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1)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道),能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物体之中。无形的(道),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物体之中。我由此而知道无为的好处。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明了的。
解说:
注家多引用水来比喻天下之至柔之物,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不过老子此处所讲的是“道”,“水”只能是与“道”的属性相似而已。
水可以摧毁坚固的东西,但并不是“驰骋”其中,水可以无孔不入,但并不是入于“无间”。“道”是直到现代也无法准确定义的东西,我免强用“中微子”来做个比喻吧。
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粒子物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包括6种夸克(上、下、奇异、粲、底、顶),3种带电轻子(电子、缪子和陶子)和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中微子是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贝塔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而提出的,五十年代才被实验观测到。
中微子只参与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具有最强的穿透力。穿越地球直径那么厚的物质,在100亿个中微子中只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中微子的检测非常困难。正因为如此,在所有的基本粒子,人们对中微子了解最晚,也最少。实际上,大多数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过程都伴随着中微子的产生,例如核反应堆发电(核裂变)、太阳发光(核聚变)、天然放射性(贝塔衰变)、超新星爆发、宇宙射线等等。宇宙中充斥着大量的中微子,大部分为宇宙大爆炸的残留,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0个。
我在此引用中微子,与注家引用“水”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明中微子的属性与“道”相似而已。大道无所不在,充斥宇宙,出于无有,入于无间。不是水和中微子可以准确比拟的。
我们再用水来做个比喻,鱼儿遨游于大海,是因为水给了它空间与浮力,鱼儿有生命,还是因为它体内充满了水。由此,水对于生命的好处(益)可见一斑。
天地为道所化,万物为道所育。并且置身于大道,循环往复,遵循着大道的法则运行。
治理国家处无为之势,行不言之教,就是为百姓创造自富自为的条件,也就是对百姓最大的益处。
《管子》上面说:“所以,善治国者,掌握住利源之所在,人民就自然羡慕而甘心接受;无需推动,他们也会前进;无需引导,他们也会跟来;不烦民又不扰民,而人民自富。这就象鸟孵卵一样,不见其形,不闻其声,小鸟就破巢而出了。”(2)
君主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却能使强横之人无从侵扰百姓之利,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法律是无形的,而如果触犯法律,又没有人能够逃避,正如老子所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这即是“无有入于无间”之道。百姓有法可循,事皆自治,朝廷不用天天宣传道德仁义(不言之教),却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正如《商君书》所说:“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3)
事实证明,懂得无为之益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上下五千年,也只有老子和商鞅这样的思想巨人,才是真正的大道的传承者。可叹我中华大道被腐儒俗子篡改歪曲,以至中华文明的沉沦衰落。
注释:
(1)通行本少一个“于”字,所以将“驰骋”注解为“驱使”。此处有于字,说明是“道”在至坚之物中“驰骋”之意。
(2)《管子·禁藏》: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3)《商君书·赏刑》: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