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太极图说”六种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6-22


图3-3    郭霭春教授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三篇皆讲阴阳之道,但最集中的还在《阴阳应象大论》。

 

   该篇以阴阳五行讲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里我们只节选了讲阴阳的部分。

 

《阴阳应象大论》开篇论及阴阳的根本意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变化无穷,然而万事万物不离阴阳,阴阳是做学问由博返约的关键。所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引岐伯话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之理要符合自然之道,否则必然“失常”,导致阴阳失衡。岐伯接着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岐伯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常。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即指出,上古真人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中古至人能“淳德全道,和于阴阳”;后世贤人能“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即顺从——笔者注)阴阳”。

 

   阴阳之道大如此,合于阴阳,亦近乎道矣。

 

   本篇译文参考了郭霭春教授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上),该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经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参考译文:

 

   黄帝说:阴阳大道,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毀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考虑。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阴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阴的性质为静,阳则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浊阴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功能),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食物)。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依赖于五味而成。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内当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阳气偏胜就产生热,阴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损伤人的形体,热邪能损伤人的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的变化,形成生长收藏,产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善于调适,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节选自翟玉忠先生《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二元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分野》【图文版】,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读者可以通过当当、京东等网站购买。)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尚书》
·翟玉忠:跳出历史周期率,让人民监督政府制度化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