就是孕育生化万物,让万物欣欣向荣,故楚简《五行》说:“德,天道也”【21】所以孕育生化万物,让人民生活幸福,才是最大的品行,才是有道德的人。 四、“明明德”的含义 分别弄清“明”、“明”、“德”三个字的字义,就更容易清晰准确理解《大学》“明明德”的含义了。我们将第一个“明”理解为实现、完成、成就;将第二个“明”理解为强盛、繁荣;将“德”理解为恩德、福佑、贡献。这样“明明德”的就可以翻译成:创造一个福泽众生、普惠人民的伟大事业。 如此理解“明明德”,应该比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理解更符合先秦时期的基本字义,也有助于扭转将儒学泛道德化、玄学化的现实。 注释: 【1】朱熹撰 徐德明校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3页。 【3】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3页。 【4】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75页。 【5】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94页。 【6】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4页。 【8】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77页 【9】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155页。 【10】《汉语大字典》第二册,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99-1000页。 【11】高诱注:《淮南子》《诸子集成》第十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页。【12】王充:《论衡》《诸子集成》第十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13】《汉语大字典》第四册,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2-2563页。 【14】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页。 【15】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48页。 【16】《汉语大字典》第二册,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841页。 【17】《汉语大字典》第二册,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842页。 【18】阮元:《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11页。 【19】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6页。 【20】《百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8页。 【21】翟玉忠:《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