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付金才:《大学》说什么 
作者:[付金才]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5-31

编者按:2018年5月26日至27日,新法家编辑例会在北京天府龙芽茶空间召开,这是作者在会议上的发言。


《大学》是《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北宋二程开始重视《大学》,南宋朱熹做《四书集注》,《大学》为《四书》之第一书。朱熹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己任,师友弟子众多,加以明清以《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版的《大学》甚为流行,影响至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郭沂博士因通晓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之简牍,认为《大学》一文为子思学派的作品,形成时代在子思和孟子之间,为子思门人所做,【1】这基本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在对《大学》一文内容的理解上,郭沂也没有弄清《大学》文本的内容,仍然按照朱熹《四书集注》中对《大学》诠释来阐述《大学》的思想。例如郭沂说:“所谓‘明明德’就是指通过修行,使‘明德’显明于心,并同时使性得以呈现于心。”【2】这和朱熹对“明明德”的解释没有明显不同,“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3】还是翟玉忠老师对《大学》一文的理解更符合子思学派和《大学》文本本身的含义。翟玉忠老师说:“《大学》的三纲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讲天道的德,二是讲人道的善。朱熹不知儒家修行次第,受禅宗影响,以为‘当自明明德’始,最后到‘止于至善’,简直是颠倒因果,竟至误学人八百年。”【4】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正确理解经典,包括儒家经典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儒家经典因为在历史上不断的被解读,误导后学的不当解读大量存在,翟老师的《性命之学》便是澄清错误认识的一本好书,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受翟老师的启发。

“止于至善”为入手,“明明德”为终极

从《大学》文本的行文句式看,翟老师说儒家修行次第在表达上是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往复循环,或由天道下行及人道,或者由人道上达及天道。【5】德为天道,善为人道,《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的表达是从天道下行及人道,而朱熹则本末倒置,以‘明明德’为入手,以‘止于至善’为终极。在表达儒家修行次第上,《大学》中的如下论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上述内容是由小、近的人道上达大、远的天道的表达方式来说明儒家修行的次第。

《大学》中如下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上述内容是从大、远的天道下行及小、近的人道的表达方式来介绍儒家的修行次第。

从“明明德”的本义看,“明明德”的含义是“平天下”。《大学》文本中说的极为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致知在格物”,这是由天道下行及人道。也就是说“明明德”是儒家修行次第的最高层次。在这句话之后,《大学》文本紧接着就按照从人道上行及天道的次第说明儒家的修行方法,“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平。”在这段话中儒家修行的最高次第是天下平。根据这两段话来理解,“明明德”的含义就是“天下平”,即平天下。  

《大学》文本中把“明明德”的含义做了清晰的说明,只不过是朱熹没有会通《大学》前后文来理解“明明德”的含义。东汉时期郑玄存在与朱熹同样的现象,郑玄以为“明明德”是“显明其至德也。”【6】如果说郑玄没有结合前后文,只是依文解义式的解释“明明德”,朱熹对“明明德”的解释受禅宗的影响更多,朱熹对“明明德”的解释与《坛经》关于体认自性的论述极为相似,朱熹解释“明明德”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认为智者与愚者的自性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愚人不能体悟自性,“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7】可见,朱熹对“明明德”的理解受到禅宗的影响。明明德的含义是平天下、天下平。实现天下太平,根据《礼记•礼运》的论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此篇中借用孔子的口气介绍了理想社会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为小康时代,高级阶段是大同时代。由小康至大同才是“明明德”的本来含义,如果朱熹能够将《大学》文本前后相参,将《大学》和《礼运》相参,或许不会受禅宗的影响而错解《大学》“明明德”的含义,将本为终极天道的“明明德”解释成儒家修行的起步,反而将“止于至善”入手解释为儒家修行的终极目标。

什么是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文字前半部分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说明从天道下行至人道的修行次第。至“止于至善”后,并未说明何为善,而是反过来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交代修心的次第。前半段由抽象到具体,后半段承接前半段的具体的人道“至善”继续上升为抽象的“得”。前半段结束于“止于至善”,后半段起步于“知止”,两部分的转折是善。平天下要从善入手,个人修行当然要从善开始。

儒家主张通过改良而不是革命来治国平天下,君子欲改良政治,必须参政。若要参政,首先要得到诸侯卿相的重视和认同。《中庸》说: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8】

这段文字前半部分也是由天道下行层层细化具体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圣人具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普通人可以通过“择善而固执之”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达到圣贤的境界。择善固执的次第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要坚持下去,效果是“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的这部分内容作为理解《大学》中“善”之含义的辅助材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主要强调的是某种技能或能力的提高。从知止开始,经过定、静、安、虑至得的完成,同样是在强调某种技艺、能力和智慧的提高。《大学》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也重视人的职分,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人类的基本关系,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和天下。所以《大学》中的善有两个含义,一是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起相应角色的职分。二是个人的具体的技艺、能力和智慧的提高。要治国平天下,就要有为天下的担当,更要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没有担当、能力和智慧,怎能平天下。所以要“止于至善”,即从提高道德自觉和具体的技艺、能力和智慧入手。道德自觉和具体能力的提高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学习不能漫无目的,要围绕自己的目标和领域持续努力,这便是知止的含义,故从“知止”到“得”,和《中庸》的“择善而固执之。”这样《大学》中的善之含义也就更加清晰了。

诚其意是立志发心

朱熹对“诚其意”的解释几乎全错,因为他基本是从道德自觉的角度来理解诚其意。而此节内容并非完全讨论道德自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若正心,先诚意,可见心和意的含义不同。《大学》这样说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fèn zhì ,发怒义),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9】重点在于克服激烈的情绪情感活动,即人要平和。如果只是没有激烈的情绪情感发生,心态平和就是正心,那么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都达到了正心的境界。故正心的前提是诚意。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意与志二字互训,意,志也,【10】志,意也。【11】《增韵》中说:“意,心所向也。”【12】《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中也讨论了心、意、志,“所以任物(感知客观事物——笔者注)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13】心有所忆的意是总惦记着的东西,如果总惦记着的没有固定的内容,那么意便是烦恼。如果总惦记着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意便成为志,即“意之所存谓之志。”所有的人都有意,少数人有志。孔子曾经让弟子们“各言尔志”。志为志向,是个人所确立的人生目标,相当于佛教所说的发心发愿。人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实现理想仍需从具体的至于至善、明善开始。所以诚其意,就是止于至善,明白入手之处而择善固执。明确了自己的职分和需要提高的技艺、能力和智慧,就要将这升华为自己的志向,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想法,所谓有志者立志长,无志者常立志,《老子》中说的“上士见道,勤而行之,中士见道,若存若亡,下士见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若存若亡的中士,大笑之的下士,不弘毅的人其实就是自己欺骗自己。

真正诚其意的人,确立志向,以志向为人生使命,敬畏自己的志向,为自我提高和完善不断努力。这种敬畏和不断努力类似生理本能,如同喜欢优美的事物,厌恶难闻的气味。这是在用生理现象来形容比喻志向、至善与人生合一的状态。这种“诚其意”达到“不自欺”的状态叫做“自谦”。郑玄认为谦、慊二字互为通假,受本段中“见君子而后厌然”的干扰,认为“慊之言厌也。闭藏貌也,”【14】即慊为闭藏之义。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将“厌”解释为闭藏的样子是可以的,小人在人格伟岸的君子面前有惭愧感,人性中阳光的一面被君子人格感召出来,阴暗心理减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诚其意”已经到达“不自欺”状态的君子,又有什么阴暗心理值得隐藏呢?朱熹也认为郑玄的解释值得商榷,便以慊的另一个含义快乐满足来解释自谦的谦,“谦,快也,足也。”【15】自慊是诚意之后君子内心充满快乐满足,“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16】郑玄对自谦的解释固然值得商榷,而朱熹的解释同样比较勉强。郑玄、熹以谦慊通假,以慊释谦本身就错了。

谦作为个人修行的概念来使用,源远流长,《周易》便有谦卦。“谦,亨,君子有终。”其大意为“谦,可以成功,君子能谦,终必有好的结果。”【17】此卦的象辞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póu,减少义。)多益寡,称物平施。”大意为地中有山,山本高出地上,而屈居地中,这是谦卦的象征。君子效法他的精神,减损多余的而增益缺少的,称量事物的多少而作平等的施与。谦卦的核心含义是谦虚,卦象上为坤卦☷,象征大地,下为艮卦☶,象征山,山居地中,地中有山,比喻谦虚。这是一个极好的比喻,山虽高,实生于地中,立于地上。地虽博,却实之以山。彼此相互依存。山不以高自居,地不以博自居,相互包容,相互依存。个体若不自我封闭,将自我放置于整体系统中来观照自身,就会发现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顿然觉悟自己虽然渺小,却能影响全局整体的发展走向,因此觉悟到个体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谦卦含义的现代表达。诚其意,明确了自身职分,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持之以恒提高完善自身。个体虽然渺小,能力虽然有限,只要不懈努力,尽职尽责,从明善、诚身、顺亲,信友、获于上而民得治。平天下的起源于诚其意。没有诚意就没有天下平。诚意已经蕴含了天下平。诚其意的境界和自谦的境界是类似的,诚其意可以称作自谦。要做到诚其意和自谦,君子就要慎独,“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修行的一个境界,慎独是在人道与天道之间上行下达,为具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找到了终极价值的皈依,为实现终极理想找到了具体方法,实现了人道与天道圆融不二。累土便是九层之台。从一撮土中看到了平原广野,从一卷石中看到了峻岭崇山,这个慎独的境界用《楞严经》上的一句话表达更有助于理解,“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因为君子圆融了天道人道,超越了细微与崇高,故君子的一言一行都闪耀着天道的光辉,具有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的教化作用,足以改变社会风气。这就是诚意的作用呀,内在的诚意,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我们真诚体认到个体人生的修为会影响人类发展的未来,如同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海浪成于波澜之间。人们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背景下重新为生命确立意义和起点,这不就是诚其意吗!?

《大学》和《中庸》是传世的儒家文献中记载儒家修行心法和次第的核心文献,程朱学派因此而重点研究弘扬《大学》、《中庸》以补儒家修行心法和次第之不足,这是程朱理学的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之一。因为程朱学派的大力弘扬,此二书成为两宋以后儒家经典的代表而而人人共知。此二书虽然篇幅不大,内容为儒家修行心法和次第。因为仅有文字记载,没有心法和次第的详细说明,也没有修行心法的具体实践材料,以至于东汉的郑玄孔颖达只能依文解义的对《大学》文本给予简单解读,而朱熹则受禅宗文化的影响,以禅宗心法理解《大学》一文的含义。《大学》首章重点讨论了人道、天道上行下达的关系,认为从人道“止于至善”起修,最终达到“明明德”的“天下平”。从至善起修就要知道何为善,故要诚其意。而在这些关键的地方,郑玄和朱熹的理解并不正确,违背了《大学》文本的本义。这种错误的出现既和《大学》文本解释和修行方法传承中断有关,也和郑玄、朱熹的之学方法有关,和禅宗思想盛行有关。我们对《大学》本义的正本清源式的研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只有正本清源,才能返本开新,达到中国学术本土化的目的。


注释:

【1】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69

【2】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70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3

【4】翟玉忠.性命之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21

【5】参见翟玉忠.性命之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08-209

【6】孔颖达.礼记正义卷60.1153

【7】明尧 明洁编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修订本).河北产学研究所印行.172

【8】翟玉忠性命之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84-187

【9】翟玉忠性命之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37

【10】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2323

【11】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2269

【12】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2323

【13】牛实为.内经生态观.金城出版社.2011.249

【14】孔颖达.礼记正义卷60.1153

【1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7

【1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7

【17】徐芹庭.细说易经六十四卦.上册.中国书店.1999.220



相关文章:
·付金财:赓续文脉 我们的责任
·付金财:回归经学初心,势在必行
·翟玉忠:《大学》“德本财末”思想的时代意义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经子贯通乃真孔——读付金财老师书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