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答中国文化青年初学者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15-07-31


编者按:这是7月29日翟玉忠先生答时秉乾同学的一封信,其中谈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修习内圣外王之道的方法,以及中国文化的世界史意义——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激活中华道统,再造人类文明之路的艰辛与漫长!

秉乾先生:

    您能从新法家网站和拙作中受益,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总以为,让一位年轻学子受用,比得到大学教授的认可重要得多——因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教室里,而是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受用,是中国文化被重新激活并传递下去的燎原之火。

    您千万不要自称“晚辈”,也不可称我为“导师”。这不仅是因为我不配作人师,还因为我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些导师常常越来越傲慢,逐渐会变成“大师”,最后都不知到哪里去了——还是做一个普通学人好,草间偷活,倒也自在。

    虽然这样,我仍要将自己学习中国文化的心得向您汇报一下,或许我的点滴经验能使您少走一些弯路。

    学习中国文化——

    首先要知道,中国文化是必须亲证的文化。

    什么是亲证的学问呢?

    中国文化不是为炫学问、写论文、拿文凭、搞金钱,而是要修之于身心,用之于社会。这是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极大的不同之处;形象一点说吧,中国文化=西方大学+西方宗教,其中安身立命,经世济民,修道、进德都包括。

    所以,你若学习中国文化真上了路,每天都要做内圣、外王的功夫。

    在内圣方面,不可心外求法,要苦耕心田,时时省察自己:诚,无妄之心做到了没有?要这样“三省吾身”;在外王方面,要为家庭、为社会、为天下人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不能让一天虚度。

    如此修习下去,你就会发现烦恼慢慢少了,智慧慢慢增加了——生活工作中,无论做什么都安乐自在,圆融无碍。

    这就是大神通,其他任何神通之事皆不可求——即使《易经》研究也要如孔子,但得其义理而已。知一些义理,也不能拿着《易经》到处说事,和“半仙”一样!

    若以为穿上汉服,出几本书,口诵《论语》,当个教授,那才叫学习中国文化,就离中国文化十万千里了——这样,不仅自己不受用,还要害许多不明真相的人。断人慧根之事,永远不能做!

    平常心是道。不要学习了中国文化,路也不照常走了,服也不照常穿了,脸色都不好看了。整天孤芳自赏,弄得神不神鬼不鬼的——那不是中道。

    其次要知道,中国文化是一种高级的文化。

    学术是文化的核心。

    与西方学术不同,中国文化不是建立在抽象概念和人为假设之上的静态理论体系,她是建立在大道基础之上、重心术、以阴阳“大象”推演的智慧之学——道术合一,体用不二,内圣外王一以贯之。

    比较起来,近代西方学术过于重外在客观世界,又过于轻内在心灵世界,甚至连心理学也是这样。我尝试过,西方催眠术也是将人心对象化了。

    由于西方各学科之间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迥异,使其学科与学科之间几乎没有共通性,以邻为壑;随着学术专业性的增强,西方学术的碎片化越来越严重——有些专业简直成了少数学者垄断的概念游戏。

    而中国文化不是这样。诸子百家殊途同归,相须为用。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阴阳,道、术并重。中医多称阴阳,兵家多称奇正,纵横家多称捭阖,轻重家多称轻重,但他们的理论原则都是一样的,都是从道的化用、一阴一阳无穷变化上展开论说。这就避免了学术的碎片化,使学人能够由博返约。

    所以我们研究一门中国文化,一定要熟读专门探讨阴阳概念的章节,直到能够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比如研究中医,一定要精读《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研究兵家,一定要精读银雀山汉简《孙膑孙法·奇正》;研究纵横家,一定要精读《鬼谷子·捭阖第一》。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还要参之以事(象),如医家的医案、兵家的战例,纵横家的游说范例(如《战国策》),并行之于实践,以期逐步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说将中国文化的修习次第道尽了。

    一内外兼顾,高度统一,一重外轻内,高度散裂,这里东方智慧之学与西方理论之学高下立判——我不是说西方学术不能学,但要在学习东方智慧之学的基础上再去学西方学术,前者是本,后者是末。现在大学里西方学术近乎垄断一切,在“现代”的名义下宣传蒙昧主义,是很让人痛心的。还大谈什么“知识就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啊。知识多了,没有智慧,必如童子操刀,所伤实多!

    《易·系辞上》引孔子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不要听人家说中国学术概念无定义,理论不明确就动摇。这些人不懂,中国学术是智慧之学,从文字到理论,不是如西方学术那样以言表意(拼音文字和对物理学至关重要的数学都是一种言),而是“立象以尽意”,“象”不仅指阴阳、五行这样的“大象”,举事物说明道理也是立象。这样做是为达到“道不自器,与之圆方”的智慧境界——相同的问题,圣人会给出迥然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所教化的对象不同,不是圣人道理不明。

    再说中国学术概念的定义、分类在字书中已经确定下来,就不需要再在专门学科(术业)中重新定义了。你研读《尔雅》、《说文解字》等书就会明白这一点——一些人按“西是中非”的思维惯性,用西方学术的特点、甚至是弱点对中国学术妄加评判,实在太无知了。

    最后要知道,中国文化是人类亟需的文化。
 
    过去五百多年来,发端于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席卷全球。其主要特点是:将私欲合法化了,将消费主义合法化了,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合法化了。这是违背人类清静本性、背离大道的——这是当代世界各类危机的总根源。

    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现代社会的上述现象作了彻底的批判。我常引用《礼记·乐记》中的这段话提醒世人,要回归礼义大道。沉沦物欲,迷失自我,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整个世界必将因此陷入动荡不安的境地。《礼记·乐记》的作者写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此“知”通智)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人类只有回归中华礼义之道,让自身行为有所节制才行,否则是死路一条。

    不是说西方没有节制人欲,近于礼义,合乎大道的文明机制,她们主要是靠宗教维系人心的,就是印度教中的“信瑜珈”。只不过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西方文明在一切领域去道德化,宗教在理性的侵蚀下被不断地弱化了——理性大兴,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繁荣,却失去了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文明基础的失衡是灾难性的……

    而中国文化早就脱去了宗教信仰的外衣,在两千年前就建基于理性基础之上。所以中国文化对于当代世界最当机,是当今人类所亟需的。

    我们研究文化,不仅是为我们自己,也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更是为了救人类啊!

    你来信,发心要“为中华文化的振兴而奋斗”——这很了不起,也很不容易啊!因为复兴中国文化会改变过去五百年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是惊天地、动鬼神的大事!

    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君共勉!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少许启发,我说得不对的地方,也请指出来。

    再次感谢您的来信,以后多联系、多交流!

                     翟玉忠

                         2015年7月29日

时秉乾同学信件原文:

尊敬的翟玉忠先生:

      您好!

      三年前,晚辈初次接触了新法家的网站,并拜读了您的大作《道法中国》,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焕然一新,感觉像是来到了一个新天地。三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新法家,认真学习您和其他前辈学者的文章,受益实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在我心里,您就是我最尊敬和感激的导师。

      晚辈极其热爱中华文化,对其有一种发自心底的从根本上的认同感。我真的可以说,如果有来世我还愿做中国人。相信您能理解我的这份热爱。但周围的绝大多数人却是不理解的,所以多年来我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直到我遇见新法家,我才找到了我失散多年的同胞——文化意义上的同胞。

      晚辈诚挚地希望能和先生作更深入的接触,交流对于文化的理解,以提升自己的认识,将来可能还会有幸共同为中华文化的振兴而奋斗。

      希望先生能原谅我的冒昧。


      敬祝

身体康泰 事业顺利

      时秉乾

        2015年7月26日


相关文章:
·翟玉忠:六经——中华文明的顶层设计
·翟玉忠:《大学》“德本财末”思想的时代意义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