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有生死之时,国有生死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1】,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语译: 天下万物或生或灭取决于时机,相应的国家或成或败决定于国政。因此对于合乎天道之国,要顺应天意去联合保护它,这被称之为“文”,而对于天道使亡之国,要顺应天意去讨伐兼并它,这被称为“武”。文武并用,天下各国就会无不顺从。 心得: 我们可以从天气变化和国家治理两个层次理解国家的发展,气候条件适宜,国家治理得当,这样的国家自然强大。灾害性天气会影响生产,如果国家治理质量较差,便会形成天灾人祸,如果国家治理好,灾害性天气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减小。针对强国要搞好关系,针对弱国,可以讨伐兼并,因为讨伐兼并这样的弱国并非是侵略,而是救民于水火之中。 注释: 【1】养生:养,保护、联合。生,指有活力的国家;“养生”与下文的“伐死”相对,《黄帝四经·经法·论》中说:“逆之所在,谓之死国,[死国]伐之。反此之谓顺,顺之所在,谓之生国,生国养之。” 原文: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1】,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2】。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耻)【3】,有佴(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语译: 养民的根本在土地,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地种植。种植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掌握耕种的时间和季节,准确掌握农时,在于如何使用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各尽其力。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适度。了解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并且根据时令来种植五谷,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创造财富。赋敛适度,则人民富足。人民富足,则懂得廉耻。廉耻观念形成,百姓就会习惯于服从命令且不敢触犯刑罚。百姓习惯于听令,又不敢触犯刑罚,这是守国则牢,伐国则胜的原因所在。 心得: 人类难以左右气候变化,但是人可以通过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来适应气候变化。在传统社会中华文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家国的管理模式。中国农耕技术几乎将精耕细作推倒了极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像中国一样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的发达支撑着传统社会中华文明的繁荣。当代社会能够支撑中国梦实现的是制造业的升级与科技创新,没有制造业的升级和科技创新,中国梦无从谈起。财富的增加可以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幸福,人们的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反倒是值得人民深思。如果忽视了人生宇宙大道的教育,忽视了法治,人们很难有耻辱感,也就是说“民富则有耻”,并非自然而然,需要教育和法治才能保证知耻。 注释: 【1】宜:适宜,这里指土地适合生长的植物。 【2】树:种植。 【3】民富则有佴(耻):此与《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相通。 原文: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1】,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2】,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3】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语译: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依法治理国家,不能任意妄为。创制法度,不能变化不一。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去掉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侵占百姓的农时,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慈爱,就不能使子民为之效力。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德如天地一样广大。如果能够去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能广招天下骁健之士,就如同有了完好的防御武器,懂得了实行文武并用之道,那天下就都会归顺了。发号施令能够合于民心,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君主如能德施天下,秉公执法,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心得: 正为虚,法度为实。立法不乱,执法无妄,公正自然实现。而立法不乱执法无妄,需要立法者、执法者做到大公无私,根据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展需要而立法执法,苛政等现象也就很容易避免。各个阶层的人民享受到良好的国家治理带来的发展成果,当然会拥护国家、热爱国家。 注释: 【1】以法度治者:依法治国的人。 【2】父母之行备:父德指刑罚,母德指庆赏,全句的意思是赏罚相济,恩威并施。 【3】宾:服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