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杨朝明 吴信英:孔子“女子难养”说新论 
作者:[杨朝明 吴信英] 来源:[《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 2015-11-29


编者按:本文为杨朝明、吴信英合作完成。原载《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0期“观点摘登”。

[摘要]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语究竟应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近代以来多数学者视其为孔子歧视妇女的力证,当代一些学人试图从新的角度进行解释,提出的诸多见解看起来新颖别致,但终不免失于牵强。探得孔子“女子难养”说的真实含义,只有回到孔子所传承的文化和生活的那个时代方才可能。孔子思想与文王、武王、周公等一脉相承。由周初文献可知,孔子说“小人难养”,并不含有轻视“小人”的意义,相反倒是反映出他对这一群体的重视。孔子说“女子难养”,情况同样如此。孔子“难养”之语是从政治管理的角度,对“养”者即君子而言,本意是说对待“女子”与“小人”都应心存一份敬畏和戒惧。孔子此语或许包含有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与深切体察。

    《论语·阳货》记孔子之言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斯语,可谓人人皆知,影响极大。在这里,“女子”与“小人”并言,而且皆被视为“难养”。于是,长期以来,人们遂以之为孔子“轻视妇女”的证据而家喻户晓。近代以来,受平等主义、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不少人更是由此对孔子及此语耿耿于怀;迄于当代,从“百家讲坛”到人人解经,由此语所引发的争议更是纷繁复杂。这句话俨然已成为孔子是否轻视妇女乃至如何看待孔子的关键问题,由此也不难理解,弄清孔子斯言的本意十分重要。

    一、对“女子难养”说的种种理解

    孔子轻视妇女?孔子竟然将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给一口否定了?有人会说这可以理解,因为孔子处在父权家长制时代的春秋之末,女性的地位已经很低了,被歧视也很正常,孔子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

    然而,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孔子说“仁者爱人”,难道不包括女性在内?现实中,还真的有人认为事实正是如此。蔡尚思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题目叫做《我爱孔子,我尤爱真理》,其中有言:“孔子大谈忠恕之道,但却不能付诸实践,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诸如推父及母,推夫及妻,推男及女等。周公、孔子制礼的片面性,早经晋谢(谢安)太傅夫人和王文禄指出,男子制礼专为己谋。”又说:“男女性别是优劣品质的大问题。孔子站在男子的立场歧视女子的表现有多种。”[1]蔡先生的基本论据不过都是孔子斯語。

    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引发了人们这么多的思考,恐怕是孔子始料不及的。更为重要的是,此语不仅被视为孔子歧视妇女的有力证据,也直接影响到对孔子思想的整体认知。尤其是到了近代以来的激进时期,它更被视为历来妇女地位低下的开端,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始作俑者,也成为孔子难以推卸的“历史罪状”。

    上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儒学与传统文化的复兴,诸多学者试图从新的角度进行解释,仅仅对《论语》中孔子“难养”说的19个字,就有许多“正解”、“新解”、“辩证”、“我读”之类的文字出现。如有的学者着意对“与”字进行重新解释,认为女子支持、帮助小人,并与小人结党营私;有的认为是说“将女儿嫁给道德败坏的小人”;有的训“逊”为(小孩子)“听话”,训“怨”为(小孩子)“哭号”等等,以“难养”专指“小人”,这可谓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子”。还有的倾力于对“女子”进行解释,认为“女子”为复合词,应训释为“女、子”或“女”加“子”;有的则释“女子”为“汝子”,译为“你这个人”、“你那里的年轻人”、“你的儿子”或“您这位先生”、“你们几个学生”、“妻子和儿子”等,进而认定孔子其实“同情女性、尊重妇女”。这类解释看起来新颖别致,但不免失于牵强,有“美圣”、“崇圣”或“为圣人讳”之嫌。

    除了《论语》中的这句话,其他可以判定“孔子歧视女性”的证据实在不好找到。如以孤证立论,“片言折狱”,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那么,孔子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的本意到底如何?我们认为,要理解孔子此语的真实含义,最为核心的应当是对其中关键词语的内涵作出准确的把握。

    毫无疑问,在经典诠释中,应坚持经典溯源的方式,以经典解释经典,具体到孔子这句话来说,只有回到孔子所传承的文化和生活的那个时代,方能探得孔子“女子难养”说的真实含义。

    值得注意或者必须注意的是,在文化观上,孔子自称“述而不作”[2](《述而》),孔子所“述”者何?典籍中说得十分清楚——《礼记·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时代,齐国就有人说:“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3](《本姓解》)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效法文、武之制,显然,尧、舜、文、武等古代先王对孔子影响很大。尧、舜时代较远,周代制度就是“损益”前代而来,按照朱子的解释:“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4](《论语集注》)因此,孔子应当更加推崇文、武、周公之制。由此我们想到,孔子崇尚“文武之政”,熟知周代文献,那么,有关孔子的一些为今人所“拿捏不准”的言论与争议,可以结合周代典籍中的言说进行理解,这或许是一个比较切实合理的途径。

    二、周初“小人难保”观念的启示

    孔子晚年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2](《述而》)孔子对被后人视为“儒家元圣”的周公可谓魂牵梦绕,由此我们想到,孔子的言论应该与西周初年的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德言论属于相同的“话语系统”,那么将人们理解歧异的孔子“语录”与周初思想家结合起来比对研究,应该是一条可取的途径。

    事实上,孔子时代,周初的历史文献大量存在,《礼记·中庸》记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这使孔子得以了解与效法“周政”。在阅读周代相关历史文献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周初存在的一个观念对于理解孔子“女子难养”说颇具启发意义,这就是“小人难保”。我们相信这是解决这一聚讼不已的学术公案、打开孔子此语之谜的钥匙。

    《尚书·康诰》记周公告诫康叔之语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当时,周公刚刚平定管叔、蔡叔与殷人勾结的叛乱,《康诰》就是这种背景下对被封于卫地的康叔的嘱告之辞。这里,“小人”指百姓、小民。孙星衍疏引《释诂》云:“保,康,安也。……小民不易安也。”小民不易安,应当在治理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天威之明,惟诚是辅”,在民情中可以得到应验。欲安其民,就应当重视他们,就要尽心尽诚,而不能苟安逸乐。总之,因为“小人难保”,就应当重视“小人”。

    在《逸周书·和寤解》中同样有“小人难保”之语。该篇记周武王的话说:“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这里的“小人”同样指小民、百姓。依《周书序》,本篇是周武王将灭商时,在商郊“明德于众”之作。武王要求众人重视小民,不能与小民争利。尤其重要的是,这里说因为“小人难保”,故应“惟事惟敬”。小民很难护养,就要事事施之以敬,这正是周人传统的“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小人”一词比比皆是,大都与“君子”对举。例如《诗经·小雅·角弓》中说:“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尚书·无逸》中有“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之语。君主重视“小人”,说明小人阶层并非毫无地位。与《论语》同时代的《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小人”也大都作地位低下之人解,如《左传·襄公九年》有言:“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又如《国语·鲁语上》曰:“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篇中有“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历丘”之语,舜当初所做的“小人”也是此义。郭店楚墓竹简有“刑不隶(逮)于君子,礼不隶(逮)于小人”,这就是《孔子家语·五刑解》和《礼记·曲礼上》篇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小人”是商、周社会中从事农业等体力劳作、地位较低的平民,包括一般庶民、鄙夫、野人,是王、侯、卿、大夫、士之外的普通百姓,是相对于为政者、大人、君子的身份地位的统称。

    查《说文解字》,其中明言:“保,养也。”是则“小人难保”就是“小人难养”。不难理解,孔子强调“小人难养”,也一定是秉承周人的牧民思想,针对各层各级“养民”者(即所谓统治或管理者)而说的。

    原来,这里的“小人”并不是指我们惯常意识中的那些“道德低下的人”!在《论语》文本中,“小人”当然有与“道德高尚的君子”相对的意义,但其中有很多却正是指的“平民”、“普通百姓”。如《论语·子路》记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就不是对弟子的道德谴责。

    孔子思想与文王、武王、周公等一脉相承。由周初文献我们知道,孔子说“小人难养”不仅不含有轻视“小人”的意义,反而是反映出他对这一群体的重视。既然如此,那么孔子说“女子难养”,应该也不是什么轻视女子。

    三、“女子难养”说不是轻视女子

    在孔子的表述中,无论“女子”还是“小人”,其所谓“难养”,具体在于“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也就是说,“女子”、“小人”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他们既不可“近”,也不可“远”,因为把握不当,容易造成“不逊”或者“怨”这样的消极结果。

    所谓不可“近”、不可“远”,是一个需要具体掌握好的分寸、尺度。“不逊”,就是不驯顺;“怨”则是埋怨、怨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恶之不敢远,好之不敢近。”作为普通民众的小民,一般不容易领会“君子”的意图,在与君子相处时往往会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另一方面,君子对待民众就应当注意不“近”、不“远”。《孔子家语·好生》记载:“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孔子认为,君子用心指使耳目,把道义作为勇敢的基础;小人用耳目指使心,把不驯顺当作勇敢。所以说君子被屏退也不抱怨,让他带头也能做好表率,使别人能跟着他做。在《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章之前,就有子贡所说“恶勇而无礼者”的话。所谓“勇而无礼”,就是“不逊以为勇”。君子可以“退之而不怨”,而对待小人,如果“退之”,就难免出现“怨”,这其实就是“远之则怨”。

    在《孔子家语·好生》篇中,还有曾子的类似表述。曾子说:“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小人既然确实有这种不知“远”、“近”的茫然与狭隘,君子应如何措手处理?曾子认为,既不能过分亲近,也不能过分庄重而显得疏远,过分亲近就会简慢,过分庄重就不能亲近。所以,君子般的亲近足以结交朋友并彼此欢悦,君子般的庄重足以成礼。孔子非常赞赏曾子的言论,认为君子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就要不“狎甚”、不“庄甚”,以“礼”约之,以保持好的关系。这其实正是孔子言说“小人难养”的本意所在。

    对“小人”如此,对待“女子”自然也是一样。在《论语》该章中,“女子”与“小人”是被绑定的并列主语。梁漱溟先生说得好:孔子的那些话,包含了他“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孔子学说原是从他对人类心理的一种认识而来”[5]。孔子熟知历史知识、了解民性,他一定认识到,商周时期女子社会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远远不及男子。在经过他整理的《尚书》中,就有商纣王妃妲己“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的说法。春秋时期的家庭结构更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很少参与社会公共活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她们受到历史条件的种种局限,因而大多数女性缺少文化教育,极少社会交往,难有志向抱负,视野不能开阔。历史上对《论语》的注解,也多从女子性别特征着眼,遂有所谓女子“其意浅促”、“无正性”、“志不在义”、“惟酒食之议”之类的理解。其实,孔子说女子“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他对女性在心理情感依赖倾向的认知,究其原因,既有文化教育问题,又有心理素质和性格问题。

    不难理解,孔子“难养”之语是从政治管理的角度,对“养”者即君子所说的,这是春秋社会历史实际的反映。孔子特别强调要了解“民性”、“民情”,《孔子家语·入官》记孔子说:“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女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以更好地让他们恭敬、不怨。朱熹也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是“庄以莅之,慈以畜之”[4]。

    就政治管理而言,孔子此言是说对待“女子”与“小人”都应当心存一份敬畏和戒惧。周初武王、周公说“小人难保”,丝毫没有轻蔑“小人”之意,准此,我们也可以确定,尊崇和效法“周政”的孔子言“女子难养”,也同样不会带有任何轻蔑、歧视的意味。孔子的意思是,不论为人处世,还是为政治国,都必须处理好与“女子”、“小人”的关系,这对于为政者而言,是必须慎思的问题。对“女子”和“小民”,需要注意如何与他们相处或役使他们,要取得他们的拥护、理解与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他们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如果过于疏远,他们则往往会产生怨愤之情。孔子此语,或许包含有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与深切体察。

参考文献:

[1]蔡尚思. 我爱孔子,我尤爱真理[N].文汇报,1990-03-13.

[2]论语[M].

[3]孔子家语[M].

[4]四书集注[M].

[5]梁漱溟.孔子学说之重光[A].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施格:《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自序
·夏德:《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书讯)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