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阐微:
“经济”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经世济民之义,《周易·系辞下》将经济与义直接联系了起来,上面说:“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进而言之,经济学的目的不是看得见的货币或看不见的GDP,而是社会的治理。 人类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两千多年前,《管子·国蓄第七十三》的作者就曾指出,货币本身并非财富,而是控制财富的工具。所谓“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以平天下也。”西方国家经过重商主义阶段后,大英帝国及今天的美帝国都不再努力增加出口、增加货币财富。 原文: 管子曰:“昔者癸度居人之国,必四面望于天下,天下高亦高。天下高我独下,必失其国于天下。”桓公曰:“此若言曷谓也?”管子对曰:“昔莱人善染。练茈之于莱纯锱,緺绶之于莱亦纯锱也,其周中十金。莱人知之,间纂茈空。周且敛马作见于莱人操之,莱有准马。是自莱失纂茈而反准于马也。故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制天下。此之谓国准。” 译文: 管仲说:“从前癸度到一个国家,一定要从四面八方调查外国情况,天下各国物价高,本国也应高。如果各国物价高而本国独低,必然被天下各国吞掉。”桓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说:“从前莱国擅长染色工艺,紫色的绢在莱国的价钱一纯只值一锱金子,紫青色的丝绦也是一纯值一锱金子,而在周地则价值十斤黄金。莱国商人知道后,很快把紫绢收购一空。周国却拿出票据作为抵押,从莱国商人手里把紫绢收购起来,莱国商人只握有一定面值的票据。这时莱国自己失掉了收集起来的紫绢,而只好用票据收回钱币了。因此,可以利用就要利用,可以掌握就要掌握,这就是周人利用天下来控制天下的情况,也叫作国家的平准措施。” 古今案例分析: 纂(zuǎn)茈(zǐ),紫色的绢。马非百先生释此谋说:“周人以重价及准马抢购之后,莱人遂自失其所收集之各种染织物,而所得者不过是以准马向周人收回钱币而已。”这就使得周人牢牢控制了货币的发行权,取税天下,它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石油美元”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周人是为国家理财,而石油美元则是欧美石油金融巨头操纵的结果。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包括欧美在内的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唯有英美跨国石油公司和伦敦纽约的各大银行赚了个盆丰钵满。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点燃了“赎罪日战争”的烽火。围绕它的开打,华盛顿和伦敦秘密策划了一系列事件,并动用了由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建立的强大秘密外交渠道:通过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基辛格有效地控制住了以色列的政策反应;同时,他还开辟了与埃及和叙利亚的沟通渠道——做法十分简单,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向对方误传消息,确保战争和接下来的石油禁运按有利于西方石油和金融巨头的方式展开。 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决定将油价从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1美元,涨幅高达70%(到第二年中,这个数字一度达到近12美元)。次日,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在历数“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种种罪状”后,正式宣布停止向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荷兰鹿特丹一直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输入港口)。至此,第一次“石油危机”全面爆发。 与表面上剑拔弩张相反,美国政府这时却和沙特阿拉伯货币局达成了一项秘密协定,规定沙特阿拉伯的大部分石油税收收益将用于弥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促成此事的正是基辛格。1974年,基辛格临危受命,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迫使石油输出国接受以美元来结算石油交易。基辛格利用与沙特皇室成员的亲密关系,说服沙特政府采用美元作为唯一的结算货币,并把销售石油所取得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再回流到美国(the recycling of petrodollars)。基辛格还进一步要求沙特作为OPEC的主要成员国,说服其它国家使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石油,只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石油,就必须要用美元结算,美元成为所有国家必须拥有的外汇储备。在当今的世界上,70%的国际贸易都是用美元结算。 此举还使得美国银行可以将石油美元借贷给发展中国家,而那些国家只能通过向美国出口并赚取美元后才能偿还贷款。这成为二十世纪全球化的开端,新兴经济体依赖于美国消费品市场,因而被迫向以美元结算的美国资本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结果美元资本的跨国活动管制放松,并由此引发在墨西哥、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目前尚末结束的美国次贷危机不过是这一系列危机在美国国内的回响——约翰·劳的纸币理论仿佛是一个飘荡在西方经济学上空的恐怖幽灵,久久不肯离去…… (节选自翟玉忠《国富策——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及其三十六计》,该书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