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的阴阳观念及其艺术表达形式太极图的流布,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太极图并不等于阴阳观念,太极图在中原地区出现是在十二世纪以后,但中国却是世界上唯一将自己的文明体系建立在阴阳观念基础上的文化。换言之,阴阳观念不等同于太极图,见微知著,通过太极图我们能了解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却不能通过太极图出现的早晚来判定这个文明的发展程度。 第二将古代文化遗存归为现代哪个民族要特别谨慎。因为族群在历史上是流动,若原先地处中原的族群迁徙到了边疆地区,他们当然也是中原考古遗存的创造者。比如彝族用于驱邪的木雕吞口,上面的虎首人面纹与新石器时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葫芦瓶上的虎首人面形和神都很相似,(图1-26)而吞口有时直接画在葫芦上,二者的相似性显然不是偶然的。这证明了彝族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图1-26 右为彝族吞口,左为仰韶文化葫芦瓶上的虎首人面,二者的形神俱似,只是中原民族基本不再用此物,而彝族今天仍在用。图片来源:王先胜,《中国远古纹饰初读》,学苑出版社 ,2015年8月,第36页。 第三,太极图在中国的流布过程十分复杂,大体分为三个区域,首先是中原地区,其次是青藏高原东缘的藏羌彝文明走廊地带,最后是青藏高原地区。其传布过程基本是这样:青藏高原的太极图纹饰来自印度;藏羌彝走廊地带的太极图来自欧亚大草原;中原地区的太极图来自藏羌彝走廊地带。 藏羌彝走廊地带有着人类最丰富的太极图文化遗存,我们的讨论就从这里开始。 笔者在世界范围内追寻灵蛇太极图的源流时,一件学术上极为激动人心的事发生在2015年8月24日,笔者的贵州之旅。 通过对东欧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的研究,我知道“阴阳鱼”构成太极图的观念是中原汉地学者对灵蛇太极图的误读。听说彝族文化中也有太极图,笔者就产生了去贵州彝族地区考察的念头。 听说我的研究计划,贵州师范大学的一位朋友十分热心,向我推荐了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彝族文化专家,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继超先生。我们约好8月24日早上在他的办公室里见面。 王先生中等身材,微胖,是典型的学者型人物。待人和善,言辞不多,一丝不苟。我首先说明了来意:自己在东欧古代文化中发现了太极图的“本来面目”——灵蛇,想了解更多彝族文化中太极图的情况。 没想到,王先生听完我的介绍,当时就笑了,他说:“我们彝族文化中太极图叫输必孜,输必孜是音译,其本意就是缠绕在一起的两条蛇(龙)!” 后来我在王继超先生撰文的《黔西北彝族美术:那史•彝文古籍插图》一书中看到,彝族说“生万物的龙”,输必孜的本相为两条龙,象征夫妻。【22】而在彝族的观念中,龙、蛇是可以互化的。 当时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怎么早已迁入中国西南大山的彝族人知道太极图的本来面目,而中原学者竟然几乎闻所未闻。 看我吃惊的样子。王继超先生从书架上取下来两本书。 一本是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即今天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编译的《物始纪略》(三),该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当时只印了2000册。 王先生为我打开其中的《输必孜根由》一节——还向我详细解释哪个彝族文字代表蛇,哪个彝族文字代表缠绕。(图1-27)
图1-27 《物始纪略》(三)第72页中的《输必孜根由》;这是作者从王继超先生赠给笔者的原书中拍摄的。 一个古老民族中竟然流传着对太极图本义的解释,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甚至很早出现较规整“阴阳鱼”太极图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在四千多年前也不知所踪。 在21世纪的贵州山区,我竟能读到《输必孜根由》的完整文字!(全文见本书《丙编 “太极图说”六种》) 原来,太极图白色部分代表天父,名叫“米古鲁”,象征太阳;黑色部分代表地母,名叫“靡阿那”,象征月亮(太阴)。整体上,这个符号代表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 按《输必孜根由》所述,太极图起源于遥远的哎哺时期,为知识神吐足佐(一名举奢哲,哎哺时期的毕摩始祖)所画。 据《彝族源流》和《物始纪略》等彝文文献记载,彝族社会先后经历了哎哺、尼能、实勺、米摩、举偶、六祖六个前后相继的时代,其一脉相承的父子连名谱系能使我们算出至公元二十世纪中叶共传717代。如果以每代平均25年计——太极图已有17900年的历史。 这显得过于不可思议,但联系到西伯利亚马耳他遗址猛玛象牙骨板上的多层螺旋输必孜,太极图出现在两万年前左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遗憾的是,考古学上,尽管在贵州彝族地区我们能看到战国至西汉时期带有螺旋纹饰的青铜器,但最早可确定的太极图却出现得很晚,它出现在乾隆六年(1741年)的安思贤墓碑上。该碑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碑高88厘米,宽56厘米,彝汉文合璧,碑上部中央明显是输必孜的图像(图1-28)——约同一时期的墓碑上,相同位置有时也画有“阴阳鱼”的太极图。 图1-28 安思贤墓碑拓片。图片来源:《彝文金石图录》(第三辑),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35页。 王继超先生拿出的第二本书是包括上下两卷的《彝文典籍图录》,该书由王继超先生和陈光明先生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王先生为我打开该书上卷的前几页——天啊,全世界各种类型的太极图几乎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这些图片来自彝族“那史”,它是彝族葬礼祭祀活动中转丧场时使用的旗帜,也是彝族丧礼舞中武士的旗帜——正因为灵蛇太极图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应用,千百代来,太极图的诸多形式才可能在彝族文化中流传不绝,这在其他文化中是前所未见的。(如图1-29) 图1-29 彝族灵蛇太极图“输必孜”图案;图片来源:王继超、陈光明主编,《彝文典籍图录》(上),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5月,第10页。 《彝文典籍图录》还收录了解释那史的《那史纪特》对输必孜的说明,我们转录如下:“《那史纪特》说:天地的产生是先形成天的顶和地的底,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以阴阳两极来分,如天地、白昼黑夜、男女、雌雄等,谁都不可能例外。喻无形与有形。为打天地的记号,以白色代表天,黑色代表地,是因白色是天的根基,黑色是地的依托。它的形状是白圈圆的完美,黑圈不可或缺。这个图像的符号代表了天地及万事万物的根,门门行行都出自于它,无不神奇,无不神通。白圈代表万物生生不息;黑圈代表运动无止境。白圈是天父的形象,它的名字叫‘米沽鲁’(即米古鲁——笔者注);黑圈是地母的形象,它的名字叫‘靡阿那’。这道理不仅活着的人要懂,死者也是不能忘记的。”【23】 我们仔细观察图1-29,会发现彝族太极图保留着更为古朴的蛇的形态,难怪阿城教授一看到彝族这类传统图案就断定:“原来被后人精致化的太极阴阳图,原本只是一条盘旋的龙蛇。”【24】 阿城教授未能沿着这一思路探索下去,真是遗憾! 有时,彝族太极图干脆直接画成蛇或龙的形式。(图1-30,图1-31)《黔西北彝族美术:那史•彝文古籍插图》中图1-30有注:“其中神马有角,象征能力;鹰象征知识,杜鹃象征节令;输必孜是纠缠回互象征阴阳的两条龙。”【25】
图1-30 直接画成两条蛇的彝族太极图(右下)。图片来源:陈长久主编,《黔西北彝族美术:那史•彝文古籍插图》,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57页。
图1-31 画成龙形的彝族太极图;图片来源:王继超、陈光明主编:《彝文典籍图录》(上),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5月,第11页。 图1-30,图1-31这类“输必孜”相当明确地表达了龙、蛇与太极图的关系。无论彝族文化,还是汉族文化,都崇拜龙,都认为蛇与龙同类,蛇还被称为“小龙”。郑玄注《尚书大传》也说:“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有腿有耳人格化的蛇与当地的图腾相结合,就成了各式各样的龙。陕北、陇东、晋西一带的当地人仍然认为蛇就是龙,遇蛇绝不伤害。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研究的中央美术学院勒之林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我在河东岸山西离石结绳墕,请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剪了一张蛇的剪纸,剪出来的是四脚蛇。我说:‘这不是蛇,这是龙,蛇为什么有腿?’她说:‘蛇没腿还能走啊!这是蛇上的耳朵,这是蛇的腿。’她一口认定,‘这就是蛇!’可见直到现在,这里的原始观念仍然把龙视为蛇。”【26】 龙也和萨满教中的蛇蟒一样能飞,有沟通天地的功能,在民间文化中龙头属地而交尾于天,通天通地。谈到龙的演变,勒之林教授写道:“各民族把龙与自己有代表性的图腾合起来,就出现了辽河流域的猪头龙,黄河中上游的虎头龙,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的鸟头龙,长江中上游的牛头龙等。”【27】 在美洲和欧亚大陆许多文化中都有龙的形象,龙也是蛇的化身。英语中“dragon”(龙)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drakon”,后者的意思是蟒蛇。 “输必孜”早已经成为彝家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32是王继超先生的女儿所穿的彝族传统服装,其下摆处有好多 “输必孜”图案。 图1-32 彝族传统服装上的“输必孜”图案,照片由王继超先生提供。 2015年盛夏对贵州彝族文化的考察,给我的人类文明寻根之旅带来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上面这些“输必孜”图案,让我坚信人类存在共同的文明基因。 行文至此,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毕节当地朋友招待客人的嘹亮山歌,我的眼前仍然是深山白云间若隐若现的彝族村寨…… 注(略) (节选自翟玉忠先生《人类文明的基因:人类二元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分野》(图文版),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读者可以通过当当、京东等网站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