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阐微: 菁(音jīnɡ)茅,香草名,古代祭祀时用菁茅滤酒去渣。考古学证实反映禹时代重要史实的《尚书·禹贡》就记载楚地进贡菁茅,上面说:“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三个诸侯国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裹好了的杨梅、菁茅,装在筐子里的彩色丝绸和一串串的珍珠。” 菁茅这种香草在皇家祭祀中很重要,所以历代都要求楚地进贡。在礼乐崩溃的春秋时代,齐桓公甚至借口楚王不进献菁茅而伐楚。《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此事说: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蔡国后伐楚。楚成王兴兵来问:“为什么进入我的国土?”管仲回答说:“过去召康公命令我国先君太公:‘五等诸侯,各地守官,你有权征伐,以辅佐周室。’赐给我先君有权征伐的疆界,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国应该进贡的包茅没有进献,天子祭祀用品不全,因此来督责。昭王南征不归死在南方,因此前来问罪。”楚王说:“贡品没有进献,确实如此,是我之罪过,今后不敢不奉上。至于昭王一去不归,并未在我楚国领土,请您到汉水边上去问罪。”齐军进扎于陉地。夏,楚王命屈完领兵抗齐,齐军退驻召陵。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将广。屈完说:“您合于正义才能胜利;如果不然,楚国就以方城山为城墙,以长江、汉江为护城河,您怎么能推进呢?”齐桓公最后只好与屈完盟而归——试想坐拥此种香草的楚国有如管仲者善用菁茅之谋,齐桓公恐怕就难以称霸诸侯了! 原文: 桓公曰:“天子之养不足,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贯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请使天子之吏环封而守之。夫天子则封于太山、禅于梁父。号令天下诸侯曰:‘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藉。不如令者不得从。’”天子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秩而走,江淮之菁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菁茅之谋也。右菁茅谋 译文: 桓公说:“周天子财用不足,凡下令向各国征收,都不得诸侯响应,解决这个问题有办法么?”管仲回答说:“长江、淮河之间,出一种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的茅草,名叫‘菁茅’。请使周天子的官吏把菁茅产地的四周封禁并看守起来。天子总是要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可以向天下诸侯下令说:‘凡随从天子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不按照命令行事的不得随从前往。”天子命令一下,诸侯便都载运着黄金争先恐后地奔走求购储备。江淮的菁茅价格上涨十倍,一捆可以卖到百金。所以周天子在朝中仅仅三天,天下的黄金就从四面八方象流水一样聚来。因此,周天子七年没有索取诸侯的贡品,就是这个菁茅之谋的作用。以上是“菁茅谋” 古今案例分析: 马非百先生认为石璧之谋、菁茅之谋皆从汉武帝时事演绎而来,这里的“时事”指汉武帝时国家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实施的造重币以回笼货币的政策。《史记·平准书》载: 县官财力告竭,然而富商大贾有的蓄积财物,奴役贫民,前呼后拥,车乘百余辆。屯积居奇,封君对他们也都伏首低眉,仰仗他们供给物资。有的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于是天子与公卿商议,另造钱币以足用,并打击摧折那些浮华荒淫的兼并之徒。那时皇帝苑囿中有白鹿,少府有许多银锡。自孝文帝另造四铢钱以来,已有四十多年,从建元年间以来,用度不足,县官往往在产铜多的山旁冶铜铸钱,百姓也乘机偷铸,数目很大。钱越来越多而且轻,货物越来越少而且贵。有关机构的官员说:“古时候有皮币,诸侯骋享时使用。金有三等,黄金是上等,白金为中等,赤金为下等。如今的半两钱法定重量是四铢,而奸盗人等磨钱里以取铜屑,钱更轻薄物价更贵,远方用钱很不方便。”于是以白鹿皮一尺见方,饰以绣文,制成皮币,直四十万钱,规定王侯宗室来朝觐聘享,玉璧都必须以皮币作衬垫进献,然后礼仪得行。 当代工业社会,稀土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它元素组成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稀土已成为高科技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第一稀土资源大国,全世界90%以上的稀土矿产品由中国供应,所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说法。 稀土作为我国在世界上少有的优势战略资源,中国却不掌握定价权。基本原因是缺乏统一管理,导致资源严重流失。早在1991年,稀土便被国家列为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1998年在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又保留了国家稀土办公室,并给予稀土办规划、研究、开发、使用稀土资源的职能。而在现实中,地方上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和乱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资源利用率很低,破坏浪费严重。 管理的混乱给了跨国资本廉价掠夺中国资源的机会。以日本为例,2000年左右的时候,他们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多家工厂,廉价收购国内的稀土原矿,然后运回国内储存,一旦稀土价格上涨,他们便终止从中国进口稀土。 直到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才开始对稀土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但中国的稀土市场至今仍旧受制于人。2007年全球稀土矿供不应求,这是自2001年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全球稀土供给下降10%,而消费却上涨了16%,供需缺口5570吨。但供不应求的局面并未使稀土价格上扬,到了2008年上半年,全国稀土价格反而大幅“跳水”,原矿从7.6万元/吨降到了6.4万元/吨,稀土的标志性产品氧化镨钕从每吨22万元一度下降至每吨13.5万元。 对照本计,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节选自翟玉忠《国富策——中国古典经济思想及其三十六计》,该书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