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历史探微
烧掉儒家衣冠的一代真儒陈继儒 
作者:[新法家] 来源:[] 2011-02-10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是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与同郡董其昌齐名。陈继儒现在虽然名声不是太响,但在明末,却是一位名倾朝野的大名士。陈继儒平生颇得养生之效,寿至八十有二。

    按照后人评价,陈继儒个人的才学极高:他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书法苏轼、米芾两家,可入逸品;兼擅绘画,名重一时。其他如艺术鉴别、美食茶艺、养生休闲、园林艺术,皆是行家。尤其是交游广泛,著述极其宏富,传世者就约有三十余种,这样的高人,愿意的话完全可以在当时博得功名、官爵。但陈继儒毕生甘为一诸生,一辈子隐居昆山之阳,杜门著述。陈继儒所处的嘉靖,万历年代是官僚集团之间斗争最为激烈,最为尖锐,最复杂的年代。而陈继儒认为,“繁华系累不能夺,则俗心日退,真心日进,退得一分俗心,自能进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者是也。心自太虚,则身还太虚,所谓仙、所谓佛,何俟多谈!”

    他幼年即聪明过人,文名卓著,史称“颖异”,《明史?隐逸》说他“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同郡的大学士内阁首辅徐阶特别器重他。20岁时,他曾考取秀才,但在参加举人试中两战皆败。陈继儒痛下决心与科举功名永诀,并在《告衣由呈》中宣示:“生序如流,功名何物?揣摩一世,真如对镜之空花,收拾半生,肯作出山之小草……所虑雄心壮志,或有未堕之时,故于广众大庭,预绝进取之路。”二十九岁时,一把火把儒家衣冠统统烧掉,隐居小昆山之南,表示从此绝意科举仕进,不做官了。陈继儒在当时正值青春年华,作出这样的决断无疑是要有很大勇气的。

    他曾参与建庙祭祀乡贤二陆(陆机、陆云),乞取四方名花,广植堂前,说:“我贫,以此娱二先生。”因名“乞花场”。这样的做法,是感慨于二陆以文学家入官场后的悲惨命运吧?陈继儒虽隐,可名气太大,还是有很多人向皇帝举荐他,如当时的吏部尚书闵洪学,向皇帝上书说,陈继儒是江南名士,应该让他“参政议政”。于是皇帝下令,如果陈继儒有什么建议,一定要奏知。连著名的爱国诗人、大学问家黄道周在给皇帝的上疏中也说:“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 说自己比陈继儒有“七不如”,可见他的声名的确不是侥幸得来。从此,投刺见访、游山玩水、莳竹养花、品茶饮酒、焚香抚琴、赏月晒书,成为他的日常生活。

    而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说 “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而夷酋土司,咸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意思是,地方上的官员见皇帝都如此器重,纷纷上门谒见,顿时,“眉公”之名,倾动全国,甚至远及少数民族土司等,都慕名来请他写诗歌辞赋,而社会上的酒楼茶馆,追星一样挂他的画像,卖豆腐的都称自己的豆腐是“眉公”牌的,这声势是何等高涨。

    陈继儒以“隐土”高名,周旋于大官僚间,却始终不入朋党之圈。尽管时人颇多讥评,其实很有风骨。他曾很傲气地说:“士人当使王公(锡爵)闻名多而识面少,宁使王公讶其不来,毋使王公厌其不去。” 王锡爵可是当朝宰相啊,陈继儒的“不做官主义”是彻底的。《养生肤语》陈继儒研究养生之心得体会,共四十七条,都很符合《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少了勾心斗角的算计,少了战战兢兢的折磨,不做官,陈继儒对地方利弊,人民疾苦,还是多有建言,如阻止当局勿搞扩建郡城的大工程和免除县民缴解王府禄米的徭役等。而生活也可以惬意,其实,陈继儒还颇有经济头脑,正如在他的《养生肤语》里说:

    有妻子者,则为妻子所累,有富贵者,则为富贵所累,道不可行也。审如是,必弃妻孥,捐富贵,而后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于累妻孥;富贵不绝道,绝在于累富贵。

    不是不要富贵,而是不要被富贵所累。他读书不是书呆子,而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出版家,每年靠出版事业收入颇高,是最早的成功书商,比如他看到晚明小说隆盛,灵敏地捕捉到畅销书出版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就延招吴越间的贫寒儒士,搜罗琐言僻事,寻章摘句,按部分类,荟集成《宝颜堂秘笈》457卷出版,人们争购眉公之书,这使他获利颇丰,也使他声明远播。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就不用受功名羁绊,很自然地将人生的乐趣放在生活的惬意适情上,追求真正快乐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几十年间,陈一直在经营佘山精舍,构建读书台、顽仙庐、磊轲轩等。晚年仍不断增添亭台楼轩等构建,五十七岁筑水边林下、五十八岁为道庵、六十一岁造老是庵、六十二岁建代笠亭、六十六岁盖苕帚庵、七十岁在凤凰山葺精舍来仪堂。正如他所说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

    陈继儒目睹朝廷上下各派官僚集团激烈冲突,决定抛弃功名,拒绝出仕,终生隐居。朝廷屡下诏书征用,皆以疾病为由推辞,不出来做官;无锡大儒顾宪成草创东林书院,请他去上课讲学,陈继儒依旧辞谢不往。他喜欢的是隐居于山林,专心著述,闲时就和一批文人、道士、和尚之类的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后人传陈眉公有《警世通言》: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甚么?
不礼爹娘礼鬼神,敬甚么?弟兄姊妹皆同气,争甚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甚么?奴仆也是爹娘生,凌甚么?
当官若不行方便,做甚么?公门里面好修行,凶甚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刁甚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甚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甚么?荣华富贵眼前花,傲甚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甚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甚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甚么?人世难逢开口笑,苦甚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甚么?才过三寸成何物,馋甚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怪甚么?前人田地后人收,占甚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甚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巧甚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甚么?是非到底自分明,辩甚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甚么?嫖赌之人无下梢,耍甚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甚么?人争闲气一场空,恼甚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憎甚么?怨怨相报几时休,结甚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甚么?世事真如一局棋,算甚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甚么?穴在人心不在山,谋甚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强甚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甚么?


    讲养生,就要戒私欲、贪欲,保持淡泊的心态,不羡慕富贵荣华和非分之财,其实《警世通言》是济公活佛的圣训,不过从中可见此老的心态是何等超脱。《养生肤语》云:

    水还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谅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羡艳,悲壮激切,鼓动奔驰,跳跃翔舞,讴歌叫啸之类,凡激于人我而发者,夫孰非火之所为哉!木与木相钻而火生,人与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损,惩其忿而窒其欲,则五气自平,六脉自和,延生必矣。

    陈继儒除偶尔出游外,日常隐居佘山,或听泉、试茶、或踏落梅、坐蒲团,或山中采药、泖塔玩月,或科头调舞鹤、麈尾戏游鱼,“湖上扁舟酒一瓢,芦花影里衣云遥” ,更多地追求一种世俗生活的朴实、宁静、温馨。陈继儒的养生观点,主要体现在“履和适顺”四字,在几十年的青山绿水、文酒应酬的世俗享受中逐渐习惯于冲淡宁静的山居生活。和一般的古怪山人不一样,他对于达官贵人也非常随和,没有与世格格不入的狂态、傲态。他有隐士之名,却无清贫苦困之忧,有官吏之贵,却无升迁案牍之劳。故而在当时大为人们所羡慕。

    陈继儒是深得辨证通达之道的,他不乏文酒声色之会,《自咏》可以说是对自己生存选择的总结:“若非睥睨乾坤,定是流连光景。半瓢白酒初醒,一卷黄庭高枕”,是出世的洒脱,娱世的惬意,更多的是对自在生活的自赏。可他有节制,偏还有一首《戒好色》词流传下来:

红颜虽好,精气神三宝,都被野狐偷了。眉峰皱,腰肢袅,浓妆淡扫,弄得君枯槁。暗发一枝花箭,射英雄,在弦倒。病魔缠绕,空去寻医祷。房术误人不少,这烦恼,自家讨。填精补脑,下手应须早。把凡心打叠,访仙翁,学不老。

    陈继儒会享受而有节制,《养生肤语》里很多见解都独到而睿智,如其中第十二条:

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

    不但酒不多饮,肉不多食,适当的节食甚至“辟谷”,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是中国道教特有的一种修炼法门,与导引、服气、炼丹等并称于世。辟谷修炼的层次较高,对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开慧长功、激发内在潜能都有相当好的效果,俗谚有:“每餐留一口,能活九十九”,《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便有节食能长寿的论述,陈继儒自己也是这种理论的尝试者。

    清代诗人施愚山《矱斋杂记》云:“董思白、陈眉公以词翰相推重。董年八十五,临终,索妇人红衫绛繻为服。陈年八十三,将逝之前,辟谷数日,盛为诗歌,以书别亲友,仍自题一联云;‘启予足,启予手,八十年临深履薄;不怨天,不尤人,三千界鱼跃鸢飞。’掷笔而逝。亦可谓了然于去来者矣。”

    八十年,不怨天,不尤人,何等潇洒。这样一个刻意远离官场的隐士,以风雅生活为寄托,看破红尘、悟透生死,是一位潇洒的智者,身隐和心隐是其一生的追求,市隐和山隐是其生活的形式,实现了“大隐于市”的理想。


相关文章:
·陆寿筠:一个爱恨三角——法家、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
·丁四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与汉代儒家学术思想专制说驳论
·李竞恒:早期儒家是个能打的武力团体,并非文弱书生
·翟玉忠:法家的“去刑”与儒家的“无讼”
·翟玉忠:人类文化·中国文化·儒家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