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付金才:国学经典与创新能力 
作者:[付金才] 来源:[作者惠寄] 2015-08-21

内容提要:目前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引用西方的,尚未本土化。要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的本土化,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包括培养自信心和超越气魄等五个方面。将这些资源加以整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会使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和技巧实现本土化,从而促进国人创新能力的提高。 

国学一般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三种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而以《四书》、《老子》、《庄子》和《坛经》作为三种文化的代表是没有争议的。本文以上述几种典籍为根据讨论国学经典所蕴含培养创新能力的价值。目前对于国学主要还是从道德修养、哲学思想等层面进行解读,未将国学经典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本文就国学经典和创新能力做一讨论。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具有创新能力之人的基本基本特征概括为:自信心强、有内在的理想、坚持不懈的意志、富于超越的气魄和特定的创新领域等。只要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基本上就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培养人这几个特征的资源。 

一、培养人的自信心

自信是创新型人格的基本特征,时下关于自信心的培养主要是引导人相信“我能行”。而相信“我能行”,并没有使人认识到人自身所蕴含的无限性。而国学经典是通过使人坚信自己的心灵蕴含着整个宇宙和天地,大千世界林林总总都和自己的心灵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认为所存在的一切都蕴含在人性之中。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性之中蕴含着万物。《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生化万物之源头。《坛经》指出:“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坛经》还认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国学经典都强调人性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无限性,是生化世界万物关键,创造万物的主体是人本身。当确立了人为万物之主的信念时,才是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对生命对人性的自信,这种自信让人变得庄严崇高,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和宇宙联系起来,从而使人形成创造万物的信念,这样就使“我能行”的自信变得更加丰富与深刻。

二、发现自己的内在理想

当代社会注重功利,人们为了生存和名利而奔波,人们的理想往往是社会强加的,不是自发的。只有源于内在心灵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才会专注投入的去做。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自己内在的理想呢?有的人对自己的内在理想十分清楚,例如孔子十五岁便有志于学。禅宗六祖慧能在第一次求见老师弘忍时便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在的自发的理想和追求。那怎样才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理想呢?一种方法是透过日常情绪活动而发现内在理想。人都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活动,透过情绪活动,可以发现人内在理想的种子。情绪的发生机制是外在的刺激+核心关切=情绪。情绪发生,是因为最内在的关切收到了外界的影响,没有外界因素的触动,我们可能没有情绪活动,因而感受不到内心的波动。而当有情绪活动发生时,不要被情绪活动左右,不要围绕着外在刺激兜圈子,要反观自身,发现我们内在的核心关切。而这个核心关切正是我们内在理想的种子。所以《中庸》才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现这粒种子,涵养它,明确它,我们内在的理想就清晰了。另一种方法是减少外在诱惑和社会关系的干扰,亲近自己的心灵而发现自身的内在理想。人难免有外在的诱惑和社会关系的干扰,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诱惑和干扰,而远离了自己的内心关切。所以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不求安饱不是要抑制自己的欲望,而是摆脱外在诱惑,找到核心关切,发现自己的内在理想,并为之努力。慧能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处理好生活中的事情,减少没必要的牵挂,亲近自己的心灵,发现内在理想是什么,这样,人对内在的理想就会更清晰明白,做起来也就更专注和投入,更心无旁骛。 

三、练就坚持不懈的意志

现在创新能力训练的资料中,重视思维方式的改变,而实证研究成果认为,坚持不懈是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品质。在国学经典中,极为重视坚持不懈对于人成就的重要性。在《论语》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完成伟大的事业,没有宏大和坚持不懈的意志是不行的。《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主张人们应该以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为核心,从博学到笃行,一丝不苟地做下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高远的目标是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实现。《老子》一书中强调:“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认为水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因为水能坚持,所以能够滴水穿石。《坛经》中说到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主张时时刻刻都要牢记和践履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在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思维方式,就有可能成为点子,因为没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做事情就会浅尝辄止,是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成就的取得需要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成功的条件,没有坚持不懈的意志,成功的条件永远也不会成熟。 

四、涵育富于超越的气魄

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都是前人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具体环境创造出来的,都是有条件的,不具有普适性,只是今人创新的借鉴。如果不能超越而将其作为永恒的真理,前人的创造则成为今人创新的窠臼和障碍。所以要创新就需要超越前人,从前人的阴影下走出来。创新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否则就是死于前人的怀抱里。孔子十分重视学习,自诩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耳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更重视思考,强调学思并重,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指的是对以往只是的消化吸收,从而创造出新知识,因此孔子认为只有做到“温故而知新”的人才有资格做老师。只有超越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知识的人,才是理想的老师。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为如果崇拜书本,创新能力就会被窒息。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需要不断的增加,更需要不断的超越。如果只有增加,没有超越,等于吃了饭不消化。《坛经》认为:“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六祖惠能强调经典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地位要比经典更高,所以人必须超越经典,超越经典的方法是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无念之后“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学习接受已有的知识,不是自己的,只有从自己心性流出的才有新意,才有价值,自己才能受用。而无念是是超越经典的的方法,是开发自己智慧的前提。

超越以往的知识理论经验成见和方法,对培养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西方有学者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为了创新而主动打乱现有的平衡,从而呈现出更有生命力的生机。而超越现有知识理论经验成见的思想在国学经典中到处可见,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五、形成自己的事业领域

 创新能力不是虚拟的,只有通过具体的事业领域才能展现出来,所以是否有创新能力是根据创新成果来判断的。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认为:“创造力是按它的结果来判断的。……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原理。连那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相对原理的人们也相信爱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而且这儿发生的是一种创造力的了不起的发现。”他还说:“表现出创造力的物理学家们,通常都是以非凡的——甚至是人们可能会认为几乎是不必要的——韧性从事一个领域的特殊研究。”可见创新能力的表达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事业领域,否则蜻蜓点水,创新能力就成了点子或者偶尔发生的灵感,不会形成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国学经典中对此也有深入的讨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之”指的是学者所专注的领域,离开了这个中心,学习研究和事业的成就便欠缺了中心和着力点,也就不会有创新性的成果。《中庸》对于这个事业领域的选择是相当重视的,指出要“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选择自己愿意以一生去经营的专业领域,不是随意的,需要择善,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代的需要去选择,所选择的这个领域是对自己对社会都有价值的领域,在选定了这个领域后,就要固执下去,义无反顾地做下去。围绕着这个中心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围绕这个中心而“弗措”,围绕这个中心而“十之”、“ 百之”、“ 千之”,只要这样,自然就会达到的目的《中庸》在论述知和行的时候,始终没有忽视知和行的对象,即事业领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所有的方法和努力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离开了中心,方法和努力就没有意义。六祖提出了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就是在一生当中的行为和思想只围绕这个中心,这样将万行化为一行,万念化为一念,长期专注于这个中心,没有成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天道,所谓天道酬勤,勤即尽之意,即在某个事业领域穷尽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就会取得成就。现在人们总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只要对所学所做的对象有兴趣,就能做好。事实上,对所学所做之事从刚一接触开始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有极少数人。而大多数人的兴趣是培养出来,培养的方法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博学审问慎思等,这样朝于斯夕于斯,日久生情,兴趣自然产生。这样才能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感受。

前文讨论了国学经典中蕴含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资源,而要将这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我们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首先,要深化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国学经典不仅有道德伦理修身养性等价值,还有培养创新能力的价值。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典只有道德和修身养性的价值,那么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正是因为国学经典培养了国人的创新能力,中国历史才能够绵延数千年,而历久弥新。

其次,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对国学经典进行全面的诠释。目前对于国学经典的诠释有两类,一类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诠释,将国学经典转化成现代人的心灵鸡汤。一类是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用国学经典作为修养心性的材料。不否认国学经典有这方面的价值,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国学经典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价值。所以十分有必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国学经典进行再诠释,引导人们从培养创新能力的角度理解经典,这样可以通过改变文化基因的方式改变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吴晓东博士的研究表明在国人的观念中理想的中国人不是创新的中国人,而要形成理想的中国人就是创新的中国人,从创新能力的角度诠释国学经典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从创新层面对经典的解读,改变国人的自我认知,形成创新的国人才是理想的国人的认知。

第三,国学经典中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转化成培养创新能力的可操作的技巧。国学经典往往包含着各个领域的内容,培养创新内容的思想散见于各种经典中,需要将其提炼出来,进行专门研究,而形成创新能力的理论。还有要将国学经典中的创新能力思想和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技巧。做到这三点,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从而形成本土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与技术体系。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注(略)


相关文章:
·付金财:赓续文脉 我们的责任
·翟玉忠:从养生到反腐看我们为何不能离开经学经典
·付金财:回归经学初心,势在必行
·翟玉忠:西方移植到中国的学术不等于中国学术(附贝淡宁评论)
·翟玉忠:经子贯通乃真孔——读付金财老师书跋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