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诸子论坛》2015年元月号(总第二十一期)专题《河洛图式的源起》,刊载了翟玉忠先生的四篇文章:《河图、洛书图说考——上古四时、五行历初探》、《圣人则河图、洛书画八卦考》、《银雀山汉简与河图、洛书五行四时历》和《<太一生水>是河图代表的时空模式》。以下是执行编委洪范先生写的导言。该刊可以通过如下链接直接下载:http://www.gushe.org/thread-20662-1-1.html
西方/现代学术标准,向来认为所谓“中国哲学”,应属于尚未获得有效辩护的“信念”,无法就其接纳为获得有效确证的客观“知识”,只能摒弃在昭示着获得知识可靠性辩护的哲学系之外,而只有在宗教系或东方系才能获得其学科安置。其首当其冲的判断依据,即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素被归类为迷信、原始分类、前逻辑思维,而必须予以祛魅式裁剪的阴阳五行关联结构。
就中国学术自身而论,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四时历法,也素被古人尊奉为无需追问、无需论证,只该是认真领会、照着学习的先圣纶音( 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编者注),清初以来的疑古潮流,在剥除了素附在河图洛书上的文化与价值形象的同时,也在事实上构成了对其知识地位的解构效果,而将散布在星占学、民间天文学派、式盘、谶纬、祭祀与命理体系中的相关构式,排除出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认为学术的目的就是要排除这类侵染了制式思想的非制式要素,而忽视了相关概念意识的由来,这种思想起源层面的问题。
我们知道,概念是不可能自动呈现在我们知识结构中的,它首先有着极为清晰的经验观察、感受、理解等形式的生成基础,其次它需要对各种较为模糊性的生成形态,进行含义、作用、性质、形态、状态等维度的清晰化,进而将其区别为各种独立存在的“现象”,而后,才能进入概念化的构式过程。只有在“现象”与“概念”构式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基于这种特定文化理解的思维意识与实践创造。
如果说人文领域的“现象”与“概念”,还能进行文化的区别化构式,甚至向壁虚造的构式的话,那么一些只能通过较为持久的观察,才能区别及发现的客观“现象”,再对此进行较为周密而精准的研究,才可望获得的较为确定的性质理解、规律总结,乃至才能具体认知到的客观常数,除非将其归结为纯外部的来源,否则只能对其进行内生可能性的追问。
这不但为我们进行中国思想起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其提供了可望获得研究突破的契机与指引,可以预期,对自然现象与天文常数的认知、观察、体会、解释的文化历程,进行基于其所处时代知识场景的文化还原,进而对基此而进行的意义结构与价值附着等逻辑进程,亦即中国思想传统,或曰中国思想结构给出一个系统性的综合解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本刊对此问题系列关注的第一步,特组织翟玉忠先生关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四时与历法关系的四篇文章,敬请大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