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 付金才:《黄帝四经·道法第一篇·论第六》会讲讲义(第四至第六段) 
作者:[翟玉忠 付金才]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2-03


原文:

【强生威,威】生惠【1】,惠生正,【正】生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帝王者,执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2】,尽【施】于四极之中,执六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稽】【3】,察逆顺以观于霸王危<存>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尽知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

语译: 

强大则产生威势,威势产生利禄恩惠,利禄恩惠能用以定分止争(正名),名分正则天下太平。心静则平和,平和则安宁,安宁则内心空灵无欲。心境空灵则精明,内心精明则微妙莫测变化无穷。深微奥妙到了极点,便不会再迷惑了。作为帝王,执守此道,就能够成为天地的中心,动静合乎天地的运行,并将政令广施于天下,握治国的六种道术来统治天下,审察三种名实关系做为处理各种事务的准则,考察或悖逆天道或顺应天道的事实来说明或霸、或王、或存、或亡的道理,了解虚实动静的不同施为,通晓虚实相应的道理,审知真假而不迷惑,这样的话霸王之道也就成就了。

心得:

何为强?《老子》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个人以至于国家的强是靠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这种不断的战胜、超越和完善自我,可以称之为革命,革命是革自己的命。《论语》 “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也是自我革命。只有不断革命才能保证自身生生不息地生化万物,有能力和实力造福社会。定分止争不是要求万民忍耐,而是靠实力满足万民的需要,引导万民的发展。为政者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需在内业修行上下功夫,保持心灵的空灵无欲,升起更大的愿行,将事业引向更加辉煌的境界。

注释:

【1】强生威,威生惠:此句据《商君书•去强》补入;本书《经法•四度第五》也有:“强则威行。”

【2】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这里的“极”,当为中之义,犹言守中以合于天地。

【3】执六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稽】:六柄指下面的“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专,五曰变,六曰化”;三名指下面的正名、倚名、无名。

原文:

六柄:一曰观,二曰论【1】,三曰动,四曰专【2】,五曰变,六曰化。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专则不失韪非之【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除害。六柄备则王矣。三名:一曰正名,立而偃【3】,二曰倚名,法(废)而乱【4】,三曰无名,而强主灭,三名察则事有应矣。 

语译:

治理国家要掌握六种方法,一是观照几微,二是综合分析,三是相时而动,四是以法决断,五是善于应变,六是(德刑)交替变化。观照几微可知一个国家的存亡征兆;综合分析就可以击败强大而振兴弱小;以法决断就不会混淆是非的界线;顺时应变就能扫灭腐朽而养育新生;赏罚威惠交替变化,就能兴善除恶。六种方法具备,就可以称王天下了。决定国家治乱的三种名实关系,包括:名实相副,法度就能得以建立国家得以安定;名实不副,法度荒废并且国家混乱;无视形名,名实扫地,则国家虽强也会灭亡。懂得了以上三种形名关系就能因应一切了。

心得:

治国之六柄,首推观论。荀子对秦国的分析可作为说明观论的案例。荀子访问秦国并应秦臣范雎的要求,表达了对秦国的认识。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音tiāo,意为轻薄,不庄重——笔者注),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音kǔ,意为恶劣,不正当——笔者注),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音tì rán,高超的样子——笔者注)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音xǐ,忧惧之义——笔者注)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强国》)荀子通过对秦国的访问,看到了秦国的长处和风险,长处是秦国“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风险是只重视事功,忽略文教,“其殆无儒”。可惜秦国君臣并未重视荀子的认识并根据荀子的认识调整秦国的“动、专、变、化”,最终二世而亡。

注释:

【1】论:此处有辨析之义。《吕氏春秋•应言》注:“论,辨也。”

【2】专:决断。

【3】一曰正名,立而偃:偃,此处读为安,意为安定。

【4】二曰倚名,法(废)而乱:倚读为“欹”,音qī,倾斜,歪向一边。全句读为:欹名,废而乱。

原文:

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则天】地之道逆矣。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则内理逆矣。逆之所在,谓之死国,【死国】伐之。反此之谓顺,【顺】之所在,谓之生国,生国养之。逆顺有理,则情伪密矣【1】。实者示【人】虚,不足者示人有余。以其有事,起之则天下听;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名实相应则定,名实不相应则静(争)。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自定也【2】。三名察则尽知情伪而【不】惑矣。有国将昌,当罪先亡。

语译:

人民征战或务农违背天时,又不能因地制宜耕作,这便是违逆自然规律。大臣不亲近君主,下属不亲近上极,各行各业的人不专心于本职工作,就是违逆了社会规律。违逆自然社会规律的国家是腐朽没落的,这样的国家要去讨伐。与上述做法相反的称作“顺”,顺应自然社会规律的国家,是充满生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就要去扶植。分清了一个国家是违逆自然社会规律还是顺应自然社会规律,那么其国力虚实就很清楚了。在征伐腐朽国家的具体战术上,兵力充足要装出兵力不足的样子,兵力缺乏时要装出兵力充备。天下发生战事时,人民乐于征战,天下百姓无不听命;天下太平时,百姓安心从事生产,则天下人都会安居乐业。名实相副则国家安定,名实不相副则国家出现份争。所谓名称是根据万物的自然属性界定的,万物在名分的规范下自然得到安定,万事也会在名与物相副的情况下自得其位。懂得了“三名”就可以了解事物的虚实真伪、不再疑惑了。这样,本国就会昌盛,敌国就会灭亡。

心得: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强调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可见名在中国文化中是有特殊含义的。我们可以用治国路线或理论来理解名,正确的治国路线和理论称之为正名;错误的治国路线和理论称之为倚名;当国者没有治国理论,只是针对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修补补,甚至痛也不医,屋漏不补,便是无名了。

注释:

【1】则情伪密矣:密,意为清楚。《考工记•庐人》注:“密,审也,正也。”全句的意思是说虚实能够弄清楚。

【2】名自命也,物自正也,事自定也:此言道法万物之自然,物来各以其名分治之。《管子•白心》有:“物至而名自治之。”名之命、物之正,事之定,不来自外来超验力量,而来自其自身,这是中国传统自然、有机世界观的反映。



相关文章:
·翟玉忠: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尚书》
·翟玉忠:跳出历史周期率,让人民监督政府制度化
·翟玉忠:真正理解 “中国”不能离开经学
·翟玉忠:政府的“中国式”与学界的西学化
·付金财:赓续文脉 我们的责任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