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微:
中国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内圣外王二者高度发展,又高度融合。 原始萨满教,信仰与生活都以神话为基础,内圣外王高度融合,但二者没有高度发展,神灵呈现更多的地方性,缺乏普世性;印度发展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心地法门,因为在极大多数历史时期政治组织规模很小,内圣没有很好地开出外王,外王没有获得高度发展——西亚的犹太教大体也是如此,它们的内圣与外王没有能高度融合——出世与入世,上帝与凯撒常常两分,心法上不得不选择出世修行的路线。 只有中国,以修身为本,百家“务为治”,发展了内圣外王一以贯之的大道。《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审分》谈到人情与治国的同一性时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内外一贯的特点。 对于人,先贤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礼记•乐记)我们修行,就是要从日常小善做起,回归静的天性,实现事事圆融、得宜的大智慧。《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注意,这里的“静”不是不动,而是不妄动,合乎礼义的动,所以黄宗羲在《梨洲太极图讲义》一文中强调:“学者须要识得静字分晓,不是不动是静,不妄动方是静。”(《宋元学案》卷十一《濂溪学案下》) 除了内静,中国文化中还政治上的“外静”,即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如此则天下大定,社会得到治理。本文明确指出:“臣君当位谓之静,贤不肖当位谓之正。” 《韩非子•喻老》云:“不离位曰静。”《老子》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一说,与静相反的是躁,《韩非子•喻老》解释说:“离位之谓躁。” 本篇还说:“静则安,正则治……安则得本,治则得人。”内静外静,天下大定,实为治身理国的根本。 “四度”除了内政的“静”、“正”,还有外事的“文”、“武”。“动静参与天地谓之文,诛禁时当谓之武”,文武实际上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的。作者提出:“毋止生以死,毋御死以生,毋为虚声。”“因天时,伐天毁,谓之武。”这些重要的外事原则,告诉我们要看准机会,果决征伐那些当罪当亡的国家,不要为了虚名用兵,否则就是违背自然大道,会产生严重后果。做事要谦下守雌,这样才能立于长久不败的境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先生常说一句话:“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当一个大国超越自身的实力,谋求全球利益的时候,名进实退是必然的。张先生也是在讲“守雌节”的道理——有志于谋天下者,当三思之! 原文: 君臣易位胃之逆【1】,贤不肖并谓之乱,动静不时谓之逆,生杀不当谓之暴。逆则失本,乱则失职,逆则失天,【暴】则失人。失本则【损】,失职则侵【2】,失天则几(饥),失人则疾,周迁动作,天为之稽。天道不远,入与处,出与反【3】。 语译: 君主和大臣改变正常的位次就称为逆,贤与不贤的人职爵贵贱无别就称为乱,违反农时就称之为逆,滥行生杀赏罚之权就叫暴戾。违反了君臣的正常位次会使国家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混乱了贤与不贤人的贵贱位序就会使人失职,动静违逆时令,会失去上天的保佑,君主暴戾会失去民心。国家失去根本就会遭到损害,贤与不贤的人弄乱了职分会发生僭越侵权之事,失去天佑会有饥馑凶荒,失去民心就会遭到天下的憎恨。进退动静,都必须以天道作为法则。天道不是遥不可及的,人的行为当符合天的规律。 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事的参照和标准是天道。天道不同于基督宗教的天启或神谕。天道是可观察可感受可体验的。日月星辰、川岳大地,日月运行的法则都是具体现实的。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有人讲这句话理解为中国专制的根据。我们要清楚的是,太阳系确实只有一个太阳,但是这唯一的太阳要发光发热,为大地群生提供能量和动力。如若太阳不再发光发热,人们就会质疑这个唯一的太阳存在的价值。同样,中国因为特殊的地缘、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了大一统集权国家的政治传统的同时,也赋予了君主帝王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必须承担社稷和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当君主不能尽义务、担责任时,君主也就不再是名副其实的君主。正像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贤不肖当位谓之正,贤不肖并谓之乱。既然治国为什么还要用不肖之人?《黄帝四经》中没有做任何解释。而从历史事实来看,君主很难处理好治国理政与君主个人享受二者之间的关系。齐桓公在治国理政上主要依靠管仲、鲍叔牙等人。而在个人生活上主要靠竖刁、易牙、公子开方等三个弄臣。中外最高统治者身边向来不缺少弄臣,究其原因,有两种流行的解释,从道德上解释,往往认为齐桓公等人的个人修为有待提高。若从阶级论来解释,可以认为是齐桓公等人的阶级品行本来如此。这两种解释仅仅是解释,却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肉食者个人享乐与治国理政的关系,才能避免历史周期的重演。最大限度控制肉食者个人私欲的膨胀除了强化自我修为和法治,根本方法还是主席在回答黄炎培时所说的“民主”。主席所说的民主更多的是指宗旨教育与人民的监督。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与监督,会使“智者不敢为”。 注释: 【1】逆:本节指违反正常位次或时机。 【2】侵:僭越职分。 【3】入与处,出与反:出入指“日出、日入”,这里言天道运行周而复始,人当与天偕行。 原文: 臣君当位谓之静【1】,贤不肖当位谓之正,动静参与天地谓之文,诛[禁]时当谓之武。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安[则]得本,治则得人,明则得天,强则威行。参于天地,合于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2】。 语译: 君臣各安其位就叫作“静”,贤与不贤的人各安其位就叫“正”,耕战参合于天时地利就称作“文”,伐乱止暴合于天道就称作“武”。君臣位次整肃则上下安定,贤与不贤的人位次正定则社会得到治理,有文德则政令清明,讲武德则国家强大。上下安定国家就有了存在的保证,万事治理会更好地招揽人才,政令清明会得到天助,国家强大则威慑天下。参合于天地,顺应于民心,文德武德并举,就可说上下同心了! 心得: 中国古代典籍极为重视名学,重视正名。孔子也说:名不正,言不顺。《黄帝四经•四度》认为正确处理好君臣、贤不肖等四种关系,是治理国家成败的关键。在研究四种关系时,既有关系、事实的描述,更有价值判断。君臣当位为关系、事实描述,谓之静为价值判断。对关系事实作出价值判断,令读者知道是非对错与令读者知晓关系状态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注释: 【1】静:指各就其位,各安其职的社会状态。《韩非子•喻老》云:“不离位曰静。” 【2】上同:同,合也,上同乃上下同心之义。 原文: 审知四度【1】,可以定天下,可安一国。顺治其内,逆用于外,功成而伤【2】。逆治其内,顺用其于外,功成而亡。内外皆逆,是谓重殃,身危为(有)戮,国危破亡。外内皆顺,功成而不废,后不逢殃。 语译: 审慎研究上面的四点,大可平定天下,小可安治一国。在内政的治理上能够执道循理而在军事外交上却诛禁不当,则治国之功仍有所损。如果内政的治理上违反义理,而只是在军事外交上诛禁得当,那么征伐之功也会失去。倘若内政外交都违背天道人理,这就是最大的祸殃,君主将身陷危难,有被杀的危险,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如果内政外交皆顺应天道人理,则内绩武功都不会失去,亦无后患。 心得: 君臣、贤不肖等四种关系表现为八种状态,八种状态各有其价值判断。用什么来说明价值判断是否正确,那要用四种关系的八种表现所引发的不同结果来说明。谁也不希望不好的结果出现,要想避免不佳结果出现,那只有从造成结果的原因入手,唯一的选择就是做正确的事情。 顺治其内,逆用于外。对内重视和谐社会关系的维护,拿出一部分国家收入,与大众分享,以缓和国内矛盾。对外则不讲国与国的和谐,一味地追求超级利润。西方国家就是这样玩的。看看西方的内政和外交,不正是这样的吗? 注释: 【1】四度:指上面所说的君臣、贤不肖、动静、赏罚诛禁之度。 【2】顺治其内,逆用于外:此处内外指内政和外交而言,顺逆指是否合于法则度数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