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重心物一体,身心不二,可以由外在的行为面貌获知一个人的内心。本篇“见形为容,象体为貌”一段,就是讲这些。 《战国策·齐策三》有则“孟尝君出行五国”的游说范例,孟尝君看到自己的门人公孙戍“趾高气昂”,就知道他必有内情。故事是这样的: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到外国去巡游,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国都城郢一个姓登徒的人正好值班,负责护送象牙床。可登徒氏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与他商量说:“我是郢人登徒,负责护送象牙床给孟尝君,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使,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戍立刻答应了。(原文: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秒,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戍曰:“诺。”) 于是公孙戍去见孟尝君说:“听说您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是吗?”孟尝君点头称是。公孙戍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问其故,他说:“五国之所以将相印授给您,是因为听说您在齐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这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他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孟尝君同意了。(原文: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通“悦”——笔者注】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快步退了出去,还没走到中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您叫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固然是一项好建议,但为何您走起路来高抬脚步,意气高昂呢?”公孙戍说:“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宝剑。”孟尝君不解:“先生此话怎讲?”公孙戍说:“您门下食客何止百人,却只有臣敢于进谏,此喜之一;谏而能听,此其二;谏而能止君之过,此其三。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氏,不愿意送床。他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孟尝君听后说:“太好了,先生您接受了那把宝剑了没有?”公孙戍说:“没有得您许可,我不敢私自接受馈赠。”孟尝君:“赶快收下就是了!”于是孟尝君在门上写下告示:“谁能传扬我的名声,又谏止我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进谏!”(原文: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另外,本篇中,我们还能看到纵横家对道义的重视,以及劝人向善的高尚节操。 纵横之士主张谨守道义,对于有道之士,甚至不赞成行纵横之术,“有守之人……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鶡冠子·度万》篇有“无欲之君,不可与举”,宋代陆佃注云:“昔有鬼谷著书,以为驰骋诸侯,阳开阴闭,必因其好恶忧乐而捭阖之。然至于无好者,盖不得而说也。若然多欲之君,乃纵横之家,欲以售术。”陆佃此注可谓得《鬼谷子》精义。 对于那些沉沦酒色的人,如何展开劝说,被列入了“摄心”一节。这特别值得重视,因为这类人,如今天的吸毒者,是很难通过劝说改变过来的——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纵横捭阖。 纵横之士,真君子也! (本篇是《鬼谷子·中经》“谈古论今”部分;选自翟玉忠《说服天下:<鬼谷子>的中国沟通术》,该书由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