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即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或昌黎先生,其文集称做《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是唐中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反对虚饰铺张的浮华文风。韩愈著名文章有《原道》、《原性》等,而其最为普及的文章则是《师说》,《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广为称颂。笔者2020年4月11日下午用百度检索“韩愈、原道”,相关结果是259万条;检索“韩愈、师说”,相关结果是1190万条,检索“传道、授业、解惑”,相关结果约14,90万条。可见《师说》远比《原道》更为普及流行。 《师说》为韩愈勉励其弟子李蟠而作,文中名言佳句甚多,比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知名度和美誉度最高的还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很多人不清楚韩愈所提倡的道中裹着一柄屠民刀。 韩愈《原道》研究宣扬儒家之道,贬斥佛教和道教。他认为,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仁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义较好理解,道就是按照仁义的标准去实践,德是说践行仁义的动力在于自身。 韩愈说,儒家之道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依次相传,五经是是儒道精神的载体,礼乐行政是儒道的法则。儒道表现在社会阶层和经济上是士农工商各安其业,表现在政治和伦理上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之义。 韩愈“道里藏刀” 韩愈残民的论述长期被人们忽略或漠视。韩愈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其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能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1】一个成熟的社会,君臣万民各有其责,各尽其职。当出现不称其职的现象时,在韩愈看来,君主不尽其职,只是失其所以为君,大臣不尽其职,只是失其所以为臣,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不接受任何处罚,而当万民不尽其职时,韩愈认为应该直接诛之。直接诛杀不交税、不劳动的万民,博爱之谓仁的博爱去哪了?仁又去哪了?韩愈的博爱只是对君的博爱,对臣的博爱,对万民只有屠刀。 韩愈漠视先秦儒家的重民思想 韩愈号称他所鼓吹的道是儒家之道,韩愈应该知道孔子说过“谨而信,泛爱众”【2】,也应该知道孔子说的“为政以德”,泛爱众难道不包括无法纳税的人吗?以德为政,难道就是用诛的方法对待交不起税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吗?孔子的学生冉求为季氏家族聚敛财富,孔子说:“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孔子认为万民可以攻杀聚敛之家臣,没有说过直接诛杀万民的话。反之,孔子主张治国理政者只有保证万民的温饱和安全,才能赢得万民的信任,“足食,足兵,民信之矣”。【4】万民有纳税的义务,君臣同样有足食的义务。万民不能维持温饱,当然无法纳税,韩愈却主张直接诛之,无论如何都不能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据。 韩愈说儒家之道传至孟子接近中断,韩愈应知道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孟子认为优秀的治国者会保障百姓基本生存,他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6】孟子极为重视民生问题,指出小家庭用以维持生存,需要百亩之田和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主要生产主粮,五亩之宅除了居住,可以种桑和饲养家畜。如果民生问题都难以解决,却要求民纳税,民用什么来纳税呢?只能不交税。民不交税,韩愈说:诛之。 《孟子》中没有诛百姓的主张,反倒有“诛一夫纣”的说法。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伐纣,应该是臣弑君吧?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7】韩愈主张诛不纳税的民,而孟子完全没有此类看法,反而认为不称职的纣死于武王灭商是“诛一夫纣”。 韩愈之道不是孔孟之道,是无耻士绅之道 我们在孔孟的言论中完全找到不到儒家主张诛杀万民、百姓的主张,反而可以找到万民可以攻击聚敛之臣,诛一夫纣的看法。韩愈主张诛杀不尽义务的百姓,其主张绝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主张,而是中唐以后逐渐壮大的士绅地主阶层的主张。韩愈打着儒家的旗帜,修正先秦儒家的重民思想,将士绅地主阶层的私活塞进儒家思想,本质上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倒退,是打着孔孟反孔孟,高举仁义背叛仁义。
不同版本《昌黎先生文集》中收录的《原道》一文关于君臣民不尽责一段内容略有差别,出现了两个版本。北宋中期以来,江南地区成为士绅阶层的渊薮,士绅是韩愈文章的主要读者。江南地区刊刻的《昌黎先生文集》中的《原道》内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魏仲举注的《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刊刻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魏仲举,建安人(今福建省南平市),他自编自刻《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售卖盈利,主要读者是东南士绅。《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中《原道》关于君臣民失职的文字是“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能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无“能”字,—失“则失其所以为臣”一句),民不纳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时其上,则诛。”【8】魏仲举将大臣不尽职的不同版本文字放置在注中。据此可知两个版本的内容差异主要在大臣不尽职上,《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正文中大臣不尽职的叙述后面,没有“则失其所以为臣”之句。南宋中期蜀刻《昌黎先生文集》此部分内容是这样的;“君不出令,则是其所以为君。臣不能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能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9】
蜀刻《昌黎先生文集》的原道正是《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中《原道》注文所指的版本。根据读者群来说,北宋中期以来,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起来,士绅地主阶层不断壮大,至南宋东南地区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刊刻韩愈文集的坊家书肆为讨得士绅的欢心,或故意或接受士绅的建议,将《原道》文中“臣不能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篡改为“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这样大臣不尽职就可以免受韩愈的责备了。 两宋时代是士大夫的乐园。北宋建国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就为后代立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10】的誓言,保护士大夫的特权。南宋黄震说南宋最大的问题是官多、民穷、财匮、士大夫为耻。估计江南版本《原道》篡改这句话就是为了减轻一部分无耻读者的愧疚感吧。 蜀地,位居长江上游,远离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无耻士绅数量较少——这当是《原道》能够保持原文,没有被篡改的原因吧! 注释: 【1】《昌黎先生文集》第二册,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83-284页。 【2】蒋伯潜解:《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版,第76页。 【3】蒋伯潜解:《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版,第196页。 【4】蒋伯潜解:《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版,第207页。 【5】蒋伯潜解:《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版,第530页。 【6】蒋伯潜解:《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页。 【7】蒋伯潜解:《四书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页。 【8】《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崇文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9】《昌黎先生文集》第二册,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84页。 【10】《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