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1)。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1)。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3)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
所以说:从事于道的人并不明民以德,而以愚民之心待之。人民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因为他们同样有智慧。所以以智治国,是国家的不幸。不以智治国,是国家的大德。永远记住这两句话,就有了治国的准则。永远记住治国的准则,可以称为得到了“玄德”。“玄德”深奥,久远,与我们常识的事物相反啊,这样才能达到无所不畅的境界。
解说:
本章的“故曰”是承接上一章,为上一章作总结,上一章老子讲道“圣人无为、无执、欲不欲、教不教”,所以在本章老子说遵道而行者,不明民,也就是不明明德,不搞出行为榜样让百姓学习,不天天宣传仁义道德,让百姓效仿。而是以愚人之心对待百姓,君王不自以为是,抱法处势,就是不以智治国,这里的“愚”明摆着是君王要“愚”而不是要百姓愚,老子前面章节说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我愚人之心也”(第二十章),这些话都是讲要行道的君王应当做的。那么流行本多将此处的“非以明民”注解为不使民聪明,将“将以愚之”注解为使民愚直,如何能解释通呢?要使百姓淳朴,前题是君王要无为,虽有大智而若愚朴。
儒家最讲明明德,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两千年来,昭昭仁义都是儒家弟子的口号。《老子》也讲修身,是以已身而感知天下,而不敢为天下先。而儒家却认为修身是已身而正他人,所以必须要为天下表帅。老子所谓“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是多么深刻啊!昭昭仁义正是最大的不仁不义,也正是常人所不理解的。隐藏在仁义之后的吃人魔鬼谁又能看见呢?大道废止,我们民族也就走向了衰落,我们如何再重拾那深奥久远的大道啊?!
在不以智治国的理论研究上,众多法家人物都有相当多的论述,韩非子说过:“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道法万全,智能多失”(4)而腐儒却歪曲事实,说什么韩非子讲的是愚民思想,这明明是要圣人君王愚朴,哪里是愚民?
慎子认为,君王以一人之智慧治国行不通,他说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天下,并不是治理天下是为了立天子。立国君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不是治理国家而为了立国君。立官员是为了管理好国家的事务,并不是管理国家事务而为了立官员。法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也要好过无法。(5)这是天下为公的大道,哪里有什么皇权至上,专制思想?有的官员自己有了权力就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这些窃国大盗,何时在公众面前不是道貌岸然的仁者风范?这符合慎子所讲的道理吗?
注释:
(1)帛书甲本为“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乙本为“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流行本为“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很明显,帛书甲本多“故曰”二字,乃是承接上一章,我们上下章互相结合起来理解,才不至于曲解老子本意。在此从帛书甲本。
(2)帛书甲乙本皆为“智也”,流行本改为“智多”,从帛书本。
(3)德,(形声。从彳( chì),惪(dé )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感激,以功受赏,臣不德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通“得”。取得,获得。在此应当为国家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帛书甲乙本皆为“德”,流行本为“福”,从帛书本。
(4)见《韩非子·主道》《韩非子·扬权》《韩非子·饰邪》。在此不再赘述。
(5)《慎子·威德》:“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而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国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法虽不善,犹胜于无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