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像 (图片来源:《第一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前彩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6月。)
阴阳学说是纵横家的理论基础。《周易•系辞上》说:“一阖一辟谓之变”。阖,闭合;辟,开启。纵横家以捭阖之道言天地万变。 陈蒲清教授总结道:“《鬼谷子》本篇具有明显的哲学意义,从纵横游说之术的角度说,它把游说实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把阴阳学说的应用范畴推广了,推广到了具体的政治人事活动领域。本篇的阴阳开阖思想是全书的总纲,以下各篇都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陈蒲清:《鬼谷子详解》,岳麓书社,2005年,第11页。) 观战国纵横家游说,无不是从阴阳两个方面,大行捭阖之术,进而达到游说的目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战国策•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中,苏秦行捭阖之术,游说赵王合纵。他直接以阴阳代指纵横。上面说:“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苏秦让赵王回避左右侍臣,自己宣讲合纵、连横的差别。 在苏子整个游说过程中,反复行捭阖之术,言此之短,说彼之长,环环相扣,妙趣横生。比如开始讲六国合纵的好处,是阳,是捭,提到与秦连横的坏处,是阴,是阖。 苏秦先言合纵的好处,以引起赵王的兴趣。他说:“大王如果真听从我的意见,燕国一定会把出产毡、裘、狗、马的地方献给您,齐国一定会把海边出产鱼盐的地盘献给您,楚国一定会把出产橘柚的云梦之地献给您,韩国、魏国也必然献出很多城池给您,大王的父兄外戚都可以有封侯的土地。割取别国土地得到别国财货,是五霸不惜牺牲将士去追求的。使贵戚得以封侯,是从前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才争得的。现在大王无为而治就可以得到两样东西,这是我为大王感到欣慰的。”(原文: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 苏秦接着又说明与秦或齐连横的灾难性结果,阻止赵王连横的想法:大王与秦国结盟,秦国必然去侵略韩、魏;大王与齐国结盟,齐国必然去侵略楚、魏。魏国衰弱后就必然割河外之地,韩国弱了,它就会献出宜阳。献出了宜阳,则通往上郡的路就切断了;河外割让了,道路就不能通行到上郡;楚国衰弱,赵国就孤立无援。这三项,是不能不慎重考虑的。秦国攻下轵道,那么南阳就会动摇;再劫持韩国包围周室,那么赵国就会自行削弱;秦国再占领卫都濮阳夺取淇水之地,那么齐国必然会到秦国称臣。假如秦国能在山东得到这些,必定会进攻赵国。秦军渡过黄河,穿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秦兵必将交战于邯郸城下。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忧的地方啊!(原文: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接着,苏秦不断行捭阖短长之术,大言横人(张仪之类主张连横的人)之短,最后说得赵王心服口服:“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学人当细读此篇,从中细分出诸多或捭或阖、相辅相成的言论,以便领悟阴阳之道如何具体应用于纵横之学。 经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参考译文: 考察古代的历史,圣人在天地之间,能够作普通民众的向导。他们观察阴阳的开合变化来为万物命名,掌握万物的规律,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洞察万物的始终,领悟人们的心理,看到变化的征兆,从而能把握事物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人世间,从古到今,他们遵循的大道都是不变的。 事物是变化无穷的,又各归其位。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专一地把握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的优劣,比较他们技艺的短长,因材而用之。贤能和不贤能,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是有差别的。区别对待,有的可以捭,有的可以阖;有的可以进,有的可以退:有的可轻贱,有的可贵显,要根据他们各自的才能任用他们,实现无为而治。 任用某人时,要周详地判断他有没有才能,为人是真诚还是虚假,根据他的嗜好来考察其志向。再试探性地驳斥他的言论,看他的反应,进而发现对方的真实情况,关键是掌握他的志向,这是采取先阖后捭的办法,从中看到臣下所言的利害所在。或者公开自己的意图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将之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是为了让对方敞开心扉;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真实情况。对方赞同或者不赞同,一定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双方意见同异的根源。无论意见乖离或者相合,关键要抓住对方的志向思想。用捭之道,贵在周详;用阖之道,贵在隐密。周详和隐密都贵在微妙,用好了则近乎大道。捭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阖,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对方真诚与否。圣人了解事物合理与否,再确定处理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思考谋划。如果对方的思想不合理,圣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另作考虑。 公开宣扬自己的言论,行捭之道,对方合理的意见就用,不合理的先放起来。反之,行阖之道,诚实的就采用,不诚实的就离去。捭阖如乾坤,是天地大道。它能如阴阳一样,化育万类。纵或横,返与出,翻与覆,反与背,都是由捭阖产生的。 捭阖是阴阳大道的变化,也是游说之辞的权变。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各种形势变化,吉凶死亡全部都与之相关。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们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谋等,都要通过口这个门户说出来。 所以要用捭阖之术来控制思想的表达。所谓捭,便是开启,说话,属于阳;所谓阖,便是闭合,静默,属于阴。说话也要阴阳和谐,从开始到结束都要适宜。讲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扬名、宠爱、财利、得意,这些事属阳类,是“始”;讲死亡、忧患、贫贱、困苦、受辱、抛弃,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罚,这些事属阴类,是“终”。言论效法阳一类的,都叫做始,它促使对方行动。言论效法阴一类的,都叫做终,它从事情恶的一面游说,达到阻止对方的目的。 捭阖之道,就是要反复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与性情柔弱、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要用低下的言论来迎合志向微小的人,用高远的言论迎合志向远大的人。依照这个道理,可出可入,圆融无碍,没有什么对象是不可说服的。可以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各国,可以游说天下。无论大小,都可以游说成功。益损、去就、倍反,都要用阴阳之道来驾驭。 阳指行动前进,阴指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阳返至极端还于阴;阴走至极端达于阳。君主效法阳动,要用道德感化;臣下效法阴静,要用行动帮助。君主驾驭臣下,要以爵禄养臣。臣下交结君主,要尽忠效力。二者之间,都合乎捭阖之道。这便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办好万事的根本,是天地变化的门户。 (节选自翟玉忠先生《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二元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分野》【图文版】,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读者可以通过当当、京东等网站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